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带有强烈个人主观倾向,内容仅做参考
一、什么是WEB2.0?
Web1.0 信息及服务从互联网服务器向用户单向传送。
典型例子如过去不带评论功能的新浪新闻,将信息向所有浏览者单向传送,并不构成网站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
Web2.0 信息及服务在互联网上每个节点多向传送,服务器、用户终端都是互联网上的节点,他们都可以产生和接收信息及服务。
典型例子如P2P下载,每个用户都是内容的提供者和接收者,用户与用户以及网站之间形成互动联系并互相影响(如果部分用户退出,可能导致服务无法正常运转)。
从传播角度来看,Web2.0更符合互联网特性,每个节点都是组成部分之一,不但可以产生内容,还可从任意一点进行多点传播。所以,在Web2.0模式下的内容产生和信息传播,都将远远超越Web1.0模式,并且还将因为多用户的彼此互动而产生其他价值。
(注:我个人非常讨厌“Web2.0”这个概念化名词,但在此又不得不借用它来表述相关想法)
二、China Web2.0 100
个人以为,这份名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VC的眼球,和流行概念沾亲带故总是有好处的,其实部分网站并不具备所谓Web2.0的特质,甚至几个网站已经倒闭了…
但这100个网站却是一个很好的样本,通过思考分析,总能让我们有所收获。
Blog
一直认为,Blog就是个人媒体。
想向别人说些什么?想传播某些信息?想影响某些人?大部分blogger的写作,总带有这些潜在目的,而这正是媒体的作用。所以,Blog是否成功,可以以它具有多少媒体价值来衡量。
> BSP和个人Blog
个人用户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BSP,或自立门户。BSP的次要优势在于低成本和定制化,主要优势往往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媒体平台。成为某个BSP的用户,文章更容易在服务商的平台上被传播推广,这种辅助宣传的作用是个人Blog无法提供的。作为真正的Blog用户,选择BSP的主要因素就应该考虑,我的文章能在这里获得多少曝光?
> Stars’ blog的媒体优势
新浪的名人Blog策略,非常成功。一方面,名人需要媒体,Sina Blog是他们的强力个人媒体;另一方面,新浪(媒体)需要资源,名人则是;此外,名人效应使得普通用户认为他们可以拥有和名人一样的话语平台及传播效应,于是,用户蜂拥而入。新浪本身就是最强的网络媒体,非常精于对媒体进行资源融合及叠加放大,这种天生的(媒体)优势无人可比。所以,Sina Blog是目前最成功的BSP,原因无它,个人媒体。
*Blog.hexun.com广告,更象另一种Google Adsense,模式似乎不错,但是规模效应很难产生。
*Blog.163.com更适合做个人空间,网易各种个人服务的整合优势非常明显。
*Blogbus.com尝试个人服务收费,已经将自己定位为技术支持商而非媒体平台。
BBS
BBS,基于主题的群体讨论。
> 百度贴吧
百度贴吧实质上还是BBS,只是它太特殊和创新了——利用搜索引擎特性将不同目的的用户聚集在无限扩散的共同话题中。
传统BBS,是对某类主题进行分类,比如“电脑技术”、“四十情感”,将对这类主题感兴趣的用户聚集成群。即便是专业BBS,也无非将分类范围缩小而已,百度贴吧却将主题细分到最小单位——人们用来定义某一概念的任意词汇,如“AMD”、“鸟”、“乔家大院”等。和传统BBS由管理员制定版块分类相反,百度完全由用户自行创建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关键词贴吧,打破固定分类对用户细分需求的限制,同时也由用户自行定义描述某类主题的关键词。除了话题本身无限拓展、用户细分极致外,贴吧这种特殊的架构也将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很多模仿百度贴吧的网站没能获得成功,原因在于百度贴吧是百度搜索引擎的功能延展:“用户产生需求→搜索→信息→相关主题讨论”。从硬性条件上说,必须具有很大的流量,才可能产生众多话题以及凝聚众多用户;从软性条件上说,是主动获取而非被动分配。
