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健和他的《IT时代周刊》

2010-08-28 10:47:45来源:西部e网作者:

  零四年一月。广州这些日子风风雨雨,天空没有想象中澄澈。不过曹健对此毫无感觉。连着两个星期,他每天走出办公大楼时,都已是满天星斗了。时间是怎么过去的,他没有印象。是风还是雨,左右不了他的心。他的工作,就像是在战斗。

  仅仅在几小时前,曹健刚刚巧妙地化解了一场与“国”字当头的某垄断企业的危机。事情的起因是他所领导的素以“敢说真话”而著称全国的《IT时代周刊》揭露了此行业不为人知的内幕,所牵涉到的那家根基雄厚的垄断企业恼羞成怒并予以威胁。基于对杂志发展大局的考虑,曹健殚精竭虑,终以最小的代价扭转了险恶的局势,顶住了风波,事情解决得无懈可击!这距离喧嚣沸腾的农历猴年新春还剩两天。

  外表刚毅的曹健始终认为,一个媒体工作者的良心和风骨,是支撑媒体脊梁。而对理性的呼唤,对权力的制衡,对本真的逼近,对美好的追求,对公义的捍卫,对丑恶的鞭挞,应该成为媒体的普世价值和终极价值。

  社会责任感总使一些人出类拔萃。近日,作为《IT时代周刊》总编辑的曹健因其在去年的出色表现,高票当选为2003年度中国IT影响力TOP100人物中媒体篇10大人物之一,他是惟一一位来自北京圈外的IT媒体人士。此次评选活动是由著名网络传媒机构赛迪网、Tom.com以及博客中国、互联网实验室等四家单位联合发起的,所当选的人物是先由网民投票后经专家评审而确定。

  毕业于武汉大学的曹健,曾在北京新华社和香港媒体工作多年,对商业媒体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率先在全国提出的“内容为王”口号,如今已成为许多媒体的共识。由其领导的《IT时代周刊》始终站在产业发展的最前沿,深度解读产业和公司的商业与管理,其观点的深刻性、独家性使业界耳目一新。该刊仅用不到3年的时间就把影响力从华南迅速地覆盖到中国内地以及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成为许多精英人士、政府官员喜爱的读物。目前《IT时代周刊》平均期发10万多册,已成为中国一流的IT媒体之一。

  《IT时代周刊》在广州、北京、香港等地均设有新闻中心,80%以上文章为独家采访发布。2003年底,曹健又成功进军上海。目光敏锐的他清楚地看到:差异化不大的上海报刊市场为《IT时代周刊》提供了差异化营销的“空白点”。于是,强调对读者群的细分、从高端市场切入,这个强势战略,使曹健和他的《IT时代周刊》迅速卡位上海滩。

  只说真话

  面具和文字符号的游戏、急功近利、浮躁、坚实充实的目标让位于空虚迷茫的表演,理想主义让位于享乐主义……这些形式主义的强迫症,是时下大多数媒体的绝妙注脚。曹健的确是这个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另类。业内人士评论,曹健的《IT时代周刊》颇具《南方周末》的个性,也是最深得美国《商业周刊》风韵的国内IT媒体。

  让广告和编辑内容共同营造出一种促销的氛围乃至结果,这是时下众多IT媒体最重要的任务,这也使IT业成为假象、骗局、谎言最多的行业。于是,IT媒体的可靠性受到人们越来越严厉的质疑。“卖身”问题已经成为国内IT媒体,包括IT网站的第一“顽症”。《IT时代周刊》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几乎能做到“独善其身”。这也体现了曹健的个性。一篇《广州<新电子>总编曹健:20万,就想收买我?》充分表明了曹健和当时还叫《新电子》的《IT时代周刊》的立场。

  互联网泡沫破灭,伤得最深的是IT媒体;IT产业低迷,更低迷的还是IT媒体。有人说,泡沫和后泡沫的几年,对于IT媒体,只剩下了“堕落的年代”。而最悲哀的,还不是人们对于堕落的抨击,而是对于低迷的同情。众多IT媒体在沉默中消失了。而《IT时代周刊》的成功崛起则触雷般让人感受到冲击和震撼。

