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有一句话,赶得早不如赶得巧,说的是时机的重要性。
网景浏览器不是第一款浏览器,它的成功除了革命性的用户体验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那个时候有了足够的网站可供网民浏览;Google 并不是第一个搜索引擎,它的成功除了精妙的算法,最根本的是互联网上内容越来越多,网民对搜索需要越来越强烈。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Kik Messenger 15天获得100万用户让人们看到又一个机会的出现。但是虽然在 Kik 之后出现了大量类似应用,在这次机会上把握得最好的当属腾讯出品的微信。据微信团队公布的最新数据,微信用户已超过5000万,在用户量上把米聊、 Talkbox、Kik、Whatsapp 等都远远甩在了后面。
即便是和2010年成长最快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微博比,手机应用微信的增长速度仍然非常惊人。以新浪微博为例,其注册用户数达到5000万用了15个月,微信获得同样的注册用户数只用了10个月。
虽然腾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经验丰富,比如手机QQ一直都是移动设备上安装量最大的应用,但微信的发展速度仍然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和十年前QQ 起家主要依靠低端用户不同,微信的用户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的茫茫人海中,其中不乏姜文、冯小刚、徐静蕾等大牌明星。每天,因为摇一摇功能,微信都会为用户 “摇”出超过1亿次线上碰面机会。而它也成为了腾讯公司战略级产品,在马化腾亲自督战之下,有望成为腾讯在移动互联网上的Killer App。
微信的幕后功臣腾讯广州研发中心团队(以下简称“广研”)也由此成为年度最耀眼的产品团队。
作为中国最大、拥有用户最多的互联网公司,腾讯在推广其新产品的时候有着天然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论腾讯推出什么产品,只要借助拥有数亿的QQ 用户就一定能获得成功。事实上,在电商、下载、视频等诸多领域,腾讯凭资源都未获得期盼中的领导者地位。但是,由前Foxmail创始人、现腾讯“超级产品经理”张小龙领导的这支团队,却在成功打造了QQ邮箱的巨大成功后,再度用微信这款移动客户端将产品体验做到极致,毫无疑问,其中必有成功规律。
微信的火爆绝非是因为腾讯拥有海量的用户:假设如果产品本身不够优秀,有再多的用户也都会很快流失殆尽。聚焦于微信个案,从想法到产品成型,从发挥出潜力获得资源倾斜,到最后成为腾讯的战略级产品,其自身也有诸多被外界忽略的独特的因素。
在和微信团队的接触过程中,本刊记者感觉到他们对产品对用户体验的重视,而腾讯的产品经理文化、应需而变的产品理念也让人印象深刻。“这并不是短期内靠砸钱能复制出来的。”腾讯CTO熊明华认为。作为张小龙和广研的直接上级,他对微信团队不吝赞美之词。
微信的节奏
微信的节奏
就在不久前,微信又推出了主打“生活方式”的新版本,对自身又来了一次升级式的角色重塑。回顾一年来,微信自文字通信工具到通信信息中心、多媒体通信工具,再到陌生人社交,时至今日又被重新定义,其一代一代的角色转换,可谓变化多端。然而其中始终有用户需求这条线索贯穿,使其整个团队与产品走出了自己的节奏。
张小龙提起微信缘起时说,一直关注移动互联网的他在2010年10月份时看到了Kik这类应用呈现崛起之势,一时兴起就给腾讯高层马化腾等相关负责人写了封邮件,内容是建议公司启动一个关于手机通讯工具类的项目,张小龙在邮件中也提及到,这类工具将来有可能会对QQ都造成冲击。此前,在邮箱主业已经成型稳定的情况下,广研尝试了QQ手中邮,作为邮箱业务的延伸来切入手机端。
马化腾很快回复了那封邮件,认同了张小龙的看法,原来公司很早就有了类似的想法,移动互联网是公司未来的重要关注领域,当时,马化腾还直接在邮件中确定了腾讯要做的这款产品就取名叫“微信”。这个项目广研争取了下来,作为研究性项目启动。
与此同时,在北京、上海以及国内多个地方,大大小小类似的应用也各自在紧张快速地推进着。有了想法和决策,此时最缺的资源并不是资金,而是优秀的工程师。三个月后,小米科技CEO雷军在微博上表示米聊推进的速度非常快,但也直言:“米聊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足够的优秀的工程师 。”
