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葛红林:成都IT有半个多世纪积淀

2012-01-19 17:33:39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陈承

西部重镇成都的城市标签,已不仅仅是休闲之都,近年来,随着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巨头的纷纷落户与入驻,成都的产业特征和内涵正在快速变化。而今,立体打造基于云计算中心之上的“智体”产业,正在成为成都的城市新

西部重镇成都的城市标签,已不仅仅是休闲之都,近年来,随着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巨头的纷纷落户与入驻,成都的产业特征和内涵正在快速变化。而今,立体打造基于云计算中心之上的“智体”产业,正在成为成都的城市新战略。
 
近日,成都市市长葛红林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认为,成都的IT产业应该不是单一的人工林、速生林,而是多物种、共生化的生态林。“成都要把握全球IT产业的发展趋势,按照产业的内在要求构建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成都IT业有半个多世纪的积淀
 
《21世纪》:近几年来,成都的IT业发展迅速,成都在调整产业结构上有何思路?
 
葛红林:从“一五”时期开始,成都就是国家规划的三个电子工业基地之一,1953年以后,国家在成都东郊布局了一大批电子、机电制造等产业,先后聚集了253家中央、省、市属大中型企业,建起了一个以电子、机械、仪表工业为主体的大型工业区。
 
此后,经过大量工业企业向西部和西北地区搬迁的“三线”建设,以及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山、散、洞”的三线企业迁入大城市,成都电子工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四川省委、省政府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六大支柱产业之首和实现对外开放、跨越式发展的产业,作为发展四川经济的“一号工程”。
 
进入新世纪,包括英特尔(微博)、德州仪器、戴尔、联想、IBM、华为、中兴、飞利浦、西门子、富士康等等国内外知名IT巨头纷纷在成都投资建厂。目前,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中,无论是硬件、软件、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等基础产业,还是平板电脑、液晶电视等终端设备制造,以及3G、4G通讯技术和云计算及其应用等,都在世界IT产业的版图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1世纪》:2003年8月,就在你当选为成都市市长不久,英特尔的芯片封装项目正式落户成都,这个项目对成都后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意味着什么?
 
葛红林:当年我刚从分管工业的市委副书记出任成都市长,英特尔芯片封装项目落户成都,可以算是我履新后收到的第一份“礼物”。我认为英特尔“空降”成都后,对西部地区的芯片产业发展产生了强大聚合作用,也是成都IT产业融入全球发展的真正拐点。
 
从2003年至今,英特尔已经数次增资,投资金额从最初的3.75亿美元增至6亿美元,成都基地已成为英特尔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工厂,英特尔全球55%的笔记本芯片在成都生产,全球65%-70%芯片组来自成都;同时,英特尔也将西部地区首个分拨中心落户成都,进一步优化英特尔的供应链以提升对于OEM供货方面的响应速度。
 
英特尔落户成都的之后几年,中芯国际、宇芯、芯源等相继在成都投资,2010年10月,德州仪器也在成都成立了其在中国的第一家制造工厂。我记得德州仪器中国区总裁谢兵当时说,是此前德州仪器与成都成芯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的良好合作,成都市政府的高效率以及专业服务,再加上成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变化,让他们有信心把成都晶圆厂运作成为全球最顶尖的一个工厂。
 
引进外资与扶持民企并举
 
《21世纪》:英特尔和德州仪器在成都投资的同时,成都是否仍在扶持国内民营公司的发展?
 
葛红林:在本土中小企业不足以支撑我市在国际、国内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实现可持续、高水平发展时,我们引进了英特尔、德州仪器、戴尔、联想、鸿富锦等大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将整个产业发展的水平、层次、规模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要以此来促进本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实现“外来物种”与“本
 
地物种”的互动共赢,使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落地以后,真正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以成都高新区为例,园区里有1.3万余家本土中小企业,政府为其搭建了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梯形融资平台等服务平台,努力提供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软环境,并想办法在整合市场资源、培育上下游产业链上有所作为,使和芯微电子、芯通、迈普、三叶草、梦工厂等大批企业成为园区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企业在成都高新区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强本固基的作用。
 
《21世纪》:上世纪90年代,全国出现了家电消费浪潮,不过成都虽拥有国家布局的重点电子基地,却没有享受到当时消费浪潮带来的红利,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葛红林: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有个认识:当时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一直都以电子元器件为主,缺少像绵阳长虹那样的整机厂商,从而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应对各种可能的难题。
 
所以,此后在我们就花力气重点打造了一幅全景式的IT产业细分框架图,从基础产业层面,到支撑产业层面、行业电子等应用产业层面、关联产业层面,为的就是立体构建成都的IT产业。我曾经说过,成都的IT产业应该不是单一的人工林、速生林,而是多物种、共生化的生态林,也就是说,我们要把握全球IT产业的发展趋势,按照产业的内在要求构建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立体打造“智体”产业
 
《21世纪》:从2010年以来,“云计算”这个词汇正迅速成为众多IT企业的关键词,成都在此方面有何战略蓝图?
 
葛红林:事实上早在2009年12月28日,成都云计算中心一期工程就已经正式落成,它是成都西部通信枢纽的重大工程,也是国内第一个同时为政务应用和科学计算服务的超级计算中心。
 
我们之所以花大力气投入在云计算领域,就是为了立体打造成都“智体”产业。智体产业是IT产业从制造业时代上、中、下游的线性产业链条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网状产业集群的拓展,是技术与应用的互动、基础与终端的并举、硬件和软件的复合、研发和制造的同步,是一个良性循环、互动共生的产业成长生态图景。
 
在我看来,智体产业是IT产业有机向无机的渗透和融入,是“硬体”和“软体”的复合升级。可以说,“智体”产业是有生命有智慧的现代化产业。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未来3至5年最值得期待的技术革命。
 
今年7月,成都《天府新城智能互联城市总体规划》通过正式评审,在未来的天府新城中,三网融合、办公一体化、智能互联楼宇、数字媒体、城市管理、智能卡、协同、集中运营中心等电子信息将与钢筋、混凝土一样,融入城市建筑之中。
 
根据《成都云计算应用与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我们预计到2015年将建成云服务、基础软硬件设备生产和云终端产品制造三大产业集群,云服务规模占全国市场的比重超过10%,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制造占全球市场比重约15% -20%,使成都成为全球最大的云服务和终端产品制造基地。
 
我相信,以云计算的加入为代表的成都“智体”产业兴起,必将给这座城市和整个IT产业的未来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选择。
关键词:成都IT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