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行业革命性的技术变革实质上只有一次,即由胶片到数码成像的变革。这样的变化让一批相机企业市场地位“大反转”。当数码相机如浪潮般侵袭胶片机市场时,曾经的胶片巨头们深知潮流的不可逆,却尴尬于市场的脚步太快,尾随追赶恐难破局。在转型数码的道路上,柯达的破产传言,莱卡的不温不火,富士的低端定位,似乎他们并没有延续在胶片时代的霸气,而是显得身心俱疲,现在的市场表现仍不如人意。在如今迅速发展的消费市场,他们是否会继续沉沦还是一跃而起,尤其是曾经的胶片相机龙头老大——富士,能否重拾消费认知着实让人忧心。
多元化发展下富士数码相机单一链条寡不敌众
在这个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数码相机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昔日胶片机的天下更是不复存在。各老牌胶片机企业纷纷转战数码相机,富士这个昔日巨头也不能例外。富士虽积极调整战略,进行产业转型,但似乎并不能跟上数码相机时代发展的脚步。据ZDC调研数据显示,在2011年数码相机品牌占有率调查当中,佳能(33.7%)、尼康(22.6%)、索尼(17.3%)分别占据了前三甲,富士则只能以6.8%的占有率位居第四。然而在中关村在线ZOL排行榜2011年热门数码相机排行榜中,富士竟无缘前十。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不外乎两点。首先,富士在多元化的数码相机消费市场上,过于单一的产品链条所留下的弊端。自富士在胶片的光环渐渐失去颜色那时起,转战数码相机成为了富士的必行之事,但是低端的定位在转型初期或许能够靠低价来吸引消费者,抢占市场份额,但是不断变化的消费诉求,以及不断提升的消费层次,让消费者不再拘泥于低端的产品认知,而是迈向更加高端更加多元化专业化的层次享受。所以单一的产业链条以及单调的产品线,在现在的数码相机市场上显然已不能站稳脚跟。
其次,没有强大的附属品提升品牌形象。数码相机巨头索尼、松下、三星等不仅依靠数码相机的独特技术吸引消费者眼球,更以自身手机、电视的家庭电子消费前沿品牌影响力来树立企业形象。以索尼为例,不仅索尼数码相机在业内销量遥遥领先,同时索尼集团还同时拥有索尼手机、个人电脑、液晶电视、数码摄像机、MP3/4、DVD等大大小小将近二十个产品线,而韩资电子产品的旗舰企业三星不管是电视还是手机,亦或是数码相机,都使三星在行业内外享誉盛名。其主要原因还要归功于三星长期以来对中国市场的深入分析和潜移默化的扩散传播。富士在手机、电视领域不可能涉足,现在的医疗器械和信息事业领域也并不为消费者熟知,富士唯有将自身的数码相机迅速传播、大范围扩散到消费者面前,像索尼、松下、三星那样在消费者市场树立起强硬的品牌形象才会被消费者认同,才不会在各大品牌的丰富产品线以及耀眼光环下沦陷。
转战高端化 高不成低不就惹人忧
纵观中国数码相机的品牌发展态势,佳能、尼康、索尼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同为日系品牌的富士,却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漩涡。纵使其在中国数码相机消费市场中抢占了部分市场份额,但是深入研究便知,虏获消费者心理的无非是其低端产品的价格诱惑。但是,据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调《2011年1-6月份中国数码相机市场不同价位产品关注比例报告》数据显示:消费数码相机的关注比例较上月下降了2.7%,单反数码相机和单电数码相机的关注比例均较上月提高。其中,消费数码相机市场中,1001-1005元的入门级数码相机关注比例下降1个百分点,较高端的1501-2000元价位的关注比例上升了2.9%,达到了27.2%。与此同时,在本月中国单反数码相机市场中3001-6000元的入门产品仍然占到近半关注比例,但关注比例较上月下降了3.0%。6001-10000元的中端APS-C机型产品的关注比例较上月上升了2.5%。10001-20000元产品的关注比例较上月上升了0.6%。由此可见,高端数码相机正在一步步占据着消费者的内心。
近日,一向以低端战略为发展主线的富士也将两款代表高端产品的X100和X10推上数码相机市场,试水中国数码相机的高端消费领地。但是,一直身处低端产品线的富士,初次进军高端领域,消费者难免会不买账。其主要原因在于,佳能、索尼、尼康等数码相机巨头长时间的高端品牌形象的积累,已经形成较高的消费认知,富士作为一个不速之客的介入,势必会震动原有的品牌格局。同样作为日系品牌的奥林巴斯,近日也举手投降宣告破产,奥林巴斯的沦陷更加剧了二三线数码相机品牌在市场中摇摇欲坠的危险局面。所以,在佳能、尼康、索尼占据着高端市场的半壁江山的境遇下,如果富士没有准备好缜密的作战计划的推广策略,那么,富士势单力薄的竞争力以及还未成熟的高端形象,可能会将重蹈奥林巴斯的覆辙,也会将此次的高端转型路线推进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转战高端市场,单靠简单的高端新品发布,不足以改变消费者的品牌认知,要通过目标群体点对点的普及,才能够真正渗透高端市场。
昔日胶片巨头纷纷沦陷 富士能否独挑大梁?