  那是因为,曹健只讲真话。他将诚信,视作生命。

  曹健说,“新的时代赋予了财经媒体新的使命。尤其是市场化的媒体,要想获得读者的认可,就必须讲真话,敢于提出独特的观点,通过有效整合企业的各种信息,分析其成败的原因,给读者以思考和启迪。

  一个好的媒体,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文章都应是透着“诚信”二字的,它以拯救日益不诚信的企业和社会为己任,它不会为了制造轰动效应而传播不真实的新闻,也不会用夸大其辞、低级媚俗的东西来哗众取宠。

  讲诚信的媒体才能成为读者最信赖的品牌。我们致力于打造这样的媒体,与全社会共同营造一种诚信氛围。所以,本刊每一篇文章、每一幅图片从选材到刊出都是慎之又慎,全体同仁一直是战战兢兢,生怕哪一个细小的环节影响了我们追求的‘诚信’。”

  《IT时代周刊》旗下有四十多位记者,他们没有一位能够在本刊刊登有偿软文。作为“中国期刊界一匹黑马”的骑手,曹健给人的感觉无疑是严峻而自律的,同时还具备从容率真、宠辱不惊的气质。他爱惜人才,给采编人员高薪和千字五百元的高稿费,鼓励他们写出有深度、高质量的稿件,却绝对杜绝那些会降低杂志品位、声誉和纯洁度的事件——哪怕只是细节——的发生。

  始终记得与曹健初次握手时,他宽大的手掌所传达出的热情与信赖。或许只有这样一个强势的男人,才能以绝对的力量,挤走一切浮躁和粗糙,领导一支200多人的强大团队,用短短两年时间,在南中国打造出一本新锐、前瞻、知性的商业杂志,并以相当的气势,横扫中国最前沿的城市。

  我注意到,“不能原谅”是曹健的语言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他怀着近乎虔诚的心态去做他的杂志。他说,他不能原谅自己浪费时间,不能原谅自己有丝毫懈怠,若有一整天不工作,不吸取新的养分,他会有暴殮天物的罪恶感。若不是投入全部精力、智慧、学养和热情去做他的《IT时代周刊》,他的读者不能原谅他,市场更不会原谅他。

  在曹健眼中,媒体是一个典型表面风光内在艰辛的工作,尤其是IT媒体,不允许他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和贪欲之念。那会使得他不能开口说真话。而一个不敢说真话的媒体、一个永远四平八稳圆滑世故得没有棱角和锋芒的媒体,又有多少人爱看呢?

  “只要出自曹健之手,就不能有平庸之作。”他如此要求自己。

  在这么高的标尺下,曹健有时的确显得不近人情,却无可否认他是真正的性情中人、理想主义者。因为他相信:生活中有一些原则是不可动摇的,有一些追求是值得投入的,有一些挫折和伤害是无可避免的。他坚信,有一些纯粹是必然的!对事业浓醇的爱恋和命悬一线的执着,是他留给我的最深刻的纪念。

  曹健在一篇总编手记中写:“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李普曼在其传世之作《舆论学》中开篇就用一个比喻讲述了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一群囚徒在岩洞中,他们只能正面对着岩壁而不能转身,在他们身后是真实的世界,还有一堆火,火光把他们的背影投射在岩壁上,而他们也就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

  李普曼揭示了新闻媒介真实反映世界的难度,同时也揭示了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难度,其实,每个人都是环境的囚徒,他只能够从他所处的位置来看问题,来想问题,所以说,在很多情况下人是在用‘屁股’想问题,而不是用‘脑袋’想问题——屁股坐在什么位置,思想就从这个位置来考虑问题。

  而作为第三方的媒介,虽然我们也是‘环境的囚徒’,但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就是无限靠近真实,永远前进在向真实的渐进线上,是本刊不懈追求的目标。”

  专注的战略家

  曹健是个战略家。

  战略是什么?曹健说,“战略不是你决定去做什么,而是你决定不做什么。我们的竞争对手总是像走马灯一样变来变去,如果我们摇摆不定,最终把可能的优势也会丢掉。”

