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需要像平台型企业那样去思考,需要有更加明确的合作规则来取代模糊化的评估与审查。
2010年5月易观国际发布了一项数据,截至2010年一季度,中国网上银行注册用户数超过2.1亿户——是韩国总人口数的4倍,日本总人口数的1.6倍。而就在5年前,中国这一数据仅为5400万。
再沿着时间轴往后看,2009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总额刚刚踏过400万亿元,而预计2011年,交易额将达到1100万亿元。
就在此刻,银行业正在巨变。互联网和电子服务,正在银行与用户间划开一片巨大的空间。它让更多用户能够享受多维度的贴身金融服务,也让服务商得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只是,这些获得了空间的服务商,身份不一定是银行本身。
银行的挑战
14年前,美国有超过25%的家庭没有银行账户,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根本得不到银行服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其中最大的无非两点:费率使得使用银行的门槛过高;银行因为成本的关系,不可能向更多的机构和个人提供服务,除非它们交纳足够的钱。
看起来像是一个死结,却因为电子化的逐渐深入和互联网的到来慢慢被解开。互联网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用更低的成本服务更多用户。
与此同时,某些银行的竞争优势和银行间的壁垒也在被打破。一方面,银联在今年下半年即将问世的“超级网银”,使得ATM机和各家银行的地面网点将逐渐变成一种可以为所有银行服务的通用型设施——它原属于工商银行或中国银行,都不再那么重要;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和一些数据公司的成长,让银行支付能力汇聚到它们的平台上,用户不管用哪家银行,都能在网上得到相同的服务。
正在扩大的蛋糕与正在磨平的门槛,将毫无疑问改变银行业的格局。“‘十二五’或将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历史转折点。”中金数据副总裁黎江说,“从‘八五’开始,我国银行逐渐学习国外同行,开始快速成长。可追赶到了今天,国外的‘老师’遇到了它们的困难,目标在消失。”
而更深层的困难在于,银行难以依靠本身的基因来应对这种挑战。
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银行与经济之间有着血脉般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最早可以上溯到钱庄时代。而到了现在,银行早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几乎每个人都有对银行的需求,你已经很难离开银行网点和ATM机。”支付宝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樊治铭说。
很多银行也是体量巨大的上市公司。作为企业,银行需要在服务中获得利润,并在运维与创新中不断向前发展。但与此同时,相对互联网,银行有相当多的传统业务需要去承担,尤其是在中国,这让银行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种类公共事业系统的存在。
这让银行很难以一种过于积极的态度去利用互联网,因为它需要承担责任,谨慎甚至是保守地评估风险。
在寻求变革与降低风险这两条南辕北辙的路线之间,银行需要找到一种最合理的变化路径。
敌人与盟友
变化正在剧烈发生。在三网合一和两化(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大背景下,新格局的胜利者,将属于懂得抓住新竞争焦点的人。
可是,在互联网拉开的银行与用户空间里游弋的服务者们,不一定是银行本身。在《大银行家》中,马丁·迈耶就在结束语“银行业的未来”中,描述了这样一种情形:银行之下,将会有一系列全国性或接近全国性的机构通过电子方式与最终用户连在一起。他们中有银行、经纪所、数据处理公司、ATM网络、微软、第一数据公司、电子数据服务公司。这些机构将向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但客户根本不知道提供服务的是具体哪家机构。
这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不管是拥有广大互联网用户的电信运营商,支付宝、易宝支付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还是深谙各个行业的IT类服务公司;或者是一些新兴的理财、管账类互联网公司,他们都在试图获得金融服务能力,并以自己用户端的优势不断发展,深谙利用新技术大规模服务用户和降低服务成本之道。
