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读中学的那个年代里,正是"读书越多越反动" 的说法盛行时候,好在我是在父母所在的外交部"干校"附中里读的书,我们的老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有的是大学讲师,像教我们数理化的李汇川老先生是钱学森的同学,他上课从来不用课本,都是用大学的讲法教的,所以还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多少学了些东西。后来当农民工人那是没辙,要不是老邓的"考试上大学"政策,也就在工人堆里混下去了。1977年文革后首次恢复通过考试上大学,靠着原来的老底子还真考上了。后来工作一段后又出了国,读起了洋博士。"博士"是个什么概念啊?小时候对博士的感觉就是白头发老学究,回国时一位朋友在得知我是博士时很惊讶地看着我,像看一个怪物。我问为什么?他说他想像中的博士就是白发老头,怎么也不能把"博士"与我联系到一起。可见大家以前对"博士"的认识,现在虽然不排除还有像陈景润走路想问题撞电线杆的博士,但更多的应该是有知识、懂生活的、比较人性化的博士了。我在这里面偏偏又是属于不太安分的一类人,特别喜欢刨根问底,研究事情的本质。我始终认为:知识分子的最优秀品质就是对大千世界充满了无穷的好奇心,对真理不断追求的那种精神。
上学时最感兴趣的问题可能是:宇宙有边界吗?如果有,那么边界之外是什么呢?在做了企业后,感兴趣的问题变成:企业的实质是什么呢?是什么要素使得一群人在一起合作,去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财富呢?这些好奇心驱使我不断思考,不断体会。感谢联想给了我一个巨大机会,去实践、去品尝、去体验、去总结。使我对企业的本质、企业的核心能力,以及有关企业的许许多多内涵有了实质性的认识。为此,我要永远感谢联想!
2003年,对联想和杨元庆来说,是备受煎熬的一年。如果用"赶考"来比喻联想的三年业绩的话,那应该是不及格。三年前,在新联想集团的成立大会上,杨元庆代表联想向世人宣布了公司发展的宏图大志:联想要在三年内完成几级跳,在2003年底营业额达到600亿人民币。而2003年的结算结果是200亿多一点,只是目标的三分之一,这个成绩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联想电脑自1994年成立以来,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特别是从1997年到2000年,业绩是直线上升。那时每年的总结会就是表彰会,一片欢歌笑语。当时有个内部规定,如果月销量突破历史记录,全公司就吃水果宴。记得2000年那段时间似乎每月都吃水果,大家都吃腻了。可是从2001年以后,风云突变,增长率直线下降,销量利润全面下滑。从那以后所开的总结会气氛就凝重起来了,每次元庆都要自我批评,也要抨击当时的时弊和突出问题,只是语调越来越低,语气越来越沉重。
人们不仅要问:"联想怎么了"?这还是那个曾经豪言:"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的联想吗?2003年11月5日,随着联想中期业绩发布,股市应声而落。这也不是第一次,几年来每次联想业绩发布,股市大多数会有负面反应。难道那些主要持股的基金经理们是有意为难联想吗?恐怕不会。他们当然是利益驱动者,并且在关注短期利益的同时,也要看中长期的发展。如果你不能让他们看到希望的话,他们是不会增持股份的。
媒体是另一个经常对联想做出反应的群体,每当联想有大型新品发布,或者出台某项策略时,媒体也是反应最热烈的。当年联想爆发"柳倪之争"时,媒体也爆发了一场评论大战。其中有的著名IT媒体由于连续刊登严词激烈的评论文章,得罪了联想,广告费停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之后,媒体上的负面评论少多了,他们也要在经济效益和职业操守之间平衡。2004年初,媒体上又一轮关于联想的大论战爆发了,起因是王育琨先生的一篇关于联想与索尼对比的文章,再次引发一场论战,经济学家、业界评论家纷纷出台,发表自己的观点。恰逢联想内部的大变动,一时间,再次把联想抛到公众议论的中心。
近年,评论的另一个战场是在网络上,每当联想有什么举动时,你都会从网上消息后面的评论栏目看到如潮的评论,且绝大多数是负面的。不知为什么大家对联想这个话题百谈不厌,很多网友在很不冷静地发表着他们的看法。我不太认同他们的做法,其实我们应该设身处地想想,如果把你放在杨元庆的位置上,你就一定能把这个企业搞好?联想确实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她也应该做得更好,但她毕竟做到了一些几十年前中国人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对于联想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失误,我不赞成做简单的评论,而主张把它放到中国IT企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看看是否在如何做企业上有认识偏差?是否存在战略上的失误?是否在对企业发展的大思路上出了问题?是否存在一些诸如文化、基因之类的深层次原因?总之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化。
近年来,联想一直是媒体争论的焦点。往往是什么人的一篇文章就能引起一阵争论,但是比较可惜的是这些文章或者网上评论要么是缺乏深度的议论,要么是比较盲目的批判。很少有人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一些问题。比如:当年的联想为什么能成功?现在的联想为什么会面临如此困境?再比如联想到底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如果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联想不能培养出新的核心竞争力?似乎这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才有可能帮助联想解脱困境,才能回答联想还能不能继续突破,以至能否达到她的新战略目标。假如说,联想是患了某种重病而不能健康发展,而以往联想又一直是处于"有病乱投医"的状态,但由于并没有找到真正病根,使得病不但没有减轻,还有逐渐加重的趋势。这可能是联想目前所处的状态和困境。
