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云”前世今生:信息全球化下的“蛋”

2011-11-22 13:45:36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

  一切都从上一个十年说起。

刚刚分享到国际化成功喜悦的华为,兴奋之情还未消褪,就又来到一个历史与未来交汇、充满迷思的十字路口。

这是因为:首先,已然占据了全球70%人口、50亿用户的运营商,他们当前的痛苦是显而易见的,以中国市场为例,截止到今年9月,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 9亿多,逼近饱和的边缘,固网用户也正在快速流失,2003年前后发展起来的上亿小灵通用户几乎流失殆尽,固话收入增长接近为零。与此同时,虽然3G用户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是增量不增收,多年高速高利润增长的中国移动今年第三季度收入同比仅增长3.69%,环比下降10.8%,“大象”的脚步开始慢了下来。

正如华为常务副总裁徐直军最近一次接受本报采访时所说,过去十年中,华为为中国移动实施和上马了大量数据业务,神州行、动感地带、139邮箱、短信、彩铃,但是最终“短信是萎缩的,彩铃也是萎缩的,动感地带还是萎缩的”。究其原因是“电信运营商搞不过互联网运营商”。

“如果中移动能够搞得过腾讯,就没有他们互联网公司的份了,也会帮助我们发展得很好了。”他认为,电信业发展的瓶颈在于,电信企业没有在过去十年的用户高速增长期及时转型,在面对消费者应用层面,缺乏机制和服务的创新。

从2G到3G,再到已箭在弦上的4G/LTE,把信息高速公路越修越宽的电信业巨子们将何去何从?

这样的追问不仅困扰着正在被“管道化”的全球运营商,也是即将问鼎全球电信设备老大的华为的巨大困惑:围绕着运营商而生的电信设备业,正在面临行业性的触底。以全球一年约12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计,华为今年将达到300亿美元,占1/4强,其余加上仍在成长中的中兴,以及爱立信、诺西、阿朗的瓜分,电信市场将面临无“羹”可分的困境。

华为“云”前世今生:信息全球化下的“蛋”

2010年9月1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对从中国进口的数据卡产品(又称无线网卡)发起反补贴调查;2011年2月,华为公告,同样因为安全原因“已经决定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要求,撤回收购美国公司3Leaf部分资产的申请”;2011年初,美国市场再给华为泼下一盆冷水,竞争美国运营商 Spring项目标再次因为“安全”等政治原因被拒之门外,此前,华为已经被以同样的理由受拒于美国Verizon、AT&T。

这些华为近来密集遭遇的、看似有违WTO精神的非关贸壁垒,只不过是华为在电信业领域继续“全球化”止步的一个缩影。事实上,除了怀有顽固政治偏见的北美市场,华为与全球几乎所有顶级运营商都已经展开了合作。过去十年,华为通过淘汰竞争对手迅速完成了全球化的圈地扩张,下一步,地理意义上的全球化必将让位于更深的全球化维度基于网络和信息全球化的业务转型、服务转型。

“云”中之路

在“云”中找路,本身就云里雾里。

重新回看信息行业10年历史,从中看到其发展的动力之源:以互联网的发展为契机,人们对信息的分享、应用,从传统语音拓展到更为广泛的数据应用的普及,这中间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第一,硬件条件的改善,无论固网的MODEM拨号上网到ADSL,再到FTTX光纤上网,还是移动的从2G的GPRS、 EDGE再到3G的WCDMA、TD-CDMAA、CDMA2000EVDO,及至4G/LTE,信息高速公路越修越宽,可以承载的网络应用越来越多;第二,网络应用的普及和深化,网页浏览、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移动IM、电子支付等等

十年过去了,当苹果把收费站架到了运营商费了十年之功修起的信息高速公路上时,当中国的三大运营商蜂拥而至争抢与iPhone的合作时,运营商、设备商、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力量格局正在发生微妙的位移运营商被动地急急转身,从封闭走向开放,打造基于电信与互联网融合为目标的更为开放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以保住自己在“云”时代的话语权。

那么,设备商出身的华为,她的“云”中之路又通往何方?

对这个问题的回复,必须追问到问题的最本源在“云”的时代,用户的根本需求是什么?

