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宁:从域名大王到广告先锋

2010-08-28 10:47:53来源:西部e网作者:

  有人总结张向宁的特点:前瞻性、理性光辉、创业精神……这些性格特点都成为推进张向宁事业进展的一个个重要因素,然而在他对“天下互联”的诠释中,在他睿智的言语之间,直袭而来的还是另一种气魄——霸气。


张向宁,天下互联董事长兼CEO

  从介绍来意到整个公司部门内部操作流程,与张向宁的约见只用了30分钟的时间,足以令人感觉到“天下互联”——这个立志于走向国际化的公司如何运用他们高效办公在互联网时代飞速发展着。进入“天下互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国际知名企业的杰出贡献者:Amazon.com的杰弗瑞·贝索斯、Sun电子计算机公司的爱德华·桑德、Cisco思科系统公司的约翰·钱伯斯……这些业界名人的贡献和他们所超越的成就,都一一列在前台一面墙上,市场总监吕兰亭介绍:这些成功人士从侧面展示了“天下互联”的企业文化——创业、创新;也昭示着“天下互联”的野心和凌云之志。

  21岁的百万富翁

  “如果按照规则来出牌,符合逻辑地去做一件事情,我的优势就不能体现。我的优势在于开辟一条‘新路’,走一条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路。我是一个很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人。”张向宁对自己的诠释恰到好处,正如他十几年来的发展——“不按规则出牌”是他的特点。

  16岁的张向宁有着对物理学的偏执和狂热,渴望能比爱因斯坦更早成功的他,早在少年时代便已经开始在宇宙论、量子论等物理学领域进行钻研。1989年,16岁的他为节省北京大学一年的军训时间来研究专业知识而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两年后,大学生活的呆板和教育体制的枯燥无味,使张向宁决定选择出国留学。这样的决定意味着他将放弃名牌大学的毕业资格。而张向宁说:“我总是在把握自己的人生道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选择创造环境而不是适应环境。”正当张向宁在为出国做准备时,年迈的父亲突然病倒,这使得张向宁出国之行不得不搁浅。父亲病好后,张向宁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路”——放弃了学业却又出国未果,怀着满腹才干和宏伟志向却不知道该如何施展,他进入了职业生涯中第一个艰难抉择。几经思忖,18岁的张向宁选择了一条白手起家的创业之路。

  虽然张向宁的成名来自“万网”——这个在互联网冬天存活下来的少量企业之一。但早在1993年,21岁的张向宁通过做国际贸易就赚来了他人生中第一个1百万。这对一个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的普通家庭来说,并不是小数目。21岁的百万富翁并没有为此而欣喜若狂甚至挥霍无度,而是更加谨慎地思考下一步的创业计划。张向宁的想法是:要做自己真正的事业。张向宁几乎与丁磊、雷军等人同时看到了互联网的发展前景。在筹备了1年多的时间后,1995年底1996年初,张向宁与哥哥张向东一起注册了“万网”。万网创立之初,就联合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许多媒体,为几百家中国知名企业从国外投机商手中,抢回了企业的域名,万网作为域名卫士,而为人称道。经过几年的飞速发展,几十万家企业都成了万网的用户,万网很快成为中国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之一。而当时的张向宁,则被人戏称为域名大王。有人说,张向宁少年得志,成功来得如此容易。而如今,张向宁提起创业,不由得感慨:“当初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当我们做好一切准备投入到互联网中才发现,其实很多商业模式都不是很清晰。我们带着几个兵、几员将,以200万的小资金去赶互联网的大潮,力量之微弱可想而知。”

  创造不合逻辑的结果

  “收手还是继续赔?”1997年,“万网”200万元投资已经接近尾声的时候,张向宁与哥哥进行着这样的争论。如果及时收手,还能有20万的资金;如果继续,要么赔得一塌糊涂,要么走向辉煌——张向宁选择了坚持。

  “97年,我们借来了钱继续经营万网。记得当时是4间屋子,炎热的夏天我们舍不得买空调,穿着背心在办公。没有女同事的时候还做做‘膀爷’。”其实这些苦不值得一提,关键是定力。”张向宁回想起这些亦苦亦甜的日子,淡淡微笑之中似乎回味无穷。

  1999年,“万网”迎来了IDG的风险投资,2000年的第二期融资也是洋资本——美国新桥,万网成为中国最大的域名和网站托管服务提供商。首次创业、年纪尚轻、无任何经验借鉴、小资本投入……这些与其他互联网公司相比的弱势因素却成就了成功的“万网”,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之一。用张向宁的话来说,这是一个“不合逻辑的结果”,而张向宁偏偏最善于创造不合逻辑的结果。

  紧接着,张向宁又做出了另一个惊人决定——离开万网,二次创业。

  业界传闻四起。董事会决定?兄弟不和?对张向宁不合逻辑的决策充满了怀疑和猜测。然而,张向宁心中又开始酝酿了一个新的目标。2000年,张向宁着手二次创业正值互联网严冬到来之前,纳市一泻千里,所有人开始对互联网持否定态度。而此时的张向宁以审视、长远的目光看到了中国互联网的希望——互联网的个性化。他开始酝酿如何以个性化的商业模式来超越Google。2000年底,张向宁注册了非常易公司(VeryE)。2004年3月,VeryE公司在得到日本三井住友保险公司的风险投资后,重组为“天下互联”集团,张向宁出任董事长兼CEO。“天下互联”——体现着张向宁的野心和霸气:“under the heavy,天底下所有与互联网相关的事情都与我们有关!”