对银行来说,这原本是属于他们的地盘。在采访中,某大型银行的金融创新负责人就表示,“如果银行业觉醒得早一点,这些公司根本不会有机会的”,话中透着遗憾。
但历史没有假想,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银行都没有完全占据新空间的机会。“自银行往下,渠道、厂家,有众多的环节需要去顾及,里头充斥着各式各样的金融业务。互联网让这些环节变得更复杂,需求太多,业务拓展点也太多。”易宝支付副总裁余晨说。
摆在眼前的状况是,这些公司无法离开银行独立存在,而银行也需要它们来帮助自己甚至教育自己抓住机会。前者拥有着用户端或大或小的话语权,但作为类金融服务的提供者,能够提供的能力却牢牢把控在银行手中。
这使得它们会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去寻求与银行合作的更多可能。比如支付宝,从最初提供简单的第三方信用担保,让用户以付款的方式来进行货币流转;到与银行合作推出一系列“卡通”,将银行账户与支付宝账户进行连接,使得用户可以更方便地完成收付款和转账;再到考量用户的金融行为,并为银行贷款提供信用建议。合作在不断地深化与演进。
而对银行来说,与这些机构的合作,能够以一种相对风险可控的方式获得用户,提供服务。它们需要的是拥有广大用户和理解用户的合作者、能够与它们一道开展新业务的合作者、能够让它们获得新知的合作者,以及能在某些垂直领域了解行业规律、可以为垂直客户提供最准确高效服务的合作者。
新合作形态
2010年5月,广发银行与电信运营商中国联通签署了全面的战略合作协议。广发为中国联通提供包括授信、现金管理、债券承销和电子银行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而中国联通将与广发一起探讨手机支付、3G移动办公、银行行业应用等多种服务,提升金融信息化体验。
2010年8月,在与银行进行支付、信贷等多种合作之后,支付宝与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合作启动风险联防计划,帮助银行防控风险。
银行正在寻求多种合作者,与自己一起在新的市场里获取空间,今年这一趋势尤为明显。而在这种合作中,银行的态度比以往更为开放与积极。“我们自己的一些金融产品中,正不断寻找合作伙伴来优化服务,比如从制造到生产、销售的金融供应链中,生产、零售环节都需要有这样的合作者。但同时,如果有一些能力足够强的公司想要与我们合作,完善他们的产品,我们也会参与进去。”中国建设银行产品与质量管理部副总经理赵志宏说。
他认为,以用户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为核心的互联网3.0时代正在到来。在用户的需求中,银行的空间产生在用户有金融需求的环节。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需要无处不在的合作者,但这也要求银行整合各类合作伙伴的资源,从支付、收款、贷款各个方面重新设计产品。
可是这意味着重新定义银行的角色,需要从银行自身的转变开始。
很多银行也看到了这一点。建设银行近年连续成立了3个创新实验室。据赵志宏介绍,实验室主要做基于银行用户的数据调查、一些新产品可行性的评估,以及新产品拓展方向和模型建立。“我们这是为将来的业务拓展与合作储备弹药。”赵志宏说。
而走在更前面的是民生银行这样的中小银行。民生银行正在进行事业部改革,放弃大的国有企业的业务拓展,将重心转向针对中小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对针对中小企业提供IT或互联网服务的公司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
但更进一步的合作,为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银行与一些大型合作伙伴比如中国移动和支付宝,合作已经没有问题。可一旦银行继续发力,就需要更多中小型合作者。银行需要像平台型企业那样去思考,需要有更加明确的合作规则来取代模糊化的评估与审查,让合作者有更明确的方向与可供遵循的准则。“现在和银行合作水太深了,门槛太高了,能不能浅一点、低一点?”某记账网站负责人说。
而在这一切背后,银行的最大难关是文化上的改变。“对中国的银行来说,这一阶段尤其需要商人式的心态,和从商业公司为出发点思考问题。”黎江说。而某大型银行新产品的负责人则表示,这种转变难度仍然很大,还需要漫长的自上而下的过程,不管是改变老板的想法,还是找到真正有互联网思维的“通才”。
在美国,银行与合作者的形态已经到了资本层面。去年8月,美国银行就将自己的PayMode支付产品和卖方网络系统,整体外包给波特莱科技公司,同时认购该公司100万股股票,成为其股东,以资本与产品分割的形式完成重新定位。
而对中国的银行来说,这种变化很快或将发生。前不久有传言说阿里巴巴要收购或入股民生银行,这是必然的趋势。只是,银行需要主动去寻求“最高级别”的合作,而不是由强大的通信、互联网势力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