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淘宝老员工的自传:“我在淘宝这7年”

2012-02-23 15:35:12来源:RTdot整理作者:赵超

今天有同事恭喜我,我才知道自己在淘宝已经七周年了。很多人第一句话就是七年痒不痒,老实说,也曾经痒过,但往往都是一痒而过,又投入到水深火热的工作中去。回家之后就想这七年我到底收获了什么,且不论成败与否,

这些我都错过了。

但[淘宝旅行]最初两年的发展非常缓慢,商城在做业务的创新,主站在做技术的创新,我们这个团队游离于商城和淘宝主站之外。这个时候,有人来挖我了。

我总是容易被女人说动,尤其是漂亮的女人,而郭芙就是这样的女人。她问我淘宝主站拆分之后,对测试有什么挑战?我说系统分层多了,出错的几率大了,但功能测试无法探测到下层。她问有没有办法深入到代码级别来测试?我说有但很难做。她说难才找你的嘛,有什么办法来作?我说做单元测试,但单元测试最好让工程师自己做,我们做再往上一层接口的测试。然后她说英雄所见略同,我已经有几个人在做了,你愿不愿意一起把这事做大?这时候发现她挖了一个坑给我跳。 (^_^) 不过这是淘宝项目开发中的一项很大的变化,做好的话将对系统的稳定性有很大保障,而我也觉得每天在那里卖机票有点乏味了,那就搞点没人搞过的事情吧。

我做过开发,做过PM,兼职做过PD,还像SQA一样搞过几个流程,在08年底,我又开始了测试工程师的生涯。进到测试团队之后我发现以前对测试的认识都太肤浅了,尤其是淘宝的测试团队,其测试技能和测试方法是业内顶尖的,我要做的就是招募一个能写java代码的有测试思路的团队,但后来发现没有这样的人。于是招募能写代码的,然后给他们培训测试方法,另外也吸收能做测试的,给他们培训写代码的技能。在2009年的上半年,我大半的精力都放在了招人和培养人上面,团队从4个人增加到19个。我记得跟铁花一起做接口测试工程师的培训,有个外号叫老鸨的,给我们取了个名字——“花柳组合”。

接口测试的思路很简单,就是用测试代码来验证系统代码的逻辑是否正确。但做起来很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被测代码太“拥抱变化”了,三天两头的变,测试代码经常会失效;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要验证一个业务逻辑,也许要用10倍的测试代码才能覆盖,所以这事儿也是一个体力活。我们发现系统里面越往下层,变动越小,逻辑越简单,于是我们就从最底层的IC/TC/UIC这些开始测试。测试代码写完之后放入持续集成的环境中,一旦被测代码提交SVN,测试代码就回归一遍,把错误信息发布出来。09年是这个团队异常艰难的一年,我们把最底下一层的代码都做了接口测试,有些还有性能的测试。我记得做UIC接口测试的时候,模拟了10亿以上的请求量,结果发现了JDK里面的bug,后来提交给了sun。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我们也对常用的测试方法做了一个抽象,弄了一个测试的框架,写了一本《接口测试白皮书》。

我跟郭芙说既然我们做了这么多事情,有这样的实力,就可以高调一点,向外传播我们的影响力,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愿景:“做测试的行业标准”。她任命我们 “花柳组合”一方面去维护qa.taobao.com这个博客,一方面对内开展大量的学习和培训,我们叫它“3T交流会”(taobao test technology 或者 taobao test team 或者 taobao test training 都行)。

在测试团队做的很开心,也有机会跟更多可爱的女孩子共事。但从很多人的眼光来看,一个开发的人员去做测试好像有点奇怪,我也常常思索自己这么跳来跳去到底好不好。直到前面一段时间,网上流行3种青年,我也把工程师大致分了一下类别:普通工程师跟着业务跑,来啥需求做啥事;文艺工程师专注于自己的领域,研究的非常精深;2B工程师跳来跳去,啥都干,啥都浅尝辄止;还有一种工程师叫牛B工程师,啥都能干,啥都精通(这种人在工程师心中叫“神”)。而我应该属于第三种,不过我幸运的是,淘宝里面机会太多了,我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事情。

