告诉你如何正确的使用数码相机

2010-08-28 10:44:34来源:西部e网作者:

  随着数码相机的不断普及,对摄影者又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有不少的使用者都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自己的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图片暗淡,欠缺活力,躁点多,景深浅(特别是在近距离拍摄模式下),偏色,但是看到一些其他的作品(用同样的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却异常出色。然而这些问题除了机器本身外,其实有一部分也来于人为的因素。在此就数码相机在拍摄前后需注意事项稍作说明:

  1  合理选用图像格式
  
  我想大家都应该清楚,数码相片的品质与像素(解析度)有关,像素越高图像品质也就越好。经过推算,2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大约与1200dpi的扫描仪拥有同等级的数码影像截取能力,而6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则可以视为与2400dpi的扫描仪同一等级。若只是使用一般的平面扫描仪进行传统相片数码化,那么数码相机只要200万-300万像素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胜过35mm的传统相机了。如果输出A6版面大小的照片,使用200万-3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足以满足需求。而如果只是用于电脑72dpi的显示器,要求就更低了,解析度为1024×768,才约为80万像素,任何一台200万像素等级的数码相机都可以游刃有余。因为数码相机的存储空间有限,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合理选用解析度,如:只用于电脑屏幕显示的,SONY-DSC-S75数码相机一般使用1208×960就可以了;如果要用于印刷,一般采用1600×1200;拍摄生活照时,当然用的越大越好,2048×1536就很不错了。

  在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压缩格式也可以自行设置一下,用户最熟悉的格式大概就是JPEG格式。

  JPEG(也称JPG)格式是数码相机用户最熟悉的大众化存储格式。这种有损压缩存储格式主要针对彩色或灰阶的图像进行大幅度的压缩,其压缩原理是利用了空间领域转换为频率领域的概念,人的眼睛对高频的部分较不敏感,因此这个部分就可以用大幅压缩、较粗略的方式来处理,以达到让文件更小的目的。

  数码相机拍摄的JPEG照片,会在档头嵌入EXIF信息。目前最新的标准是EXIF 2.2(也即EXIF Print)。新的EXIF Print包含了更完整的拍摄参数信息以及色彩吻合参数,除了可以提供信息供用户参考外,打印上还可以达到让色彩更加一致化的目标。含有EXIF信息的JPEG照片,会使文件容量增大数KB。在作图像处理时,如果希望控制文件大小,可将该EXIF信息去除。

  其次就是TIFF图片文件格式:目前许多数码相机都带有TIFF格式拍摄功能,对于出版印刷来说,从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到后期处理,都应一直保持TIFF格式。如果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是JPEG格式照片,在后期处理时才存储为TIFF文件,对影像品质的提升是毫无意义的。

  作为一种非破坏性的存储格式,TIFF(Tagged Image File Format)文件占用空间较大。不过TIFF还具有如下优点:其一,TIFF是一种被广大图像处理软件普遍支持的格式;其二,在TIFF文件的文件头,可以记载数码照片的分辨率,甚至可在照片内放置多个图像,因此TIFF文件对于排版软件来说相当便利。不过正是由于TIFF格式的大包容性,使得其体积也很大,占用的空间也大,存储效率也因此显得相对较低,一般500万像素数码相机拍出来的一张TIFF格式照片容量一般在10MB以上,存储时间也较长。笔者做过计算,一张TIFF格式照片容量比JPEG格式照片容量大16倍左右。

  所以图片格式的选择也要合理才行。

  2 不要迷信自动模式

  数码相机中的白平衡有点类似于传统摄影中的色温,也正是由于一些人没有重视白平衡,所以才会产生偏色。数码相机一般都提供了自动,室内,室外,手动四种白平衡模式,一般使用者都很信赖自动模式,所以拍出的图片有时会偏某一种颜色。其实,只要我们细心注意LCD取景窗是可以看出问题来的。当我们刚拍摄到某一景物,该景物如果偏重某一颜色,如蓝色,这时数码相机的白平衡会自动偏向蓝色,再拍其它景物时自然也就偏色了。这点虽然在LCD中会体现出来,但一般使用者来说都没发觉到。另外,有些模式也不尽完善,如:SONY的数码相机在室内模式下都有“蓝色综合症”,因此我们还是尽可能使用手动白平衡为好,而且,还要密切留意LCD的色彩变化,一发现白色不白,就得重新修正白平衡.另外,有些数码相机也具备了自动包围式白平衡的功能,以便记录准确的色彩信息。

  其次,光圈、快门的控制。建议使用手动模式。因为自动模式下通常拍出来的图片暗淡,噪声也多。如在室内窗前拍摄时,数码相机一般会自动提升ISO值,而数码相机的感光度与影像品质成反比关系,即选用的等效感光度越高,影像品质越差,这和传统感光材料的特性类似,只是在数码相机上这种特性表现更为明显。因为传统摄影中,我们通过选择不同的感光度胶卷或者通过“提速增感”来适应拍摄时的环境光照,但是数码相机不能这样做,它只能通过提高CCD的灵敏度以及电路的增益来提高CCD的反应速度,即以牺牲滤波性能和分辨率指针为代价来适应环境光照。这样做就会产生一个信号噪声的问题,并最终在画面上留下痕迹,这一点和传统的高感度胶卷的粗颗粒十分相似。所以在用数码相机拍摄时,若想获得好的成像质量应尽可能地选择低的等效感光度,或直接固定在最小值。

  再次,数码相机都有近拍模式,而且数码相机镜头的光圈较大,在自动模式下,相机的程序也倾向于使用较大的光圈以缩短快门速度,防止震动。但常识告诉我们,光圈收缩两级会明显地提高成像品质,尤其是在近拍模式下。我用SONY-DSC-S75拍手机按键时,只有中间部分清晰,而画面边缘部分模糊。所以,在微距拍摄时,最好使用光圈先决或全手动模式,并使用较小的光圈以扩大景深。如果相机没有光圈优先功能,可以提高照明亮度,让相机自动选择较小的光圈拍摄,图像质量也能有所改善。

  3.色温在数码中被遗忘

  在传统摄影中,一个不容忽视、也不容易被掌握的色温问题,在数码摄影中已不复存在,因为数码相机可以通过调整白平衡解决色温不平衡的问题,而无需考虑光源色温与底片的关系,这是数码相机的一大优点。而数码相机比起传统感光材料,尤其是新的染料型感光材料,在曝光宽容度上并无优势,所以拍摄时的准确曝光,仍是获得影像质量的基本原则。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数码相机对光线的要求更高,在室内拍摄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室内拍摄时一定要保证足够的照明亮度。

  4.两个错误观念

  习惯使用UV滤镜

  对于传统摄影来说,UV镜是必备的附件。但由于数码相机对红光及红外光敏感而对蓝紫光(尤其是紫外光)不敏感,所以在数码相机上加用UV镜将得不到所期望的效果,而光学性能不好的UV镜还会对成像产生负面影响。

  不愿意使用三脚架

  用数码相机要拍出清晰的图像,就要绝对握稳相机,即使最轻微的抖动都会造成图像模糊不清,最好的办法是将相机装在三脚架上,特别是在拍摄特写或近拍时,使用三脚架更为重要。

关键词:数码相机DC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