联想毕竟还是中国IT企业的一面旗帜,分析好联想的案例,对中国的IT产业发展也应有好处。最新一轮关于联想的大论战还是有些新意的,开始把联想的问题往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上引,这个大方向是对的,也是真正帮助联想以及与联想类似企业深入思考一些问题,这对中国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件好事。
一个企业要长期发展,必须有敢于发掘自身弱点的勇气,甚至有敢于否定自己的魄力。GE、IBM、INTEL、SONY、SUMSONG这些企业巨人,在他们遭遇挫折和危机时,哪个不是认真反省自己的失误,找到企业发展的出路,掷之死地而后生的?联想在这方面不能不说是很不足,在联想员工的记忆里,很少看到分析公司失败的案例,只是成功案例,光辉历史。记得2001年时,公司曾经倡导以总裁室带头,撰写公司的各方面发展史,一位当时主管公司文化的副总裁曾经建议总结一些失败的案例,以利于汲取历史教训,今后更好发展。但可惜这个好的建议不知为何原因没有被实行,后来做出的产品史、研发史、文化史等等仍然是光明一片,一路凯歌。联想高层可能认为,将反面案例拿出来,似乎暴露了阴暗面,不利于鼓舞士气。殊不知,这些案例,首先是掩盖不住的客观存在,与其从小道传播,还不如正面自揭疮疤,正视失误,以利于不再犯类似错误。其实,很可能正是联想自身一些根本性的错误认识一直未得到正视,未得到彻底否定,才导致联想目前的停滞不前。就好像对"文革"的错误认识不被"拨乱反正",中国的改革和经济就不可能有大发展是一样道理。
联想是中国IT界具有特殊地位的一个企业,它的发展在中国有相当的代表性。我从1998年到2003年有幸在联想集团(原联想电脑公司)工作,而且多数时间是在比较核心的部门工作,有较多的机会与高层一起共事,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了一些重大事件。比如第一次联想研究院成立时,杨元庆与高文开的会;第二次联想研究院成立前,柳总、元庆、贺志强等小范围的会。我始终希望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把这些鲜活的案例写出来,通过这些案例来研究一个典型企业,不是简单的去赞扬,也不是简单的去指责,而是客观的解剖与分析,帮助公众理解联想,也希望尽可能多的解释一些真正的"联想为什么"。
本书最想达到的目的是通过剖析联想这个在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上较特殊的案例,来尝试探讨中国IT企业的基本发展思路,供一切对中国IT企业发展感兴趣的人来研究。本书将基本以联想的技术发展为主要线索,兼对联想的总体发展战略加以评述、分析、总结。我在联想工作这些年,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为了突出主题,我们只能挑选一些比较典型的事件来分析,尽管有些事件看似与主题关系较小,实际上是从比较细致的地方在反映实况。另外,本书披露了一些联想的内幕事件,有些是外界所不知的,有些是媒体报道过的,只不过细节不够准确。但是我们的真正的目的和关注点不在于事件本身,而是它后面所反映的问题。可以说所有的事件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企业的基因、文化、领军人物、工作习惯等来分析联想为什么会是这样,又通过联想这些典型案例来反思中国IT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我比较庆幸的是自己在联想这么多年,始终没有完全陷到岗位所限定的狭小圈子里,也没有完全被强势的联想文化所同化(尽管我曾三次"入模子"),还一直能以独立知识分子的批判式的眼光看待各种问题,并以接受西方教育后的特殊视角来分析问题,不盲目否定,也不盲目肯定。我认为这是我能写成此书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本书参考了麦肯锡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些理论和方法(1),也参考了锡恩4C战略框架理论(2) ;作者还与汇灵嘉诺培训顾问公司的全体培训师进行了多次研讨,对一些观点的形成大受启发;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作者还与众多联想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起讨论过有关问题。在此对所有支持我完成此书的朋友们一并表示感谢!某种意义上,此书是建立在前人理论框架之上,又在众人的智慧溶入下得以完成的。
最后还想说明一点:如果书中某些观点和判断不幸被今后的历史事实所验证,那也许是历史的必然;而如果某些观点能为联想高层所接受,从正面来促进联想的发展,使它将来真正发展成为国际一流企业,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作者介绍:
李方,1982年毕业于北京建工学院工程测量专业。1989年4月,赴英国进修,在牛津理工大学地理系做访问学者,1990年转到英国里丁大学地理系GIS专业攻读学位,1991年获得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回国创办高科技公司--北京斯特朗地理信息系统有限公司。1996年进入联想集团,历任联想北方系统集成公司副总工程师、联想集团大客户部行业经理、技术发展部总经理、产品链管理部技术总监等职。在联想期间,曾参与了一系列重大活动,如集团三年业务战略规划、技术战略规划、研究院与研发平台的考核管理、技术职称体系的创立、专利管理体系的创立等等。2004年初离开联想,现任北京计世资讯公司副总经理。其他现任社会兼职有: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计算机学会微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荣誉委员。1999年被中科院评为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