> 内容选荐
Chinabbs、Teein、Qihoo都说,它们是论坛搜索。实际上,使用论坛搜索服务最多的是它们的编辑们,而非用户。
论坛搜索是编辑们的工具,用来从众多论坛里搜集高质量、高人气的贴子,然后经过整理、再加工,推荐给用户。它的价值产生在编辑的工作中:让用户在最短时间浏览到最精彩的内容。相比新浪新闻,论坛搜索的内容来自于用户,内容质量的标准来自于用户。
论坛网站有些郁闷,突然之间,论坛搜索似乎就成了它们的重要流量入口,而且还有进一步被其整合的趋势。的确,内容选荐发现了蓝海:所有“看贴不回贴”的用户。但流量只是论坛网站价值的一部分,论坛网站更重要的价值在于用户的粘性、交互和内容产生。
Feed
Feed是用户找寻并获取内容的另一种方式和通路。
对用户来说,使用Feed有2个好处:主动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快速阅读价值信息;过滤广告。但内容提供者来说,似乎未能从中获得更多好处,一来广告模式收到影响,二来增加内容压力。
Feed服务的价值在于对内容的聚合和处理,然后在此基础上积聚用户。现阶段Feed服务的商业收益可能将来源于内容商和广告商,但市场预期并不看好。对于独立Feed服务商来说,最终同时也是最好的结果应当是作为其他网站的互补产品。
Local
曾有人说,电子商务是让人突破地理限制进行交易,本地信息是让人在一定地理范围内进行交易。交易用户的地理距离远近决定了这2种模式的不同价值。
> 分类信息
分类信息的雏形,应该是早期各城市信息港网站开设的“跳蚤市场”。相比之下,今天的分类信息网站仅仅是更换了概念,但服务本质未曾改变。本地分类信息服务的价值显而易见,它能为当地用户提供他们自身关心的衣、食、住、行、事等各类商业信息,并在可控地理范围内完成交易。本地分类信息服务的商业模式比较简陋单一:向信息发布者收取费用,或在相关页面刊登广告。相比Craigslist的成功,国内分类信息显然无法在短时期内获得收益。原因在于中国分类信息用户的数量未上规模、习惯尚未培养;信息含金量不高;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本地分类信息服务成功的要素应当包括:
地区效应,焦点集中在重大城市,当地的用户、经济、需求等优势使得产品更易获得成功;
细分市场,类似大学生校园(每年都有大三学生处理物品)就是一个很好的市场,细分市场可以让服务商在某一领域占领制高点并深入拓展;
媒体结合,北京本地分类信息服务如能结合“手递手”(本地分类信息报纸),将使自己拥有绝对资源及传播优势;
本地运营,分类信息不仅是信息发布,在用户行为过程环节中还有很多细节可以促进改善,进而形成服务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 黄页
纸质黄页和在线黄页在国外都有很好的市场与收入,但在国内只有中国电信等运营商依靠垄断资源、强势品牌和市场渠道在纸质黄页上赚取到一定利润,相比之下在线黄页虽然经过几年发展和多家抢夺,却鲜有成功之例。归根就底,是市场和服务还未成熟。
黄页,实质是本地B2B的宣传渠道之一。在线黄页做第1个B容易,做第2个B就相对麻烦,毕竟多数企业并不太具备网络化的信息获取渠道和习惯,这就导致卖家多买家少,反过来影响卖家的积极性。在线黄页的相对优势在于信息质量、及时准确、丰富程度、良好交互等,但在现阶段,还是传统黄页更具营销价值。
Media
> 数字化
数字化的目的,是对资源进行整理转换,使之被高度重复利用,进而产生价值。
这种模式非常简单、成熟。对(用户需要的)内容的获取和包装是服务商需要深入琢磨的事。
> 电子杂志
电子杂志不同于杂志电子化,后者是把传统杂志以扫描等方式制作成数字内容供用户以电子化方式阅读,前者则是发挥数字网络技术的种种优势,更多的使用影、音、图等多媒体手段来表现内容、以及提供交互操作和交流,这使得用户能够更加轻松的获取到丰富有趣的信息内容并从中享受到新的阅读体验(不是看或读,而是视听感受)。