08年的年底,我被提升到了M1.没有看错,当时从P6到M1是升级了,悲剧的是过了一年之后,公司更加重视专业能力,M1==P6 了。也许是看我在测试团队把培训做的风生水起,09年底的时候,又有人来找我了。

一名淘宝老员工的自传:“我在淘宝这7年”

第六年:

作为一个2B工程师,渐渐的开始不务正业,到了09年就很少写代码了,做些上通下达、资源协调、关系处理、甩手掌柜之类的事情,完成了一个P到M的转变(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这个码农废了)。但做了M之后,才知道管理真的是一门艺术,尤其是管理一群女孩子的时候,简直是处于艺术殿堂的巅峰。那时候从一位大侠那里听到一个理论,作为M,就不可能做到让所有人都喜欢你。这对于一贯喜欢做好人的我来说,很有难度。但做了2年M之后,有位同学说我是个“老好人”,这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说明我这个M没有做好。

据说是因为有人推荐,09年底的时候,老板的老板的老板来找我,我以为出啥大事了,原来是他们发现团队大了,壁垒也大了,知识的传播和传承有很大障碍,需要一个专业的技术培训团队。而我,啥都干过,又喜欢张罗些培训和交流的事情,似乎挺合适的。我认为团队的成长是M的第二等大事(第一等是干好活),那跟带一个小团队来比,支持整个大部门的成长似乎更能发挥我的余热。但这个我一手建立起来的团队,大部分人都是我找了无数简历、打了无数电话才找到的,我投入了太多的感情,实在不舍。思前想后,心理斗争了很久,明白大家都能独当一面了,我离开对他们没啥损失。于是挥一挥衣袖,我走了,不过还是没忍住眼泪。

这一年的测试生涯,我仿佛又处于最初的创业时期,理论、方法、技能、团队都是从无到有,跟测试团队的其他人员的配合也是从生疏到默契,所有的事情都是摸索着来。这一年我技术和管理水平没多大提升,却犯了很多错误。团队成员之间出现问题的时候后知后觉,处理人员关系的问题简单粗暴,工作的安排像是甩手掌柜。但这一切过后我收获的是心态变了,慌乱之后开始变的从容。

淘宝技术大学

接下来我们新的团队成立了,@展堂 @早安薇薇安 @奇怪的伟大 是最早入伙的。我们取了一个很霸气的名字“@淘宝技术大学”,还有英文名Taob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定位是做一个企业大学,像惠普商学院和摩托罗拉大学那样,但是要做什么其实也不知道。我们看每年都有几百个应届生入职,而很多技术都是外面学不到的,那要先给他们来培训吧。

于是淘宝技术大学旗下第一个项目开始启动了,我们叫它“逐浪堂”,取长江后浪推前浪之意。我们收集研发部里面所有的业务、框架、规范、流程、工作方法,教给这帮同学们。这些东西收集上来之后我们发现需要有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培训完,于是逐浪堂前面几期的同学接受了我们两个月的知识灌输。然后我们去访谈他们的意见,发现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东西太多了,如同把天山童姥的功力传输给一个路人甲一样,他会崩溃的。当然这些同学们也有不少是像虚竹这样的,本身天资聪慧,可以接受这些东西,成长很多。

2010年我们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应届生的培训,“逐浪堂”项目几经修改,我们对知识分门别类,对课程精益求精,最终成型到了现在的样子:应届生接受2 周的“逐浪堂”脱产培训,内容是通用技能;进阶版的技能我们放入在职培训,叫做“追风堂”;经验分享和大师交流我们叫做“百家讲坛”;还有一拨社会招聘的员工,他们参加3天的脱产培训,叫做“飞云堂”,主要传授淘宝特有的技术和框架。支撑这些项目开展的是一个讲师管理机制,一个课程管理机制,还有一个在线报名的培训平台。

