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战、杂乱、参差不齐,这是对国内安卓第三方应用商店现状的惯用表述语。在浮躁的纷争背后,缺少了太多对应用商店本身的思量。应用商店本身应当回归理性,思考对用户的价值、对产业的价值、对公司的价值。谨在此分享4部分思考:应用商店的产品方向、盈利模式、入口形态,以及可能的新机会。
产品,立身根本
A、应用发现
用户为什么要用应用商店?从目前看,主要需求是: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即发现有趣、好玩、实用等符合自身需求的应用(有明确目标、无明确目标)。所有正常用户,一定是怀着这个目的来使用应用商店。
这些需求可以细化为:移动互联网业内人士来寻找有创意、有灵感、有价值的应用产品;电子书爱好者来寻找最新最热的小说;学生来寻找能帮助他学习各类知识、娱乐的应用;农民工来寻找排解寂寞的应用…
那应用商店在内容层面就应该为用户提供十二万分的便利,通过运营、产品、技术全方位手段,帮用户从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海量内容中更快的筛选出符合他需求的应用,即应用发现。
怎么帮用户发现应用?路径有三:
1、媒体模式的编辑行为,产生大众化内容。这是编辑——>人;
2、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匹配、搜索,产生个性化内容。这是机器——>人;
3、关系型(社会化、社区化等)内容分享与消费,产生可信度及耦合度更高内容,并辅以媒体化的运营手段。这是人<——>人。
路径1:媒体模式是国内多数应用商店的主力路径,可以简单把它看做传统媒体(包括门户网站)的运营模式,这也是应用商店这类带有媒体属性的产品本质所决定,是内容型公司做应用商店的优势。
路径2:数据分析主要是由应用内容本身的个性化属性所决定(我们或许可以消费任意的资讯内容,但绝不会消费任意的应用),需要很强大的云和数据分析能力支撑。
路径3:关系型内容可以看作是传统媒体到社会化媒体的一种转变,在此模式下用户的消费是基于他所信任的人所产生。当然,这种模式如果是新浪微博来做更有优势。
三种路径会共存,不同商店的侧重也必然不同,有实打实的做法、有投巧的做法。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产生更好、更合理的应用发现机制。
目前,国内排名TOP的商店们有一些已经在这三个路径上下功夫:除了每家都会做的媒体模式推荐,腾讯应用中心在个性化推荐、UGC内容上也有所发力;应用汇的球球搜在做个性化推荐的探索;机锋着力于应用分享与达人社区运营。
国外的安卓第三方商店们在做什么?
AppBrain、App Market、Appolicious、Appreciate、Appsfire、Best Apps、Market Suggest(Androlib出品)…甚至是Amazon、Appstore,各家都在基于自身基因及实力在应用发现的路途上奔跑。
每当我看到国外某某应用搜索引擎、某某应用发现工具被某歌CEO天使,被某果巨资收购的新闻就无比“痛心”。
再看国内应用商店的产品形态,千篇一律、乱七八糟,太初级。
B、一云N端
说到应用商店,我们依然不能免俗的提到“云”。
应用商店一定会成为移动云计算的典型业务形态之一,而云对于应用商店的价值在于:提供跨平台、跨终端的信息互通、同步、管理、分析等服务,即一云N端。
移动App(Native、Web)、PC管理工具、Web网页、WAP(普、彩、触),这4类是安卓应用商店最典型的入口端形态,而且现阶段移动App和PC工具也是用户使用最多的“端”。同时,智能电视、智能车载系统等的普及发展在将来也必将扮演重要角色。
一云多端的价值在于无论用户在何种场景下,都能很方便的通过不同的端来使用应用商店所提供的内容、服务,而且任何有内容消费的地方都可能成为应用商店提供服务的端。我们看不到云,但都将置身云中。
无云不商店。
C、矛盾现状
目前,国内应用商店多数的媒体推荐行为还只停留在散落在各个角落的编辑推荐、专题。从各家商店千篇一律的架构便能一窥,运营手段有限。同时,各商店同质化现象严重。
造成此问题的原因除了付费推广和非专业运营能力的因素,多是受80/20规则(即80%用户只消费20%内容)所左右。即使有几家媒体基因强盛的应用商店试图使用优秀的“媒体行为推荐”来打破此规则,却又碍于不能提供很好的机制来帮助用户决策是否安装、使用。
推荐的所谓“好内容”用户并不买账,商店们就又会回归到推荐同质化严重但下载量又很高的内容上,而且路径1的媒体模式也是目前所有商店惯用且最稳妥的运营方式。这是一个死循环。
这不得不引发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一个矛盾的问题:国内用户对应用的消费习惯大多依然停留在80/20规则内,对发现新应用的乐趣似乎并不大?