让历史告诉未来人类从信息技术的革命和进步中获得了什么?20年前,一台电话的初装费高达5000元人民币,人们为此还要排上一个甚至几个月的队,如今若不是ADSL的捆绑,或许更多用户已经放弃固话业务;15年前大部分人还不知道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骨灰级网民丁磊还在通过MODEM拨号上网浏览雅虎,现在中国的网民已经突破4个亿;10年前手机还只是满足通话的简单需求,短信业务刚刚起步,现在手机、PAD等智能易携带终端正在大量替代PC的功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线互联”生活。

从固话到移动通信,从拨号上网到移动宽带,它遵循的发展路径是,用越来越低廉的成本享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便捷的信息应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必将越来越抽离出对于技术、硬件、标准、制式本身的关注,例如背后的计算、存储、软件等等。

其实,以PC为核心代表的IT业在这三十年中的蜕变,实质就是一个让所有所谓的“技术”去中心化的一个过程。

从IBM把大型机小型化开始,到康柏、戴尔主导的兼容机出现,再到惠普、索尼、三星们倡导的消费型笔记本在全球市场的成功,及至昙花一现的上网本,最后是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的横空出世,这些从产品形态看经历的是一个越来越小型化、越来越易用、越来越去精英化,并被普罗大众所接受、使用的过程。

及至iPad时代,它已经没有硬盘,没有Office等令“技术盲”们头痛的软件,它有的只是一个虚拟的App store,当你在里边选取你喜好的应用时,它的整个体验过程,与你在真实世界里消费沃尔玛无异。

这就是“云”时代对一个普通人的意义本质计算、技术本身将最终被淡化、忽略掉,取而代之的是消费和体验的过程。

徐直军说,IT消费的未来形态应该是,使用者不必关心手机或PAD到底“有多少个G”;电视机也不必总是因为软件或者电子部件坏了而把整个电视机(连带实际寿命很长、成本很高的屏)都换掉;办公室里不再出现电脑主机,甚至于不再出现PC,而只需按员工数配一个个很薄和PAD终端;企业也不必再购置服务器,更不必建耗资巨大的数据中心了所有的软件获得、运算、存储和信息交互都可以交给提供“云”服务的供应商。

这就是华为要探讨的“云”的价值。去年华为已经在自己的上海分公司实现了“无PC”办公,预计至2012年底,华为公司内部12万员工将全线实现“无PC”化这个巨大的“实验”,未来将成为产品,由华为向企业用户提供。

“软实力”再造

沿着这个“IT进化论”,电信设备商华为在下一个十年的机遇、挑战和使命是什么?

华为常务副总裁徐直军说,华为2008年为“云计算”立项,两年之后方才在云山雾罩中走出来,明确了华为在“云”中要走的路、要做的事。

就像上一个十年,华为致力于让更多的人以更实惠的价格享受到了越来越便捷的移动通信带来的乐趣一样,华为的下一个十年,其使命是“要让全世界的人能够像用电一样享受信息服务”。

它的支撑点有三:第一,为各种基于“云”的应用搭建庞大的数据中心,包括机房基础设施、整个计算服务器、存储、网络安全等等;第二,复制一个亚马逊,提供解决方案,让中小企业“去数据中心化”、“去服务器化”,“让企业宽带一连上,就可以直接到华为的数据中心里,要什么能力,就可以获得什么能力”;第三,一个类苹果Icloud、为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终端建立的“云平台”Cloud+,一个在“云”端集结了各种应用的Store。

2011年,是华为名副其实的转型之年,这一年初,华为打破了其过往业务部门按电信业产品诸如固网、无线来划分的序列,将公司按客户群划分重组为三大事业部管道(运营商)、企业网、终端,从而确定了自己从面向运营商的卖硬件的设备商,转型为ICT服务提供商的发展路径。

无可否认,新增加的面向企业和终端消费者的两大路线是一条充满诱惑的道路,与传统电业设备一年全球1200亿美元相比,终端是年均上万亿美元的市场,而企业市场仅存储和服务器,也将有上千亿美元的规模。

但是仅仅把华为未来的增量定义在更多“硬件”的销售从过去卖交换机,到将来卖服务器、路由器,卖手机、PAD远远不足以解释华为的转型。

华为过去十年的全球扩张,是从阿尔卡特、西门子、北电手中通过更有竞争力的价格、服务蚕食其客户和销售来获得。未来十年,同样的路径仍然还可以“局部” 复制到从惠普、诺基亚等传统厂商既有市场的分羹上。但是,这有违“云”时代的原则它是面对消费者,消灭服务器、消灭PC的过程,计算、技术本身将最终被淡化、忽略掉,取而代之的是置于首位的消费体验。

这可能是华为的机会,当IBM、惠普们还在纠结于卖“云”服务还是卖更多的服务器时,在服务器等市场上无“存量”的华为,反而可以轻松上路;这可能也是华为的挑战,“卖服务”不见得比“卖设备”更容易,尤其是对华为这样一家传统以生产和销售设备起家的企业来说,转型对其未来“软”实力的再造,包括服务理念、品牌意识的重塑,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