娱乐和生活是电子杂志的主流内容,除了这些内容更容易吸引大众用户外,其自身性质也更能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当前,电子杂志的主要内容仍来源于传统媒体,原因在于内容信息的较高质量和版权使用,在未来自制作内容的比例将逐渐提升。
电子杂志有着非常清晰的赢利模式,主体收益来自广告和用户付费,并随着用户的增多而增长。目前看来,这种产品已经得到用户认同,发展前景看好。除了电脑终端,电子杂志在移动终端可能拥有更广阔的市场,这取决于相关内容资源的积累,以及3G时代对此服务的支持,如终端支持、网络费率等。
> 个人出版
个人媒体和个人出版的细微界定在于,媒体意图影响受众观念,出版重在满足用户需求。
用户对内容的制造、发布和传播是Web2.0的主要特性,这种互联网趋势已成为现实热潮。视频、音乐、图片是个人出版的主要载体,多媒体可以让内容表现的更为丰富。最受欢迎当属Podcast,它更象传统的电视台、广播台,但内容完全由大众制造。除了带有反传统色彩外,众多体现个人风格、才能及智慧的内容使得资源更具观赏性。类似传统媒体,Podcast的商业模式也显而易见。不过,服务商需要注意并防备由于非法内容而引起的各种问题,包括政府在未来可能实施的监管和限制等相关政策。个人音乐制造目前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内容大都是歌曲翻唱,这跟用户群体、制作成本、需求倾向有直接关系。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个人图片的制造和分享趋向流行,根据图片保存、使用、分享、传播等用户需求的不同,相关服务还可进一步细化、优化。从另个角度看,个人DV/DC时代即将来临,互联网将是这些个人生产内容的最佳保存、分享和传播平台。
Online
> 在线工作
劳动力交易有几种形式,常规的有如求职招聘,把整个人卖给企业;精细些的,出卖的是劳动力本身,比如兼职或按次按量工作。在线工作是一个劳动商品交易平台:发布需求,交易成品。互联网平台有自身的特性和优劣势,所以在线工作交易的主要商品是可传输的数字产品,如设计、文案等。此外,可量化的互联网操作,如信息收集、发贴传播等也可以作为劳动商品考虑。
相对于传统模式,在线工作还需时间进一步成熟,它的难点问题在于需求发布的数量规模和商品交付的质量、客户满意度,瓶颈则是市场过于低端,在没有大客户、高水平劳动力的条件下,本身也很难在短时期内获得理想收益。
> 在线交互
交互服务让浏览网站的用户获得新颖有趣的体验,它可以帮助用户快速了解企业业务、感受客户关怀,激发起比普通浏览更多的兴趣,是提高互联网客户转换率的一个好工具。
从技术上看,这项服务并不复杂,甚至于就是一个Web聊天,但这种创新使得普通网络服务增加了价值。虽然这种创意值得赞赏,但它同样面临很多难题,主要是该服务合适的目标客户太少,企业首先需要认同网络营销,建设企业网站,再配备最少一台上网的电脑和一名相应人员用于服务支持……另外,企业本身的业务性质也对发挥此项服务的价值有所影响。
作为服务商,平台销售模式并不是最好的模式,或许平台服务模式会更好些。服务商不再向客户销售在线交互服务的软硬件,转而为众多企业代管提供在线客户服务,以此达到解决人员设备闲置、拓展更多客户的目的。假若此模式也无法产生良好效果,服务商就该考虑将这种服务继续加以改进,再去寻找其他应用市场。
P2P
P2P更能体现互联网特性,每个接入点都是互联网的一部分,都可以产生、传输信息数据。
运营商对P2P技术又爱又恨,因为它极大化的消耗运营商的资源,却未给运营商增加更多收益。运营商曾尝试限制P2P的使用,但最终看来这种自然发展趋势很难被影响,运营商更应将精力集中在如何合理利用P2P为自己拓展未来新业务。
> 下载
P2P下载服务火爆的原因,归根结底是8个字:下载快速、廉价物美。P2P技术使得每个用户节点都可能成为数据源,用户越多,加速效果越明显。但真正吸引用户的是下载的内容,通常需要消费才能获得的版权内容在P2P下载中根本无需花费1分钱,用户的成本只是网费和电费,但却可以享受到无比丰富精彩的各类影音视听、软件游戏和其他各类价值产品。面对如此诱惑,用户趋之若骛。但是,服务商最终一定会对这种“免费馅饼”有所限制,现在只是因为影响还不明显,未能受到来自被侵权公司和政府部门的直接压力。