  于是,唯有专注。

  曹健对我说,他不希望看到今天有家报刊来约文章、明天有家出版社来约书稿,我就去东写西写,而是一定要找准目标,戒骄戒躁,潜心研究一个选题,写深写透,然后才能一炮而红。

  他始终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他说,“今天的企业正处在一个越来越均质化的竞争环境中,没有哪个行业是某家企业的独有领地。因此,只有专注才能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才能形成并保持差异化去战胜对手。”

  古典文学底蕴深厚的曹健在他那篇《专注的思维》中写到,“中华民族向来不缺少‘专注’精神,2000多年前的荀子就在其《劝学篇》中写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并举反例以佐证,说螃蟹有6只脚两只螯,但如果没有蛇和鳝所居住的洞穴就无处栖身,这是因为其用心浮躁的缘故。但是,我们却过多地将“专注”的意义停留在治学范畴和精神层面,而忽略了对“专注”在战略层面的深刻理解。之于企业,这点尤为让人扼腕。我们的企业只要产值过亿,甚至刚过千万,就开始四处打井,以生吞活剥的所谓卡位思维取代专注思维,结果,挖了无数坑,却无一瓢饮。”

  在曹健心里,专注就是执着,凭借头脑和才智,在认清严峻形势的情况下,悬梁刺股励精图治。同时,他所推行的方案却是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甚至有点前瞻。在我所认识的人中,很少有人能像曹健那样把浪漫和实用两种极端结合得那么好。在他眼中,实用是浪漫的保障和基础,浪漫是实用的华彩和前途。

  我们很有必要来研究一下曹健所走过的道路:

  1984年,曹健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在新华社做了近10年的编辑记者,觉得体制太憋闷,南下广州。先是在电视台做策划,后接手广东省戏剧家协会《新舞台》报的改版经营,正当《新舞台》越办越火的时候,适逢1998年全国刊号整顿,许多媒体都作鸟兽散,曹健却按兵不动,他将打磨了两年的团队留了下来。3个月后,《新舞台》原班人马被并入到《广州青年报》,曹健在《广州青年报》连续打出巨幅标题:“《新舞台》原班人马全力打造《广州青年报》娱乐版”,以召唤原已培养成熟的读者群。

  不被“正统”新闻工作者看好的娱乐版却被曹健办得有声有色,吸引了众多读者,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娱乐报纸。

  几年过去了。一本名为《新电子·IT经理人商业周刊》的精美刊物忽然从华南杀入北京,迅速崛起的势头让北京媒体圈冷不丁打了一个激灵。原来又是曹健!不过这次他已经从娱乐媒体的“大腕”变成了《IT时代周刊》的前身——《新电子·IT经理人商业周刊》的总编辑。

  曹健选择了IT,这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

  表面上看,这似乎有点和自己过不去。因为在当时,曹健还没有完全领悟IT的含义,这势必将逼迫他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一番大调整,也是对自己体能和意志力的大挑战。

  不过从深层来看,曹健始终认为自己这步路是走对了,尽管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因为在当时他已敏感地意识到:IT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意味着什么!IT业正在迎来它辉煌的发展期。

  作为一本颇具深度的高端财经杂志,《新电子》接触的是国内一流IT企业及其老总。为使自己的刊物能与他们站在同一知识层面、甚至是更高的知识层面上对话,曹健忘我钻研,光读书笔记就写了十几万字。这令他的员工和朋友极为震撼。

  几个月之后,曹健对IT业从宏观到微观,都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俨然成了业内资深人士。

  曹健坦言,他真的是从IBM、微软、Intel、联想等公司的发展历史、从一个艰深的行业术语开始研究的。

  曹健以前烟抽得很凶,每天三包,几年前他把烟戒了。自戒烟那天起,他就没再抽过一根。我的意思是,像曹健这样意志力坚定的男人,他所迸发出的力量,那种爆发力和耐力,那种桀骜不驯,是可以摧毁一切艰难险阻的。这也使他的成功转型,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天意。

