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所周知,供电部分设计对主板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主板的使用寿命等重要因素。不过对主板制造商而言,主板供电部分也恰好是“精简”主板成本较关键的部分。特别是在主板CPU供电部分的电解电容与其他料件相比,其价格相对较高,因此这也是主板厂商重点的“精简”对象,这也是大量的主板发生电容暴浆事件的因素之一。那么个别主板厂商是如何对供电部分“精简”的呢?经过“精简”之后将会留下什么隐患?而我们又该如何判断主板是否“精简”过呢?让我们一起来揭示这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吧!
电容的作用
首先,主板供电部分成本较高,而且又很容易被“精简”的一个部分就是电容。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电容以及电容能够起到的作用?(为了确保信息准确,以下解释全部经过小编查找资料后所得)。
电容又称电容器(Capacitor)。它在电路中起着隔直流、通交流的重要作用。电容根据其在电路中不同位置的不同功能,分为耦合电容、滤波电容、谐振电容、旁路电容等类别。另外,电容也可按照填充材料(电介质)进行分类,如有机介质电容、无机介质电容、电解电容、气体介质电容等等。电路图中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C”来表示电容,下图中框选部分是电容在电路中的符号,C1是指无极性的普通电容,而后面两种则表示有极性的电解电容。
滤波作用,在电源电路中,整流电路将交流变成脉动的直流,而在整流电路之后接入一个较大容量的电解电容,利用其充放电特性,使整流后的脉动直流电压变成相对比较稳定的直流电压。在实际中,为了防止电路各部分供电电压因负载变化而产生变化,所以在电源的输出端及负载的电源输入端一般接有数十至数百微法的电解电容.由于大容量的电解电容一般具有一定的电感,对高频及脉冲干扰信号不能有效地滤除,故在其两端并联了一只容量为0.001--0.lpF的电容,以滤除高频及脉冲干扰。
耦合作用:在低频信号的传递与放大过程中,为防止前后两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相互影响,常采用电容藕合.为了防止信号中韵低频分量损失过大,一般总采用容量较大的电解电容。
电容的重要性
一般主板上众多的小容量贴片电容,因价格较低一般不会省去,所以省料主要集中在价格较高的大容量电解电容上。主板上的大容量滤波电容集中在12V电压的输入端和供电输出部分。其中,厂商进行省料的重点就在于供电输出部分。输出电路中所采用的一般是耐压值为6.3V、容量2200μF的电容。就目前CPU的功耗来看,对供电部分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假设现在一颗CPU的平均电流为70A,经过相关公式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出电容总容量为15000μF。如果采用2200μF的电容,最少需要8颗。即便是3300μF的电容也至少需要5颗。如果某品牌的主板在CPU供电部分设计不能达到CPU供电的要求,这就意味这这款主板可能经过“精简”。虽然减少电容数量之后,主板在短期内使用不会出现明显的问题,但长期使用后,因为电容滤波效果不佳,就容易导致CPU供电不稳定,将会经常出现自动重启或主板电容爆浆等故障。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容“暴浆事件”。但是这不是电容暴浆的唯一因素,电容暴浆还可能与主板供电设计和电容的质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