在未来,或许会有3种类型的P2P下载服务共存:合法授权内容P2P下载,收益来自用户付费;用户自制内容P2P下载,收益来自广告;更为低调侵权内容P2P下载。
> 直播
两个问题都被解决了,速度和版权。当前P2P直播市场发展形式良好,竞争也同样激烈,技术支持商或运营商都是如此。内容为王,放在这里比较适合。个人自制内容,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和版权内容分庭抗礼,甚至超越后者成为直播热点。
Portal
Portal就是什么都做。
成功与否,在于对各种资源、产品、用户的整合程度,以及在多条业务线上的有效收益。Portal往往以核心产品为基础做相关延展,是否成功取决与与核心产品的结合程度,以及用户对产品的便利使用和功能要求。众多Web2.0的Portal不会为用户提供邮箱服务,主要原因在于无法利用核心优势、产品之间无法互相促进,以及用户对邮箱的功能要求带来更多成本,最终却与收益无关。Portal的威胁来自于各独立产品的绝对竞争优势,当市场中出现专精产品而此服务又对用户粘性较低,并且用户期望较高时,用户将产生转移,随之瓦解Portal的各项组成。
*Donews.com应该做的2件事,非正式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商业SNS。
Search
什么是搜索?搜索好比巫师的水晶球,它能告诉你互联网上什么东西在哪里。
搜索引擎的天生瓶颈(如果这也算的话)有2项,1是用户输入限制。用户只会输入已存在脑海中的、能够想到词汇,结果是用户只能获取到有限的、并不理想的结果。与之相反的比如门户,满眼看去都是容易被诱导的未知内容;2是搜索结果限制。大部分用户采用单个词汇作为关键词,这种词汇数量有限,同样搜索结果也是有限且类同。这就好比,每天搜索“星座”的用户看到的是同一个新浪的星座频道首页。那么,提供热点未知内容导航,以及丰富内容表现形式,对用户都是有价值的。
> 细分搜索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用“细分”而不是“垂直”来描述这种搜索服务,前者更能反映用户市场情况,后者只是强调自己专注某一范围。那么,怎样的细分搜索是有价值的呢?
假若百度搜索引擎是个“全面搜索”,如果有超过40%的检索请求是和mp3歌曲下载有关,那mp3搜索必须细分出来,为众多用户提供更精准易用的搜索体验,这是从需求数量考虑的有效细分;游戏迷们需要经常查询攻略秘籍,而全面搜索的结果包含了大量不相关的内容,或者部分片段,这显然不是用户所期望的。对于某些专有信息的搜集,显然对特定用户群非常有用,比如说玩游戏的学生,或是想联络客户的业务员等等,这种细分是从用户特征来考虑的。
细分搜索的价值,在于它为用户提供更专业有效的服务。对于细分信息的整理搜索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运营,用户获得了信息并不代表他的需求已得到满足,比如说,搜索书籍是为了购买,那么细分搜索可以考虑是否能够完全实现用户需求,同时增加新的收益。
细分搜索需要注意的是如何选择目标市场,这取决于2个因素,流量和流量的含金量。流量代表市场规模,流量的含金量代表价值规模。
*职业搜索,一是有多少人需要天天去求职,而是搜索并不能提供完整求职过程。
> 信息内容
搜索引擎的上游是各类信息内容。
受本身特性的影响,搜索引擎的绝大部分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但这一局限正在被打破。封闭的数据库内容首先成为突破口,这包括以前仅在线下使用的辞典数据、黄页数据、书籍数据等等,然而这些远远不够。搜索引擎正做出努力,试图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
图书信息的价值在于历史内容沉淀,无论是过往知识、生活记录,或是反映时代的思想。Google的图书计划,意图获得几千年来人类所积累的所有知识智慧和历史信息,无论是作为扩充自己的内容库,还是加强自身优势,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但目前看来,成本颇高,且可操作性差。