  通过研究,曹健发现,无论怎样的高新技术,最后都要过商品化这一关,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市场与管理上,这就是为什么国际化大公司总是把研究院纳入整个公司运营体系的原因,而不是像我们过去所做的那样,把技术研究和市场推广分隔开来,到头来还要做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艰苦工作。

  定位准确了,团队就有了方向感。《新电子》开始把目光瞄准深度报道IT业界的商业与管理,同时关注传统企业、政府机构、金融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的成功故事。

  同时,曹健和他的团队确立起了专业、思辨、前瞻的形象定位,坚持思维创造价值的核心办刊理念,开始为IT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士全力打造精良之作。

  很快就有业内人士评价:“《新电子》是华南地区第一本高档的IT专业传媒,甫一推出,即与国际同步”。

  “作为IT经理人商业周刊,我们秉承‘思维创造价值’的理念。因此,我们将真实地记录这些人们的思维,记录中国IT业在与国外IT巨头们不断碰撞中的成长脚步。我们希望这些记录下来的思维,反过来又能够给这些人们新的启示,能够一次又一次焕发金子的光辉”。曹健在一篇手记中如是说。

  曹健的思路异常清晰。尤其是每天黑夜与白昼交汇的时分,他的精神总是高度亢奋。

  就是在一个破晓,他剥葱似地剥出了IT媒体与娱乐报纸精神内核上的最大差异——新思维和严谨的产业链。这个发现贯通了他的杂志通往目标读者群的捷径。

  曹健说,“要抓住迅速变化的产业,和竞争激烈的市场,首先要明白商业巨子们在争什么,每天的变化正在孕育什么。只有不断地思辨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思辨才能明晰未来。”

  他们从大量的个案写起,再深入挖掘隐藏在个案后面的故事。从而追根溯源,触及到核心思想理念和运作规律。

  当然,曹健也在娱乐业和IT业中找到了相似点,并迅速移植、融合。娱乐业兴奋点的迅速变化,和IT业产业热点的转换相比,何等相似!财经杂志娱乐化的趋势,也让他略占先机。

  曹健的团队很快就在纵深中实现新闻分析的快感。《这个人为什么能让海尔沉默?》、《是谁通吃了广东校校通市场?》、《爱立信兵败中国启示录》、《苏州崛起≠东莞衰落》、《谁让华旗资讯在死亡路上百米冲刺?》、《中国电信用小灵通要挟政府?》、《TCL成长的烦恼》等文章犹如一匹黑马,在业界迅速建立起自己的话语权和公信度。并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广为传播。而后,《新电子·IT经理人商业周刊》正式更名为《IT时代周刊》,这又是曹健的创意。

  至此,曹健已稳稳站在IT时代的高地,按部就班地捻转起《IT时代周刊》的乾坤了。

  在曹健的字典里,也许没有“循序渐进”、“厚积薄发”这一类的词,他说,这个时代谁有时间循序渐进,谁有资格厚积薄发?就是要有腾跃式的迸发和前进。成功本就应该快马加鞭。一路踉踉跄跄根本就不是成功的样子。

  在快马加鞭的同时,曹健一丝不苟地抓质量,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的杂志,每一期都有改进,每一期都令人耳目一新。在艰苦的磨砺中,“定位”、“知名度”、“品牌”、“影响力”这一类词汇对曹健和他的团队而言,成了具象,而不复空泛。

  通过几年运作,《IT时代周刊》已拥有12万核心读者群,赢得华南地区“第一本高品味IT媒体”的称号,成为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教育系统人士和众多IT企业经理层的必读刊物。该刊已进入资本运作行列,先进的管理理念保证了杂志的高品质,其一流记者遍布北京、上海、成都、西安、南京、杭州、重庆、广州、深圳等城市以及香港、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每期一上市即受到读者的追捧和众多媒体的转载。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2年下半年和2003年上半年,全球有600多家大型网站和80多家平面媒体转载过《IT时代周刊》的文章……

  正确战略的另一个重大意义,就是为杂志带来激增的品牌知名度和广告收入。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完美的执行力。为此,曹健深深感谢他的员工。

