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文章《中外液晶,到底谁更厉害?》,作者以业外人士点评:国产彩电品牌的液晶表现如何不如合资品牌。
这让人联想到去年的一个事件: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没能将中国彩电品牌列入初选名单,中国彩电业品牌集体无缘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商业评论界一致讨伐“国产彩电品牌怎么了?”。面对这这个事件,中国彩电业集体无语。
值得思考的是中国彩电品牌的液晶电视真的像这位作者和委员会表诉的那样一无是处吗? 个人认为:个别品牌专家和某些委员会对中国彩电品牌的不了解,对彩电品类行业发展的模糊认识,对科技类普及型家电品牌建设模式的严重误区导致了这些声讨事件。
中国彩电业在近30年的发展中迅猛成长——从CRT(传统显象管电视)代工,到建设完成 CRT产业链条,雄霸世界CRT,中国彩电企业只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从世纪初平板彩电(LCD液晶、PDP等离子)问世,到2005年以中国彩电企业为主角儿掀起中国平板普及风暴,将消费者提前带入中国的平板元年。此时,中国彩电品牌升级为中国平板品牌,积极、主动、进取、开拓,中国彩电行业努力发展,同时也成为中国国际化品牌探索的抗旗者。
平板彩电是家用电器中科技含量最高的产品,远远高于空调、洗衣机、冰箱和其他视听设备。
面板、芯片和提升电路成为技术壁垒
占据整机造价70%的面板是技术核心;芯片是技术关键,包括日韩品牌也都是采购美国芯片供应商的产品(SONY虽然有自己的芯片,但因为性能和美国芯片差距较大,仅仅是在个别低价系列中的个别型号采用),中国海信花费巨资研发“信芯”,如此自强爱国的举动,赚足了政府的溺爱,市场表现也一路凯歌,但此举未必是通向罗马的最有效率的方式。提升电路相对技术含量较低,中国平板企业在这块有限发挥的领地上乐此不疲地默默耕耘。
平板品类中技术同质特征明显,产品的工业造型设计成为当下产生传播区隔的关键点。在这点上,康佳的东京工业造型设计室、TCL欧洲工业造型设计室,长虹力聘世界著名工业造型设计师都成为增加产品竞争力的有力保障,不失为国产彩电在“价值经营”上的有力举措!
在面板供应方面,虽然SONY和三星、菲利浦和LG等之间通过一些形式达成合作关系,但新生的供应面板商相对独立的财政管理,也使得同为竞争对手的“双S”在终端的反目成仇;台湾供应商没有自己的平板彩电成机加工,而扮演纯粹面板供应商角色,无所谓是谁受制于谁,反而是将分工协作发挥到了最大的效益模式。近百亿元的面板生产线投入,一方面资金庞大,企业发展容易受到资金牵制;另一方面,面板技术日新月异,从6代屏到7代屏,再到8代,升级速度越来越快,从60赫兹处理、8毫秒到最先进的120赫兹处理到4毫秒,时间间隔越来越短,即使投资建厂,建成后,生产出的也是淘汰面板。所以,中国平板品牌建设不取决于面板和芯片!这点很像电脑行业,把芯片成为标准配件的时候,也是正确认识中国平板品牌建设之路的时候。至今,强大的中国联想、美国DELL也没有发出要自己去制造芯片的讯号。
今年,中国彩电品牌集体成为“夹心面包”:一方面控制面板生产的合资品牌开始大幅度提升面板供应价格,另一方面它们也开始推出个别特价机型。国产品牌再次被指责无能。但从另一方面看:今年,康佳推出i-sport系列运动高清液晶;创维推出兼容RM格式的酷开电视;长虹继续强调它的量子芯电视;海信的运动液晶也在蠢蠢欲动。尤其在“奥运营销FromEMKT.com.cn”与“非奥运营销”较量中,国产品牌各自都拿出了杀手锏。国产品牌在品牌个性化、区隔化塑造,以及适时地把握销售机会等方面明显强于几乎没什么差别的日立、SONY等之类。在品牌差异化塑造、传播探索方面,国产品牌的努力,不能被忽视!
再则,国产彩电品牌有渠道优势和忠实消费群基础优势(至今,还有遍布中国各个省的“康佳村”、“长虹村”、“创维村”),这点,则是合资品牌所不及的。近日,欣闻某国内彩电大品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城市VIP310+农村强化”的渠道运动,在重点城市更新、重点建设近千家旗舰店,在农村开展大型渠道整理和强化运动,投入近亿元。誓让中国亿万家庭看上高清的奥运。这些努力,全为的是发力北京2008奥运商机。液晶彩电的在中国普及,可能就是这样的企业!难道二、三线,乡村的消费者就不看液晶了吗?中国的液晶消费力量,仅仅局限于大城市某些阶层的小部分人手里吗?暂时性的国美苏宁战绩,只是局部战场上的、某个阶段的数字而已,仅此而已!
中国彩电品牌在平板化时代是有机会的!
回想一下,当年日本的丰田、本田,面对强大而不可征服的德国汽车、美国汽车品牌阵营(犹如现在国产液晶面对日本、韩国两大阵营的竞争),而征战本国市场、美国市场,甚至全球市场的成长轨迹来看,中国彩电品牌的道路似乎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坎坷。
中外液晶,到底谁更厉害?
面对这样的讨伐,暂时我只能回答:各有千秋。如果说明天,可能我们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