微信第一批成员不到十人,广研暂停了QQ手中邮这个项目抽调来人手。微信支持iPhone、Android和Symbian三个手机系统,每一个平台两个开发人员,再加上几个后台人员就开始做了。当时目标是两个月做出来,2011年1月下旬,微信各平台版本陆续推出,开始和米聊、盛大Kik等类似产品争抢用户的手机界面。
这类通讯应用诞生伊始即以“免费短信”和更方便、更人性化的网络即时通讯来作为宣传卖点,随之而来的是业内对其政策风险的担忧,如果这类应用大量普及开来,势必会对运营商的短信业务产生冲击。
本刊去年4月份采访张小龙时,他当时提到微信会尝试着向message box发展,即用户点一个东西就能收到各种信息。微信用自家产品来操作,打通了QQ留言、邮箱的新邮件、微博私信等,成为了一个移动端的统一的消息通知中心。出于谨慎,微信并未在一开始就通过导入手机通讯录来获取用户,而是仅仅通过QQ账号体系来导入关系 链。
微信的用户增长曲线中,几个用户爆发点值得关注。2011年5月之前,微信积累了四五百万用户,用户尝试过发送文字信息后,新鲜感就很快消逝了。但此后新功能陆续推出,用户数和活跃度随之激增。张小龙介绍,第一个转折点是微信对讲功能的加入,第二个时间点是7月份发布了寻找附近好友功能,第三个时间点是10月份摇一摇功能和漂流瓶的加入。以查找附近好友功能为例,过去大家不知道微信有多少用户,但你一打开这功能,附近找到了很多同样使用微信的用户,就形象地知道其用户有多少。
微信一个个功能都精准击中了用户需求点,像是提前有着完整的规划,但事实恰恰相反。张小龙指出:“产品是逐步演变的,也是进化的。互联网变化很快,产品很难在第一步就规划好后半年、一年的路线。”他更多的时候只是想下一个版本要做什么,而不是提前想好接下来的两个版本。
这种做法需要有很好的敏锐度。他对《环球企业家》说:“我们更希望看到产品人员在这一个月他能够感受到当时的用户背后的那一种需求潮流,用户不一定会直接说出来,但是你能感受到。”这种应需而变,平衡好了计划和变化之间的关系,使得产品开发始终有一条最终的判断准绳。而同时,产品也随着用户成长,最大限度地在用户厌倦之前,以新东西带来新鲜感。
微信先从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关系入手,再提供陌生人间的交友,同样也不是事先规划好的。事实上,你很难认定它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社区。它更偏向 QQ那样是一个通讯工具。因此,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上,微信以通讯工具模式来构建。从通讯工具的角度来看,微信与其他类似应用在处理用户的通讯和社交关系上产生分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很多人会希望给一个产品很清晰的定位,要么做熟人的,要么做陌生人。张小龙觉得这些都是从概念上来分析的,而不是从用户的需求层面来思考的。“任何人电话簿里的号码本肯定是有熟人也有陌生人的,所以我们并没有先给自己一个概念上的框框,然后在那个框框里面做事情。我们更多的是考虑这个需求是不是一个普遍的需求。至于满足需求,可能带来一个复杂度。产品经理的责任,就是在于怎么样把一个复杂的需求最后以一个简单的模型,通过产品的形态来展现出来。”
厚积薄发
厚积薄发
与创业团队相比,微信诞生之初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积淀。它的一大优势就是背靠广研,并非平地起高楼。微信项目中的很多开发人员都是从广研QQ邮箱团队调配的,除了新招聘的技术人员和应届毕业生外,QQ邮箱团队时不时会在关键时刻对微信给予支持。比如微信2.0版本发布前后,QQ邮箱所属的阅读空间项目组就从一半的数量直至全部都空降到微信上。近期,广研着手将两个团队正式分拆开来。过去两拨人混在一起,你来我往,可以说在产品理念和团队文化上二者有直接的血缘关系。
在腾讯的版图上,广研离企鹅帝国的心脏深圳只有两小时的车程。然而不同于深圳、北京、上海这些多产品以及多部门密集的重镇,广研在过去主要负责打磨 QQ邮箱这个成型产品。逢有采访,它的产品公关人员会从深圳乘坐高铁赶来。偏于一隅,它为外界所知甚少,即使在腾讯内部也略显神秘。
这是一支产品能力很强的团队。据腾讯内部人员称,早在QQ邮箱时代,马化腾就经常表扬广研邮箱团队,在广研办公室的走廊里,毗邻新员工照片墙,挂着表彰QQ邮箱的腾讯年度创新大奖和年度重大业务突破奖锦旗,而单就后者来说,邮箱业务就获得2次,微信也获得了2011年的重大业务突破奖。在去年首届腾讯微创新奖中,9个获奖项目广研占了3个,其中两个属于微信的摇一摇和视频。从获奖次数上看,广研可算作腾讯的创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