  执行力

  做媒体毕竟不是在赌气,大刀阔斧的工作作风并不能代替精美上乘的锦绣文章。为此,很长一段时间来,曹健都亲自坐镇抓封面故事、头版文章,几乎可以在深夜或者凌晨的任何一个时间看见他的办公室或书房里,灯光始终亮着。有时感觉曹健简直是走火入魔。

  不过曹健的情绪只要一抽离工作,便会感到一种泰山压顶的疲劳。他需要他手下的员工也随时处于临战状态,需要这支团队有着非凡的凝聚力。他深知要带好这些摇笔杆的“兵”

  身教重于言教,所以他压给自己的工作量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与此同时,曹健在他的团队内部进行了可以说是休克似的改组,也就是“金钱挂帅”,只有好的稿件才是跟金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使得他手下员工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全然不同于传统媒体坐、等、要万事不急的风格,取而代之的是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曹健给他们提供了宽带上网、各自独立的电脑、电话等上乘的硬件,杂志社从此再没有上下班的时间概念,到处都是绞尽脑汁妙笔生花的人。

  夜晚,曹健亲自给他的员工买消夜,周末,是曹健对采编人员雷打不动的业务培训时间。

  有不少人自动淘汰了,更多有能力的人适应了《IT时代周刊》的节奏和风格,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磨炼成为中国目前最优秀的财经记者。

  面对一片叫好或抱怨声,曹健无动于衷。不过在他铠甲般坚毅的外壳下,藏着一颗柔软易感的心。他知道这些声音总会平息下去,最终转化为在这个舞台上前行或退出的能量。他认为,成功者必须首先有迎接挑战的勇气,然后才能有效地行动起来,而对惯性的依赖,会剥夺人们在这场战役中最大的能量资源。

  如今《IT时代周刊》的采编队伍稳定、强壮而精锐,那些把杂志当养老院、不思进取的人是无法适应这支团队的。很多离开《IT时代周刊》的员工后来回想起来,在《IT时代周刊》工作的日子,被曹健严格锤炼同时悉心爱护的日子,是他们职场生涯中,最值得怀念的岁月。

  曹健始终认为,一家企业发展速度的加快,质量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寿命的延长,除了企业的决策层要不断善于捕捉发展机遇外,还要有好的战略、班子、品牌、管理、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实施这一战略的执行力,因为企业的发展有20%靠企业的策划,60%靠企业各层管理者的执行力。

  而企业“执行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管理者“知识技能”的层面上,更应着重于管理者的素质、心态和观念的塑造。企业要改善执行部门的执行力,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这个部门的管理者身上。一个好的“执行部门”能够弥补“策划部门”的不足,而一个再完美的“策划部门”也会死在滞后的“执行部门”手中,因而,执行力是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

  曹健清楚,在这样一个充满商机的时代,在IT传媒领域,他和他的团队必须思考他们是谁、要往哪儿去,破除狭隘思想、不断适应变化……然而,仅仅理解还不行,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要有强大的执行力,能够在各个环节上予以贯通。

  首先是围绕刊物的目标市场和定位来界定杂志社各个环节的价值。要考虑到编辑的是产品,这是传媒市场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我们的很多媒体现在到了很尴尬的地步?因为他们的编辑本位思想很严重,他们并没有把编辑看做传媒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几乎将它当作传媒的全部。编辑是智慧,是艺术,但管理是一门科学,与制造企业的管理没有区别。我们的媒体管理不好,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特殊化,没有尊重传媒管理的规律。”曹健说。

  编辑确实是统领发行和广告的核心,但现代平面传媒如果没有发行和广告另外两驾马车,仅有编辑是不够的。他需要他的团队由三支力量组成:有全局观的人,有市场感的人,专业化的人。这三类人聚集在一起,会产生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正效应,合力创造价值,通过市场检验价值,实现价值。

  曹健对编辑、发行、广告三个环节的管理细致入微。他并不提倡全员发行、全员广告,而是让他们各司其责,有机结合起来。他为他们设计的薪酬体制,有着相当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很多期刊正是没有做到这一点,有所偏颇,所以一直难以找到高速发展的途径。

