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DVD光盘录像机的朋友,相信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即用来录像的DVD±RW光盘(可重复擦写DVD光盘)在刻录过几次后,突然无法读取。二三十元一张的光盘就这么报废,难免让人心有不甘。还好,最近刻录机制造商nuTech(明杰)与DVD INFOPRO软件的撰写者合作开发出一种名为“Direct Current Erasing”的技术,宣称能够将可重复擦写光盘“变回”到出厂时的状态。其原理与硬盘“低级格式化”(Low Level Format)类似,用户可借此来挽救报废的DVD±RW光盘。
下面,笔者就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Direct Current Erasing”技术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一、DVD±RW光盘的非物理性死亡
鉴于目前流行的DVD光盘录像机具有可重复擦写的特点,因此用户都愿意购买DVD+RW或DVD-RW光盘重复进行使用。而为了节省刻录光盘时最后的“结束化”(Finalization)步骤,用户一般会倾向于使用DVD+RW光盘。不过,在使用DVD+RW光盘的过程中,不同品牌的DVD录像机删除或编辑光盘章节内容时,从表面上看使用的格式虽然相似,实际上内部的文件系统结构却存在着细微差异。这些差异会在多次删除光盘章节内容后不断累积错误,到最后光盘往往因为文件系统出现问题,导致不能再写入资料,成为废盘一张。一般说来,这是光盘的逻辑性问题,我们只要借助于现有刻录软件(如NERO)的“完全删除”(Full Erase)或“完全格式化”(Full Format)功能就可以解决问题。但也有例外,如果DVD录像机“不慎”将资料写入OPC区域内,就会使光盘在“完全删除”或“完全格式化”初期(光盘内圈部分)开始时,因为逻辑区域不匹配,导致删除或格式操作不能启动。出现问题的光盘无法再进行格式化,只能宣布其“逻辑性死亡”。
二、剖析Direct Current Erasing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急需一种能够强行将光盘恢复原貌的方法。为此,明杰公司的工程师与DVD INFOPRO的开发者Nic Wilson共同研究出Direct Current Erasing技术,其原理类似于硬盘的物理性格式化(当然两者在本质上有一定分别)。即通过特殊能量的激光光束,将光盘进行物理性的恢复,返回到出厂状态。
什么情况或状态才算是“出厂状态”呢?原来,DVD+RW光盘采用相变(Phase-change)技术来记录0与1的数字。当刻录机的激光启动时,“高功率”的激光束会使相变光盘的合金属(Phase-change metal alloy layer)加热,光盘轨道内的区域随之溶化。当光束离开这个区域后,就立即凝结成非结晶的结构,这时其反射性比未加热时(仍然是结晶状态)弱。而当改用“中功率”的激光束时,则可将之前已经变成非结晶结构的区域加热,然后非结晶结构就会还原成为本来的结晶结构。结晶与非结晶状态使得反射性出现一强一弱的特性,这样就会出现Land(坑)与Pit(点)两种形态,0与1的资料自然可以被记录下来。
当一张DVD+RW光盘出厂时,相变合金由于从未经过结晶的步骤,所以处于最原始的状态。而当经过刻录机刻录资料后,结晶结构虽然可以用中功率激光还原,但状态已经与出厂时有所不同。如果观察DVD+RW光盘的背面,可以发现全新的盘片与一张经常程序格式化的光盘,两者的涂层物质虽然都处于结晶状态,但反射出来的颜色是不同的,这就证明了两张光盘实际上已不一样。
而Direct Current技术采用一种“中调功率”的激光束,在对盘片轨道内区域(记录层)加热改变状态的同时,也能够将光盘反射层(底层)上带有合金属的物质进行一次消磁(Degauss)操作。这样处理的结果,就能够将盘片恢复到与出厂时完全一模一样的结晶状态。
如果将一张已经刻录过的光盘进行Direct Current Erasing操作后,你会发现涂层的颜色与盘片出厂时一模一样。而经过刻录再以普通格式化方法处理的光盘,即使光盘上没有资料(空白光盘),涂层的颜色也要深一些。而且经过Direct Current Erasing技术还原的光盘,能够解决了所有逻辑性问题,放进DVD录像机中就可以正常使用。不过,所有的还原是在光盘表面没有被破坏的前提下,如果光盘表面有任何伤痕,就算再厉害的技术也不可能将之还原。
目前,Direct Current Erasing技术暂时只能够在使用飞利浦Nexperia PNX7850核心芯片的刻录机上使用,如明杰DDW082、飞利浦SDVD8431等型号。除硬件方面有要求外,还必须使用DVD INFOPRO v3.25或以上版本的刻录工具软件。其使用方法很简单,运行DVD INFOPRO后,在主操作界面的工具栏上点击“DC Erase”图标,在随后出现的对话框中点击“Full Erase”按钮即可启动相应功能。
有条件的朋友快试试这个新功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