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有不少创新。兄弟公司的培训管理员曾经说过一个事情,他们找培训公司给他们采购一个数据库的课程,人家说“最好的DBA都在你们这里了,你让我到哪里去找?”我们发现其实很多业内顶尖的人才都在公司内部,去外面找都找不到。那我们能不能像采购外面的课程一样从内部讲师这里采购课程呢?在得到老板们支持之后,我们开始重金在内部悬赏这样的课程,把某项技术讲透,需要8个小时以上的时间,需要有良好的课程设计和授课技能。悬赏发出之后一下子挖出了十来门这样的课程。说是重金,其实比他们去外面讲的价格还是要低很多的,而且这样一整天以上的课程,对讲师来说是工作之外一个很大的投入,给些激励也是应该的。于是他们讲过几堂课之后,拿着我们发的iPad,既感觉荣耀,又帮技术大学做了很好的广告。

在工作迅速开展的过程中,团队也不断壮大,这时候又来了@唐甜cr @风云咧咧嘴,中间也有几个实习生走来换去,其中一位的真名被我们注册成班主任的小二帐号,到现在都成了花名。另外还有一个兄弟团队需要提一下,因为我们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我们做内部的培训,他们做外部的交流。迄今为止他们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velocityChinaWeb性能和运维大会,也举办了D2、 iData、iTest、aDev等很多交流会。他们主外,我们主内。这个团队的负责人是@灵小珊,一个简洁利索的姑娘,我以前去集团办事的时候跟她打过交道,对她印象深刻,她却否认见过我。

2009年刚从测试到技术大学,没有晋升,我也觉得的确不够资格。在2010年底的时候,我充满信心。那时候淘宝的晋升机制变了,需要给一个晋升委员会去做汇报,很多人从述职面试回来都深受打击,我也是其中一个。老板们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觉得培训的本质是什么?”我说这是一个好问题……然后我继续留在M1 的级别上。

一名淘宝老员工的自传 - “我在淘宝这7年”

第七年:

这一期先打广告,哈哈。首先帮@胖胡斐 推销他的新书《玩法变了》这是一本讲述淘宝店怎么运营的好书,用一个很俗的词来形容,就是“干货!”里面提到抽奖的玩法,其中有一次活动就是我写的代码。在“魅力属性”这个篇章里面也出现了我的名字,嘿嘿。

然后再打一个广告,就是老包宗曦翻译的《触动人心》,讲苹果上的用户交互的,也是精品。我在淘宝遇到的牛人很多,但心甘情愿拜倒在他的牛仔裤下的神人不多,而胖胡斐和老包属于神人这个范畴。我和胖胡斐一起学车,我们倒车都是回头看车屁股,只有胖子扭不过头,他是看后视镜倒车的。另外这家伙过圆饼总是会压到边,被@华黎曾宪杰 和教练嘲笑的都快懊恼了(不过,我也是被他们嘲笑的一员)。宗曦之所以被我佩服,主要是这家伙玩啥都能玩出境界,他对摄影的研究非常深入,“宗曦观片会”带出了很多摄影爱好者,他不在淘宝了,这个组织还活跃至今。

再然后就要为我们团队打广告了,淘宝技术大学第一年我们摸索着玩,主要是做了几百位应届生的培训。第二年,也就是今年,是我们全面开花的一年。先说说出场的人物:@展堂 @早安薇薇安 @唐甜cr @奇怪的伟大 @风云咧咧嘴 @DY-段燕 高小糕 @Ciera米_米……还有几个没微博的,以姑娘居多,而且个个都很漂亮,可以说是才貌双全、色艺双绝。勾的某位喜欢穿条纹T的烟鬼总是垂涎欲滴的到我们这里来遛达。

在2011年队伍壮大了这么多,能做的事情也多了起来,年初我们做了需求调研,针对核心系统和底层产品开发出了一系列课程,有《云计算系列》《海量存储系列》《Oracle系列》《MySQL系列》《操作系统系列》《小众语言系列》《JVM系列》《java内存调优》《搜索技术系列》《广告技术系列》等等。也根据这两年的公司的技术战略的几个关键词:稳定、性能、成本、用户体验,开发出了《稳定性系列》《性能优化系列》《用户体验系列》课程。还根据日常的热门技术做出了《秒杀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双十一背后的技术体系》等等课程。做出了一道又一道技术大餐。