  为了更好的管理他的编辑团队,目前《IT时代周刊》编辑部分为相对独立的五大编辑室:总编室,IT编辑室,通讯编辑室,评论与管理编辑室,信息化编辑室。

  为了保证质量,提高刊物的可读性和关注度,曹健在内部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购买制度”:编辑部代表杂志社向五个编辑室购买栏目,五个编辑室分别代表栏目向记者和特约撰稿人购买稿件,并负责稿件的质量和真实程度的把关;发行部向杂志社购买杂志,读者向发行部购买杂志,广告商向读者购买关注度。

  所不同的是,这不是简单的现金交易,就象处方药不能直接买卖一样,它的销售有一个相互制约的过程。“前一个环节的质量得到控制,后一个环节就不会出问题,”曹健说。

  怎样管理文字工作者?这可能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团队常常遇到的难题。然而曹健做来却游刃有余。

  以记者为例,在《IT时代周刊》,一个记者每个月有5000元的基本工资,但要拿到这笔钱,必须要完成每月10000字的发稿量。超过10000字工资再涨,少于10000字就要往下降。若一个月只字未发,则自动淘汰。这些都有一个严格的公式推进,充分体现了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

  怎样保证质量,怎样评判非线性、模糊概念的稿件,以什么为评判标准?这就体现出管理的艺术来:重在质量。

  只要一个月有一篇稿件上了封面故事,无论是否完成一万字,都能拿到5000元,此外本月其它发表的稿件,待遇将另行计算。曹健采取此法鼓励出精品,出有影响和有深度的独家稿件。“尊重他们的劳动价值和关心他们的成长才是真正的呵护员工。”曹健说。

  曹健对自己的队伍要求非常严格,对记者和编辑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强调用心与用力。一个大标题错了,每字扣600元,内容错了,每个字扣10元。发稿坚持三审制,校对则坚持四审,直到进厂前还要有专人再把一次关。

  曹健说,如果读者在一本权威刊物中读到错别字,那么你的公信度就会受大极大怀疑。

  不同于大多数媒体无需每天坐班的工作方式,曹健要求他的记者编辑上下班要打卡,出去采访要向部门领导报告。

  曹健认为,杂志社是一个有特殊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曹健的团队里工作,必须适应这种文化。他强调个人能力,但不鼓励个人英雄主义。他更重视团队的整体操作实力。

  品牌打造

  在工作中,曹健发过两次很大的脾气。

  一次是曹健再三强调要将文章写得干净洗练、可读性强,每篇文字压缩在两版内,然而编辑却仍一次次将艰深冗长的文章送上来。曹健按捺不住火气,亲手撕毁了办公桌上的所有文章。

  从此,编辑的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还有一次就是著名的焚书事件。

  事情源起于一个外人看来甚是简单的页码拼版错误。其实这种页码拼版的错误在中国媒体经常出现,常规做法就是事后发个更正通知。当时有很多员工建议曹健采取这种“更正通知”的形式来处理此事,但曹健说,“我们必须对读者负责,如果知道错了不立即改正,这将使读者对我们的杂志失去信心。他们会认为我们缺乏应有的严肃职业精神,没有职业精神的公信力,作为被称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基础”。

  曹健决定加班加点重新拼版印刷,和时间赛跑,保证按时将杂志送到读者手中。

  烧书当天,曹健要求所有员工必须到现场去,在焚书之前简短的讲话中,曹健说:“海尔的张瑞敏砸烂了不合格的冰箱,这种超人的质量意识成就了今日的海尔,现在,我要你们每个人亲自烧掉一本杂志,我们要么不做杂志,要做就必须做全中国最好的杂志。”

  在杂志社独立的办公大院内,曹健点燃了焚书的第一把火。烈火滚滚之中,一千多本崭新的杂志化为灰烬。所有人都感到最深的触痛。

  这就是曹健。他宁愿选择用这种近乎自虐的方式,昭示某种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力量。

