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4日,金算盘公司宣布:已回购东软公司持有的全部股份;同时传来的消息是,两家外资机构将向金算盘公司注入760万美元的资金。
金算盘缘何斩断与东软的姻缘?公司战略又将如何变化?3月31日,金算盘公司总裁杨春接受本报独家专访,一一剖析个中奥妙……
内因——金算盘要海外上市
“没有东软的投资,我们不可能有今天。”
杨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金算盘和东软长达4年的合作。上个世纪末,金算盘不再甘于扮演“一家西南的财务软件公司”的角色,便开始寻找能够把自己带到全国大舞台上的伴侣;这时候,已经在国内软件界赫赫有名的东软也正在寻求财务软件领域的合作伙伴。两个公司的目光跨越南北,碰撞在了一起。2000年,金算盘和东软走上了红地毯:东软向金算盘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换取了金算盘公司51%的股份;而金算盘则在自己名字前,冠上了“东软”的姓氏,“东软金算盘有限公司”的名字一直用到今年3月。
经过4年的合作之后,金算盘在全国财务软件领域崭露头角。但这时的杨春,有了更大的野心:“还是想把‘金算盘’这个品牌独立地做大,而不仅仅是东软下面的一个二级品牌。”
在杨春看来,要将品牌独立地做大,上市是一条捷径,因为公司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管理人才等,都可以通过上市来获取。他告诉记者,金算盘将在一两年内上市。
但对于金算盘来说,上市的道路有着显而易见的艰辛:在国内上市的“要求高”、“名额有限”,杨春遂将目标锁定在海外上市。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东软无法继续帮助金算盘:尽管东软已经是上市公司,但它有着强烈的国有资本色彩。而根据国际资本运作机构提供的建议,这种资本背景,只会增加海外上市的难度。
于是,结束和东软的联姻、实现独立海外上市的念头在杨春脑海中成形了。
外因——“第三者”插足
2004年初,杨春开始做两件事:和东软谈判,着手回购东软所持金算盘股份;和国际投资机构接触,为海外融资和上市投石问路。让杨春高兴的是,两件事都进行得很顺利,并且在一年之内开花结果。
“东软一直表现得很大度”,杨春的话语中流露出对这位昔日“伴侣”很深的感情。当年双方的合作,除了东软注资取得了金算盘51%的股份外,金算盘也持有少量东软的股份。因此,杨春提出的方案是金算盘回购东软所持股份,并将自己手中的东软股份退回给东软。
但东软对于金算盘的求去,也并非无动于衷。他们很快提出了一个方案:全面收购金算盘。东软的条件非常优厚,包括保持现有管理团队不变,杨春等管理层可以少量持股等。但杨春最后还是拒绝了这个方案,金算盘购回东软所持的大部分股份,而东软手上则还剩下8%的股份。“大家合作这么多年了,双方建立起很深的友谊和诚信,将来也会继续在业务上合作,所以我们都觉得有一点点股权的联系,未尝不是好事。”
2004年底,由于国际投资机构的“插足”,金算盘割断了和东软在股权上最后的联系。“外资进入以后,希望我们的股权能比较单纯,虽然8%的股份不多,但总是股权比较复杂的表现。因此,他们建议我们将这8%的股权也收购回来,我们就又和东软谈。”在这8%的股权也回收之后,金算盘和东软之间的关系,就从原来的资本联姻过渡到了单纯的业务合作。
建议杨春收回这最后8%股份的国际投资机构,是英国联合利丰和东南亚的一家投资机构,这两家公司将向金算盘注入760万美元的资金。杨春说,他们选择国际投资机构的标准,一个是对金算盘公司价值的评估,一个是对公司国际化运营是否有帮助。“正好这两家公司的投资重点是在东南亚,而金算盘迈出国门的第一步也选定在东南亚,所以说双方是一拍即合。”
后路——把产品卖到国外
“现在国内软件公司的所谓国际化主要就是外包”,杨春给金算盘设计的国际化道路却不是这样——他要把金算盘的产品卖出国门。
杨春给记者描绘了国际化金算盘的蓝图: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最早是在东南亚),金算盘将派驻一支小分队,负责调查该地的市场需求,发回给国内,国内的工程师按照这些需求,制作出特定的软件,再卖到当地去。“我正在考虑用一个什么词来准确地描述这种行为,”杨春说到自己的构思,颇有些得意:“我既把国外的需求和市场摸清楚了,也保证了主要开发过程是在国内完成,控制了成本。”这样,金算盘的软件产品将在同类产品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在这一点上,杨春和外包做得很好的东软之间,颇有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味道。“我不愿意公司只是出卖程序员的劳动力,而是要出卖产品。
如果做外包,即使再做十年、二十年,还是没有核心的知识产权,用户对你也还是没有认知,这实际上还是卖劳动力,赚加工费而已。”而卖自有品牌的软件则不一样,“十年、二十年之后,建立起品牌的知名度,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我们的产品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输入到这个市场中。”
“虽然这条道路必定很艰难,但我们一定会做。”说这句话的时候,杨春显得非常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