移动应用领域里的80/20规则真是一个不可突破的魔咒么?其产生纵然包含多种客观因素,对于保守派来讲,用户的有限认知和并不需要太多应用两大因素似乎是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然而,传统WAP/WEB下载站有限的媒体推荐运营手段和极差的应用发现机制所培养的用户习惯对80/20规则的影响亦不容忽视,而且,个性化属性更强的移动应用领域应更注重长尾效应。
不是用户不想下,而是没的下,找不到想下的,应用商店们没有提供很好的应用发现机制,以及帮助用户更好决策(是否下载)的体系。在国内商店发现感兴趣应用的难度实在太大了。
不可否认,在应用发现机制上,苹果App Store的依然走在最前列。虽然他也面临刷榜、作弊等诸多问题,但无数的好应用都是依靠App Store复杂的榜单规则被世人所知。同时,iOS 6 Beta最新改版后的App Store在应用发现机制上的改进也非常之大。
好,回归现实。
短期内,国内多数TOP应用商店都会不断调整自身的产品和运营方式,以便更好地帮用户发现应用,但进入真正意义的“应用发现”阶段仍需很长时间,培养用户习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原因一句话:忙着抢入口。
入口,残酷现实
巨头们为什么都要来做应用商店?这是一个江湖,谁有了入口,谁就有了一切(不适用于已占据入口转型平台的既得利益者)。
那应用商店的入口有多重要?如果说浏览器串起了URL的世界,那应用商店就串起了APP的世界。虽然现在的应用商店们还只是单一的渠道平台,但当他成长为亿级用户的产品之后,就会思考如何让用户更长久的留在我的平台上?应用商店与移动浏览器的交集越来越多,必有一战。
所以,俞永福会在GMIC2012的采访上放出独立应用商店很难做大的豪言壮语(本人不敢苟同);而另一边,王小川并不Care手机浏览器,倒是做起了搜狗手机助手;腾讯应用中心更是独立域名运营。360的投入就更不用多说。
与此同时,移动浏览器们都在抢先一步吸引各路Web App到自己的平台上,如UC、海豚、QQ。但不管怎样,在移动互联网入口格局未定之前,移动互联网几年之内Native App的分发仍是重要需求,互联网江湖中的大佬、传统厂商、运营商都急于抢占这个APP分发入口。
我们看下国内奋斗在应用商店上的几股势力:
1、从互联网空降的强入口。腾讯、360、搜狗、迅雷等工具型入口,百度、搜狐、新浪(微博)等强内容入口。除了新浪专注于微博的“非死不可”梦之外,其它几家都在发力做应用商店。
2、移动互联网的原生江湖。UC浏览器、安全管家、3G门户、斯凯等大用户量的平台和产品,各自都在向自家产品上加入商店标签。虽然各怀鬼胎,但都在努力扩大疆域。
3、伴随Android一直做应用商店的各家,91、安卓、安智、机锋是典型代表。只要这几家大商店不犯原则性的错误,基本不会死了。但是,空间会被上边那帮头头们严重挤压。
4、终端、代理、卖场、运营商。此处省略250字。甚至360、阿里、百度、网易等一票公司还准备做自有品牌的手机,除了莫名其妙凑热闹的网易,其余都在打着“云”的如意算盘,此处亦可单独成文。
5、还有很大一票应用也会承载着各种分发、渠道能力。这是一帮战斗在喧闹之后的长尾们。谁来整合他们?广告联盟、各种联盟。
……
对任何一家应用商店来说,用户量就是生死的关键。大用户量的获取,新入局者只有依靠大资源投入和抱入口产品的大腿,局中人的日子实则更为难过。
此外,这些做商店的大佬们,如360、腾讯、百度,甚至已然形成在移动互联网围绕用户的垂直化入口布局之势。App、Market(Mobile\Web\Cloud)、Shell、ROM(刷机、ROM)、Phone……单是移动互联网的垂直化的入口之争,就能单独喷文。这就像一个跷跷板,谁有入口,谁就能成为平台,就能撬动整个产业。
当然,多数不具备抢占入口能力的商店,活也有活的解法:避开正面争锋,早日抱大腿。
这是最残酷的现实,冷暖自知。
盈利,众人分肉
说完入口,再聊点与钱有关的高兴事儿。
对用户,应用商店是具有媒体属性的应用发现、下载、分享、点评、管理等一站式的工具、服务。对开发者们来讲,通过应用商店,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送达用户,这是一个渠道平台。
应用商店最后到底能通过哪些手段挣到钱?