  在个性化服务市场挑战Google

  “兼容天下互联网事业”——这个宏伟目标让“天下互联”的商业模式和业务范围都向着个性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起来。“天下互联”首先大力推行“窄告”模式,并发起“窄告联盟”。客户可将窄告直接投放到与之内容相关的网络媒体上的文章周围,同时窄告还会根据浏览者的偏好、使用习性、地理位置、访问历史等信息,有针对性地将窄告投放到真正感兴趣的浏览者面前。它不仅可以按语义投放,还可按地区投放、按访问者投放、全国性投放。凭着投放空间、时效等优势,窄告迅速走红互联网,“天下互联”的名气也由此提升。窄告是个性化的网络定向广告,是与内容相关联的网络分众广告。张向宁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网络分众广告第一人,网络定向广告的成功开拓者、广告先锋。张向宁说,Google只是将自己一家网站的流量变成了现金,窄告在做的事情,是要将所有网站的流量变现。因此,窄告肯定比Google更值钱,窄告只是超越Google模式的第一步。除此之外,“天下互联”还设立了立志于“披露财经资讯,改善投资者关系”的“中国商业电讯(www.prnews.cn)”以及个性化网络信息监测、提供服务“中国网络情报中心(www.Chinawi.com)”两大业务模式。如今,“天下互联”的事业蒸蒸日上,张向宁所倡导的窄告商业模式也逐渐得到广泛认可。张向宁的二次创业再度成功。

  33岁的张向宁已经已经有3次成功的融资经验,作为创业者,他学会了如何利用资本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运作自如。此时,比较在万网得到新桥900万美元的投资时却选择离开,张向宁的选择便是顺理成章:“当时离开万网只是觉得我的志向远远超过万网的成功层次。但4年前,还说不清楚是这种志向是什么。现在这种意识越来越清晰,我要做的是比Google更伟大的事业。要超越这个800亿美元的公司,那么万网900万美元的投资也就微不足道了。”张向宁坦言,由此带动中国互联网对商业模式的重视,最终是否由“天下互联”赢得这场竞赛并不重要。“以前认为第一次创业非常艰苦,然而在二次创业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挑战实际上超越了第一次。创立一种在全球都是创新的商业模式是一种挑战,等你想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的时候,这种挑战往往会被称为‘未被证实’,也就是说周围的人对我们所做的事业抱有不确定性的看法。”

  “天下互联,我们的名字很大气,和我们的志向一样远大。我们的目标是国际化,让全球人都尊敬这个公司……”有人总结张向宁的特点:前瞻性、理性光辉、创业精神……这些性格特点都成为推进张向宁事业进展的一个个重要因素,然而在他对“天下互联”的诠释中,在他睿智的言语之间,直袭而来的还是另一种气魄——霸气。

  创新和职业——社会需要培养的能力

  张向宁分析:“真正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并不多,我们一天到晚在讲创新,在中国环境下,创新并不容易。中国公司到目前为止,在国际上被认可的公司几乎都是拷贝了外国的商业模式,真正由中国本土企业创新而来的行业模式少之又少。”所以,在创业过程中,张向宁选择创新。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面对着挑剔和怀疑的目光,张向宁始终坚持走自己的创新之路。张向宁认为,在中国经营一家公司,一方面很容易,一方面很困难。困难在于中国企业理念、从业人员对职业的理念理解得不深刻,并没有形成一个职业社会的概念。容易,竞争对手都是不堪一击的。具备专业能力的人遍地都是,但具备职业能力的人并不多见。从小培养职业观念。对这个社会是承担一份责任的。所以张向宁对“天下互联”所灌输的文化是:创业、创新,并且培养每位员工的职业能力。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在技术上,抑或商业模式上,无疑“天下互联”已经成为迈向国际的企业。

  如今,张向宁与哥哥张向东各自执掌一方事业,从小羡慕“莱特兄弟”的二人虽然还未在自己所热爱的物理学领域有重大建树,却在互联网大潮中共同进步。业界有打趣的说法,以比尔·盖茨之说喻张向宁为“张尔·盖茨”,一方面是对他学业未成却事业成功的隐喻;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为互联网所做贡献的肯定。

  张向宁对自己的评价是——少见的。他说,有一些人的生活模式是被别人决定的,而他总是在改造自己,他是一个创造环境的人。“一般的成功者会学着适应环境,而我向来是在改造环境。”他说,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再让别人去认可你的价值。张向宁从不把努力放在让别人认可上,而是集中精力让自己更成功,因为他有足够的自信。就这样,33岁的张向宁以自信、远见、智慧和霸气,逐步实现他的鸿鹄之志——“天下互联”。

关键词:张向宁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