自2000年后全球彩色胶卷市场需求量每年下滑25%的趋势,显然传统的胶片型相机时代悄然过去,对于胶片企业来说无疑是纷纷沦陷的开始。胶片企业面临转型的境遇,各自做着不同的规划。柯达认为在胶卷业的尽头,只存在通往数码时代这一条道路,所以柯达数码相机开始跃然于市场。同样,曾以胶片为主业的莱卡也将数码相机作为下一据点。然而柯达、莱卡昔日的劲敌,日本富士胶片集团却做出了全然不同的选择。
“转型是不得已的选择”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副总裁青木良无奈的感慨到。其实,最近的十几年间,富士最引人注目的一次变革就是从胶片领域转向数码相机。但由于富士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塑造和渠道建设上没能抓住机会,产品都是以低端发展路线匍匐前进,所以,目前富士在数码相机领域仅处在二三梯队的位置。同样,莱卡虽然在数码相机领域享受着风平浪静的日子,但是他只是跻身于小众高端的数码领域,而柯达在近几年的转型发展中,却频频传出破产的消息。
寻求发展大众数码相机的富士,不论是从市场的直观表现还是在产品的纵深考量上,似乎都汇集成了两个字——尴尬。从昔日的辉煌骄子,到今天的尴尬局面,这都与富士在中国是码相机市场的战略失误脱不了干系。首先,品牌形象薄弱,行业地位有待巩固。富士一直以来并没有在中国数码相机市场上进行大范围的宣传推广,这就导致了一直处于下游的产品不被消费者所熟稔,同时随着时间的推进,也淹没了富士在胶片时代积攒的品牌气焰。其次,产品线过于单一。就富士目前的主要数码相机产品来看,主要以消费级数码相机为主,其中卡片机居多,但是随着中国数码相机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单反、微单逐渐成为需求主流,这就造成了富士产品不足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第三,低端品牌形象根深蒂固。自富士向数码相机转型开始,低端路线一直贯穿始终,根深蒂固的发展战略和消费者认知很难再一时间内打破,走向高端数码相机消费领域还需要制定缜密长期的宣传作战计划。第四,对中国数码相机消费市场的把脉欠缺及时性。富士数码相机始终停留在10年前的中国消费水平上,虽然在价格上占据一定优势,但是中国消费者对数码相机的需求不仅在价格上有了提高,在档次、拍摄效果、专业程度以及形象设计上的需求更高。
富士作为日系数码相机品牌代表,纵横中国市场几十年,也曾创造出一段辉煌的历史。然而繁华过后终成一梦,如今富士数码相机在中国市场的尴尬局面折射出其在华运营过程中规范有余而应对不足、运营策略僵化的弊病。如果要改变这样的困境,恐怕还要富士能够从自身入手,充分认识到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的重要性,中国市场犹如一个练兵地,如果中国做不好,那么全球市场恐怕也很难有出彩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