现代人工作生活的流动性,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空间信息。地图也正从简单标明路段地址,转而增加更多信息描述——人们需要的先是信息,其次是它在什么地理位置。地图搜索是本地搜索的前奏,不过似乎这个前奏需要花费再长一些的时间,直到本地运营服务与信息紧密结合,同时用户需求也达到一个引爆点。
归根结底,任何信息实质上都来源于人们本身。与收集现存的资料信息相比,创造新的内容可能更为重要,或许它还将影响到搜索引擎的未来发展。
> 搜索再加工
总是存在大量初级用户,不懂如何使用搜索或喜欢偷懒。搜索再加工,正是为这些用户提供服务。
整理搜索关键字是最简单的再加工。不同于搜索引擎那样输入关键字再反馈结果的机器式反应,搜索再加工通过编排选择把热点搜索关键字推给用户,这种加工类似hao123,不同的是以具体搜索结果取代网站地址。聚合各类搜索引擎稍具技术含量,它使得搜索服务更加灵活和个性化。无论是怎样的加工,目的都是为用户提供普通搜索引擎无法顾及的细分需求。
Share
所谓分享有点类似“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 体验
互联网使人们获取到更多信息,搜索引擎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不对称,但是这些远远不够,人们还希望得到不同于媒体立场的更加真实全面的信息和他人意见,为自己的决策提供更可靠依据。有其他人的亲身体验作为参考,用户可以大大减少自己包括时间精力金钱等等各种成本,快速获知所关心事物的相关信息,并提高决策的正确率。分享体验,不但更进一步解决信息不对称、不丰富,还会因群体心理影响而强化个人意见,直至行动。
*Douban.com用户设计不错,产品市场狭隘,无法产生商业价值。
*Report.7234.com做的一般,只是信息覆盖面广,方便用户。
*Aimi.cn分享各种用户愿望、较难形成稳定关注并且建立用户关系。
> 信息
难以判断,到底什么是更有价值的信息,但可以了解,什么是别人感兴趣的信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通过分享,可以降低用户自行筛选信息的成本,还获得更多不为所知的精彩信息。
*Tagriver.com模式不错,模仿它并试试细分内容。
SNS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Social Network Services,社会网络服务。这个概念听着高深,其实就是网络交友。现代技术让信息交流变的更加通畅便捷,同时还大大拓展了人们的地域活动范围,受此影响,人们的交友行为也逐渐发生变化。和传统交友相比,SNS或网络交友的特点是:跨越地理限制,将交友范围从50公里以内扩展到500公里以上;目的兴趣细分,自主挑选不同朋友分别实现单一期望;虚拟过程体验,网络交流以及想象表达代替现实交往。
网络游戏容易产生有效交友,主要原因是它很好的构造了SNS的基础:安全感、参与感、虚拟感。在虚拟世界中用户不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现实身份,做什么都不会为自己带来危险,而且可以表现(伪装)成自己希望的样子;通过在一起做不同的事,会形成一定的情绪感觉和印象认知。当了解和被了解后,态度和信任才随之诞生,才容易建立彼此关系;虚拟世界可以给人很多不同的体验,新奇伴随着个人想象产生不同影响。虚拟感到极致,是自己和自己的想象在交流,容易掺杂理想成分。网络异性聊天交往正是具备了这3条基础,所以比传统交往成功数量更多、高效率且低成本。
> 生活
虽然有众多兴趣交友和社会活动,但主要目的仍是异性交往,更进一步说就是一夜情。不必为这个客观事实感到尴尬,这是社会趋势的真实表现。或许设计者的初衷是为了构造良好健康的社交平台,但巨大的市场需求迫使网站不得不以更多美女照片来吸引用户。生活SNS的关键在于,通过大家一起Do something,被人了解,了解别人。
> 商业
人们在为生活和未来而工作忙碌时,会发现认识更多商业朋友对自己更有利,甚至可以决定自己事业的发展空间。于是,人们希望认识更多的商业朋友,促进或创建自己的事业工作。由于最终结果会为用户带来直接价值,而且用户群体本身就具有商业价值,所以商业交友前景看好。商业SNS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互促关系、杜绝无聊骚扰、充分创造各类商业合作交流机会。