  这把火也点亮了《IT时代周刊》在读者心中的品牌。

  曹健说,既然是高起点、国际化,就必须使这本杂志成为一本经得起自己推敲、经得起同行推敲、经得起读者推敲的精品杂志。

  在《IT时代周刊》的“内容风暴年”,整本杂志几乎实现了零错率。

  对《IT时代周刊》的市场价值和卖点,曹健有着清晰的认识。

  《IT时代周刊》的读者都是有高文化修养的经理阶层、政府官员、金融系统、白领人士,他们的时间有限,怎样获得他们的阅读时间和兴趣?最重要的是刊物要有实际的价值。

  “卖报纸,卖的是独家新闻;卖杂志,卖的是独家见解。我要做的,就是一本卖独家观点的杂志。文章要求新锐、可读、前瞻。”

  曹健对稿件的要求必须达到“三化”:新闻纵深化;分析应用化;表述娱乐化。

  为了实现表述娱乐化,曹健不断让他的记者了解重要读者的阅读时间和习惯,要求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在处理文章时力求轻松、诙谐,不能晦涩呆板。一手狠抓杂志内容深度,另一手下大力气抓文章内容的叙述风格,追求高度的可读性,力求一扫笼罩在财经杂志上空的艰深、晦涩的阴霾。

  曹健对于财经媒体的图片应用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现在专门调出一位资深的文字编辑负责图片编辑工作,寻找和制作与每一篇文章相应的图片。目前已积累了近2000多张图片,还在不断购买一些。

  曹健说一本杂志要看什么?就是要看它的设计、文章以及文章标题所传达的独特的见解。杂志的封面不仅是杂志的“门面”,更是总编辑思想水平的具体体现。

  每一期杂志的封面,曹健都是坐在美编身边,亲自指导美编调整修改的。很多时候工作到半夜。他是杂志封面名副其实的美编兼策划。的确,《IT时代周刊》在每个细节处都流露出曹健的风格:激情、明朗、而又品质感十足。

  有时静静注视《IT时代周刊》的封面,我总会深深感动,并搅拌着微微心痛。那是一种由色彩、体积和姿态所构成的符号力量,这股力量直接甚至有些粗暴地撞击心扉,这种震惊,跳跃了最初感性的视觉惊讶,径直抵达重大商业事件的心脏或是不为人知的软肋,给予厚重的拍打,是杂志主旨和灵魂的高度浓缩和铭写,也表现了总编喷薄深邃的思想和情感。简单的背后,是本质的彰显、真实的彰显、内心的彰显,它由曹健及其团队的智慧、热情和生命力来支撑,而非美女或名人头像。

  曹健将2004年定为“读者年”。那就是一切为了读者。不但会进一步把内容做精做细,强化文章阅读的愉悦性,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把“内容为王”的品质要求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中。而且更加强化服务意识,一切以读者为中心。除了进一步做好邮局的征订外,还要加大自办发行的力度,让目标读者群在任何地方(包括港澳)随时都能看到和买到《IT时代周刊》,做到无孔不入。

  没有管理不可能造就一个名牌企业,曹健如是说。他所推行的办刊理念在很短的时期内就已卓见成效。

  曹健时常阅读商业管理、财经、营销方面的书籍,不过对他而言,所谓的“××管理模式”仅起到参考作用,永远不会是企业对所面临问题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别人的经验只能是借鉴,借鉴不等于模仿,更不是复制,“成功是不能复制的,能复制的绝不是成功”,他说。

  目标明确,头脑清晰,曹健的每一步走得塌实稳健。

  随着杂志影响力的扩大,很多机构闻风而动,愿意与《IT时代周刊》合作,但被曹健挡住了。“在刊物的影响力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前,一定要沉住气”,按兵不动的曹健自有他的打算:

  “预计一本财经品牌杂志打造成功至少要投入1000万人民币,而我们已经投了400万。现在任何浮躁的想法都不应该有,很多媒体就是在赢利这个问题上操之过急,而丧失了成为一个品牌媒体的绝好机会。”曹健说。

  目前,众多国际化大客户都在考察研究曹健和他的杂志,许多大企业在《IT时代周刊》投放了相当数额的广告。不过,曹健对广告客户也会有所选择,因为广告客户也是杂志档次的标志。

