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中兴入美之痛:思科之谋或殇?

2012-10-19 09:26:22来源:孙永杰的博客作者:

近日,有关华为、中兴被美国政府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拒之于美国市场之外引发了业内众多议论。而随着议论的升级,美国企业思科也被莫名其妙地卷入其中,并被冠以此次事件“幕后推手”的角色。

近日,有关华为、中兴被美国政府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拒之于美国市场之外引发了业内众多议论。而随着议论的升级,美国企业思科也被莫名其妙地卷入其中,并被冠以此次事件“幕后推手”的角色。

其实笔者一直反感将企业的纯商业行为与政府或者政治挂钩,就像此次美国政府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中国的华为、中兴进入美国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不过,随着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这个事件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出了商业的范畴,而一旦超出商业范畴,笔者相信,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基本上已经没有参与,哪怕是评判的能力了。而此时无端将思科牵涉其中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笔者看了下国内媒体相关思科是此次事件“幕后推手”的报道,主旨还是因为思科惧怕华为、中兴进入美国市场与其竞争,并列出所谓相关的主要论据。

华为、中兴入美之痛:思科之谋或殇?

思科CEO钱伯斯公开声称:“思科将在本土及全球市场与华为全面开战。”;思科近日指控华为虚假陈述有关双方2003年版权侵权案的事实,并发布了被其称为此前保密的一份文件的部分内容,试图用“抄袭门”,向外界质疑华为的创新能力;思科单方面宣布结束与中兴为期7年的销售合作伙伴关系等。

2012年4月,思科CEO钱伯斯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明确表明了思科这种心态:一方面指出华为是思科最强硬竞争对手,另一方面指责华为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电脑安全等领域并非一直“按规矩办事”。

不知道人们看到这些所谓论据会作何感想?不过笔者丝毫未看出这里面有什么思科“幕后推手”的痕迹,恰恰都是典型的商业博弈,完全是企业对企业的市场行为。既然是商业市场行为,自然就会存在指责与赞扬、公平与偏颇、创新与抄袭等策略上的博弈,就像不久前落幕的苹果与三星的专利官司,不就是一方指责另一方抄袭,而另一方否认,最终对簿公堂,但终归还是商业竞争范畴内的事情,与所谓的政治没有丝毫的关系。

美国国会议员中有73位在思科集团中拥有投资。根据美国公开政治中心的数据,美国国会535名议员当中有319名都是百万富翁,其中千万富翁20余位,亿万富翁也有近10位。这些议员们的投资也都是公开的秘密,根据资料,美国国会议员中有73位在华为的美国最直接竞争对手思科集团中拥有投资。马萨诸塞州民主党参议员克里去年在思科的投资就在60万美元至130万美元之间。

笔者实在不解的是,我们的媒体列出这些论据的目的究竟是想说明什么?也不想就此引申出更深的疑问。相信多数国人都会知道这背后折射出的东西和内涵。不过稍加补充说明的是,即便上述的信息是真实的,作为在思科拥有投资的议员出于自身既得利益的考虑,在华为、中兴一事上偏袒思科也是这些议员自己的事情,与思科无关,即便有关,也是这些议员在决定思科的命运,而不是思科左右这些议员的决定。

据最新消息,美国国会已启动了针对华为和中兴公司的第二轮调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表示,在发布对华为和中兴的评估报告后,又收到了更多的投诉,因此启动了针对这两家中国电信设备商的第二轮调查。不过业内认为,所谓的投诉很可能是华为和中兴在美最大竞争对手思科联合相关公司在幕后推动的。

笔者在此首先怀疑,作为思科一家企业是否在业内有足够的影响力来说服其他的企业去投诉,当然该论据还是用了“可能”的字眼,在中国的文字中,“可能”的同时也意味着“不可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可能”或者“不可能”是不能作为证据的。

中国有句俗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指责美国政府将政治强加于我们的商业企业和商业行为,并以此有碍市场和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希望政治与商业分开,反过来,我们又将美国企业的纯商业行为附带上政治的色彩,二者有何本质的区别吗?这不是与我们最初所追求和倡导的背道而驰吗? 

其实事件到此,无论是中国的企业华为、中兴,还是后来被无端卷入的思科都是受害者。而笔者更希望看到的是,有那么一天,无论是中国的企业华为、中兴,还是美国企业思科能够在不受政府干预和左右,且遵守所在竞争市场商业游戏规则和相关法律基础上的对等商业博弈,因为惟有这样,产业才能不断创新发展,这也是此次我们华为、中兴据理力争的初衷。

关键词:华为中兴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