*365ju.com需要静下心来努力提高线下聚会质量。
*Komoo.cn利用MSN推广宣传,用户安全和传播效果都存在问题。
Space
在虚拟世界里,人们同样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98年左右,免费个人网站兴起,如今还能记得username.163.net和go.163.com/~username这2个当时最大的免费个人主页空间服务地址,尽管已经不复存在好长时间。那时个人主页是“大虾”们的专利,因为建站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技术才能完成,所以“菜鸟”们并不能享受这种带有凸显个人标识的荣耀。如今,因为各种原因消亡的个人主页又重生了,叫做个人空间。
个人主页和个人空间完全是同质的东西,都是个人在互联网上的家(个人商业/专业网站除外,那是商铺而不是家)。后者最大的特点之一是降低用户建设成本,将原本需要掌握各种专业知识的操作变的傻瓜化智能化,这样用户群就从高端人群扩展到了所有人群;其次是仅提供主要功能,如信息发布、交流反馈、文件共享管理等,足够满足大众用户主要需求。
个人空间包含blog功能,但它不具备blog的媒体特性,更多的是个人信息的发布,比如心情日记、生活随笔等,这些内容的主要分享对象是朋友,而非大众。
个人空间的定位是“家”,所以很容易理解,象书签、邮箱、文件管理甚至IM等功能都可以进一步得到融合和扩展,服务商的逐步细分取决于,哪些人更喜欢什么样的家,是内容发布、收藏共享、或是虚拟社交?
*Cyworld.com.cn应已知道,除了中韩网络环境不同,用户需求习惯也有差异。
*Anyp到底是个人空间,还是博客,或是交友,定位太多反而没有定位。
Wireless
一个人每天上网平均最多8小时,但手机却是24小时携带的。
中国已有超过4亿的手机用户,手机上网用户超过4000万。不过要看清楚,目标用户需要在这4000万之中根据需求继续细分,而非全部4亿。和互联网发展类似,移动业务还需耐心等待用户数量成长到一定规模。和互联网的自由开放不同,移动网络受到运营商的牢牢掌控,也因为终端、用户习惯的不同,很多互联网业务的生硬照搬只能以失败告终。
> FreeWap
免费的,自然受喜欢。和SP比较,FreeWap将收益从用户转移到客户,前者的用户使用任何服务都会付出消费,后者却暂时很难为客户提供满意的广告效果。毕竟,受众用户的数量、目的以及关联行动都太不确定了。
> 个人服务
显然,互联网的个人服务做的更好,因为移动用户并没有使用这些无线个人服务的习惯。这是典型的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业务迁移,更甚至,目标用户也是如此。做这种业务需要先了解一个情况,4000万手机上网用户中,有多少也同样是互联网用户?然后再考虑如何更恰当在手机上推行类似服务。
> 应用服务
看上去一切都还不错,只是网速带宽不甚理想。大家热烈的期盼3G到来,认为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但到底变化有多大,时间有多快,谁也说不准。怕只怕,网速仅快一点,资费高了很多,终端替换太慢。
*Le-tv.com坚持就是胜利。
三、结语
经过2000年中国互联网泡沫后,2006年泡沫再次产生。
不同的是,VC变的更加“成熟”,并不对未来收益抱有强烈期望,只是知道要去投。Web2.0,这个概念非常适合吸引投资,实际上它并不代表具体项目的成功几率。今天的China Web2.0 100,在2年内最少倒闭七成。毕竟,哪能有那么多成功的公司呢?概念毕竟是概念,网站必须考虑商业模式、钱从哪来、什么规模而不是创意多新颖、技术多高端、流量有多少。
另个趋势则是,Web2.0使得个人用户对网络的参与和依赖逐步增加,在面对企业客户单调的广告模式之外,在网游、杀毒等软件性质的网络服务之外,面向个人用户的付费服务市场即将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