  两年多的摸爬滚打,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不光是资金的投入,更主要是精神的劳累、心情的如履薄冰。但曹健和他的团队还是在艰辛中得到了刻骨铭心的体验:财经媒体要从国际视角去关注中国市场,从目标读者群的角度去挖掘业界的热点问题,才能做出新闻背后的故事,才能做到人无我有的新鲜独特,使之在众多媒体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曹健的舞台

  《谁让华旗在死亡路上百米冲刺?》一文在《IT时代周刊》上刊登后曾引起巨大反响,数家媒体予以转载。而后当事企业雇佣写手在网上发布文章指责曹健,并造谣中伤。在一片争论声中,一位网友的话令人深思,“曹健最大的弱点是有自己的是非标准与道德底线,否则一定不会像今天被人肆意指责,曹健最大的错误是站到了华旗的对立面,否则他可以收到3000元,并且得到承诺,只要写对朗科不利的文章每个月都有小费!并且可以隔三差五到北京小聚,曹健是孤独的。因为华旗中伤,朗科不敢接近,人为什么会孤独?因为要么最优秀,要么最下作,曹健自然最优秀,曹健没错,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与淋漓的鲜血。更何况是已经乌烟瘴气的IT界?”

  当然,这场争战的硝烟早已散尽,曹健和他的团队,却变得愈加坚强。就像音乐总是出现在最沉寂的时候,历史总是重现在最破败的地方,曹健和他的杂志总是存在并强烈在,最需要他们的时代。

  在我看来,曹健是一个知道局限的人,所以他的思想深邃;曹健是一个知道微弱的人,所以他的杂志精湛。与其说他是个媒体人,不如说他是个马拉松选手。他每出一期杂志,就是每跨出一步,就是对自己的勇气、体能、技术、忍受力、孤独感等诸多方面的考验,也是自豪。他有着运筹帷幄的眼光和魄力,却因他是性情中人而不适合投身政治。感性本该是曹健性格的主流,却在沉重的压力下,变成了花絮。

  在很多人眼中,曹健已经是媒介的巴顿将军了,他创造了一个神话,而他本人就是神话中那个点石成金的人。但曹健自己并不这么想。他总有一种壮志未酬的感怀。不过当我问及他未来准备做的大事时,曹健显得十分低调,“我希望把每件小事做到最好,那么串起来就是大事。”

  不对主流问题失语和缺席,这是一个媒体挺进主流,影响主流的关键。如何在纷繁复杂、喧嚣混乱的业界辨析出、把握住、其中少数的重要主流问题和话题,是媒体真正功底所在。这也是目前曹健考虑最多的问题。

  曹健的杂志在华泰宾馆的三号楼,是一幢独立的三层小楼,如此规模对于一家杂志社来说算是相当不错了。曹健把朝南阳光充足的办公室全让给了采编人员,而他的办公室则是朝北。

  曹健的办公室宽敞、简约,且一尘不染,硕大的书柜与大班台椅相对,卫士般守护着他,他喜欢这里,每当他心情沮丧或倍感压力时,只要关上门稍坐片刻,他的心境就会渐趋平静。很多时候,我觉得曹健的办公室是玻璃做的,是完全透明的。他知道很多人很多双眼睛在注视着他,这更使得他灵感四射、激情洋溢,对于一切压力和困难一笑而过。

  我知道,当一个人前有大山后无退路时,他就开始有故事了。

  曹健长袖善舞,需要的舞台很大。

  《IT时代周刊》已成为曹健生命中一个最重要的舞台。

  不久以后,曹健将站在这个他亲手搭建的高地上,鸟瞰自己走过的路,豪情万丈,就像他最欣赏的《岳阳楼记》里的那句名言,“余观夫巴陵盛状,含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作者简介:

  何菲,1977年生于上海,沪上知名专栏作家。出版个人作品集《快乐离婚》、《无边风月》,散文合集《上海女人:永远的小资情怀》、《上海男人:与野性擦肩而过》、电视连续剧《新七十二家房客》等。对都市情感、社会形态等有感性独到的见解。现为上海电子出版社编辑,兼任上海《采风》杂志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