在这里也有必要提一下,这两年淘宝的技术团队飞速发展,我对几位老板们也有了敬佩之情。技术团队成立了“技术委员会”执掌技术的发展方向和人才的评估,成立了性能、稳定、成本、用户体验等各个小组,招募了专业能力非常强大的人才,分管各重要指标,使整个网站系统的发展越来越健康。这两年淘宝的技术也逐渐走向开放,有了面向开发者的开放平台,也把自己的核心架构和中间件都开放出去了,甚至把我们做的低功耗服务器的硬件结构都变成了开源的。淘宝前些年从开源社区获得了不少技术,现在我们真心实意的开始回报社区了。

同时我们也向前延伸我们的触角,跟着公司HR一起走进学校,在浙江大学成立了浙大淘宝俱乐部、在大连理工成立了大工淘宝俱乐部,并送去了不少优秀课程,也给同学们做了我们提出的实验性项目。我们也跟着集团,与ACM中国区组委会一起举办了夏季论坛和预选赛。让学生亲近了企业,也让我们的研发部门亲近了优秀的学生。

今年上半年我还纠结在“培训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想的多了,做的少了。主要是姑娘们在干活,她们发挥了强大的能量,组织了四百多次培训,反馈和辅导的讲师也有三百多名。给我们研发部每个工程师提供了差不多人均14个小时的培训。我从《ASTD美国培训和发展论坛2009年度报告》中了解到,美国培训做的比较好的企业中,人均培训时长在19个左右,而天朝的企业中被统计到的有培训的那些,平均不到5个小时。而从培训管理员人均产出量来看,我们超过了美国2009年的数据。

在我讲概念和数据的时候,姑娘们已经开始在研究细节了,研究桌椅怎么摆放比较合理、学员怎么邀约会有比较高的出席率、讲师在课堂上容易出现哪几类问题、 PPT的字号多大在后排能看得清……她们把培训的工种逐步细化,每个环节都作出了操作指南,也有了很多知识的沉淀和经验的总结。姑娘们,你们很棒!

那么培训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经过老板提点,我们认为培训的本质是:“通过知识的流转,促进员工的成长,进而推动公司业绩的提升。”那又有老板问了“你们怎么证明自己的工作提高了公司的业绩?”这个,是个好问题,呵呵……有一天我听到农夫山泉的一个广告,说“我们不生产水,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我灵光一闪、再闪……“我们不生产知识,我们是知识的搬运工”。我们搬的越多,别人接收的越多,我们的价值就越大。我不知道我这瓶水是拯救了饥渴的生命还是呛到了谁的肺,但我知道他一定有价值。

随着理论的补充和姑娘们的努力(@奇怪的伟大 别介意,我们把你当姑娘了),在年中特殊晋升的机会中,我升了一级,变成了M2.

老马说过,“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年中晋升之后,公司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淘宝一拆四,变成了淘宝网、一淘网、淘宝商场和共享业务平台,我变成了共享业务平台的人,然后共享业务平台又拆分了,我变成了集团的人。跟我们一起变的还有成立不久的“产品大学”和“运营大学”,三个大学顺理成章的统一了,变成了 “淘宝学院”,以前的校长成了院长,我就荣升为技术大学的校长。人多了,可以集中资源办大事,但层级不需要这么多,而我做的这事,说是P或者M都可以,而且一个被人说是“老好人”的M估计也没大前途。于是我转了,变成了P7.头衔是“培训专家”,属于专家教授的级别了。

7年了,我的头发越来越少,化学博士同事推荐的施华蔻也不管用。付出了7年的青春,也得到了不少,除了钱之外,最珍贵的就是认识了一帮牛人,结交了几个老友,有了一段足以吹牛逼的经历。

作者介绍:本文作者为淘宝技术大学校长赵超,在淘宝工作超过七年时间,曾经参与淘宝、支付宝、淘宝旅游等众多产品的开发,这篇文章是他在淘宝多年的工作记录,能给开发者一些启示。
关键词:淘宝员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