1、基于媒体属性的硬广、品牌广告等传统广告。他们的广告主会是谁?消费电子?快消类?…看似玄乎。不得不说的是,一般做互联网出身的公司,大都不愿意投放此类广告,太坑爹,腾讯这种财大气粗的主除外。不过,只要是媒体属性的产品,这类广告总会存在。
2、基于对开发者的服务能力、通道、渠道能力而衍生的CPA类广告、支付渠道分成、移动广告联盟。看起都似乎不错。
3、基于渠道能力和运营能力的游戏、应用代理、联运。也是条不错的路子,91、360等多家商店已经在做。
4、基于大量用户的前向内容收费,付费下载、IAP等,在三低用户市场及稀缺内容领域也值得一试。
而基于应用商店的服务能力、各类通道能力所延伸出来的模式,才是最靠谱的,包括广告联盟、支付渠道、联运等。这些都是基于向上的对开发者的服务能力。
然而,应用商店们在开发者服务上,形势也不容乐观。国内的创业公司和互联网巨头们也都在疯抢。应用商店虽然也算一种平台(渠道),但大家现在都在专注于抢占入口,无暇顾及更深入的开发者服务层面。简单罗列一些国内专注开发者服务的公司:
- 数据平台:友盟、Talking Data、AppAnnie等
- 适配平台:Testin、百度MTC、中国移动等
- 广告平台:友盟、多盟、架势、有米、Madhouse、百度等
- 推广平台:抓猫、网合、多盟等
- 联运平台:微云、乐逗、昆仑万维等
- 支付平台:支付宝、19pay、神州付等
- 开发平台:Appcelerator、Appcon等
这些服务领域更垂直更专业,在广告平台领域甚至已经开始分化为做代理服务广告客户、做渠道服务媒体的更细分的定位。
当然,对360、腾讯此类突进型企业,虽然现在无暇顾及,但后续如有需要也会伴随一些重金收购,以补充其平台能力。同时对巨头来讲,商店除了营收,其渠道的战略价值也不容忽视。
其余的商店们则还需仔细掂量,找准定位,否则,趁早赚点CPA的快钱转型吧,趁着还有机会转。
乱战下的新机会
在外界看来,应用商店似乎已经步入冷却期(Via 《商业价值》:Android应用渠道价值论)。但看起“冷却”的背后依然存在诸多机会。
正如前文所述,各家都在忙于抢占分发入口,有太多无暇顾及的领域,如应用发现、开发者服务等。我们在此仅列出几种最有可能产生新机会并与巨头打出时间差的方向,供各位参考:
1、应用发现引擎
一个成熟的应用发现机制并非朝夕之事,涉及大量的用户数据积累、分析,对每一个应用的归类、匹配,一个成熟的关系型社区的运营…。但记住你要做的是引擎,不是商店。
2、Web App商店
既然各大移动浏览器都在网罗各类H5的Web App,何不在一开始就与其正面交锋打一个定位差?如果做不到自造浏览器内核引擎以封闭化各大Web App的页面标准,做个Web App导航App兴许也还能折腾几天。
3、聚合内容商店
当一个领域内涌现的相同类别产品越来越多,做聚合准没错。当然,这里说的聚合不是指聚合各大应用商店,而是顺应分发渠道承载各类内容的大趋势做跨领域聚合,包括应用、视频、音乐、图片、小说等各类内容商店,记住不要做内容。不怕死的可以一试。
正如@周鸿祎 在微博所言:
很多成功大公司似乎不读≪定位≫,喜欢用一个成功品牌包打天下。但品牌越成功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越明确,一个品牌通吃不同领域会稀释伤害品牌。我在雅虎时建议用独立搜索品牌以区分门户定位,人们提到雅虎会想到门户新闻邮件而不是搜索专家,你是什么不重要,人们认为你是什么才重要。
一个成熟品牌不可能包办一切。此话在此也借周鸿祎同学送给俞永福 。
4、开发者细分服务
开发者服务太大了,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关注下该领域。
最后的最后,留下一句不负责的大话:移动互联网“云 + 端”在中国必将催生一颗安卓里的苹果。
走着瞧。
延伸阅读:
- 《商业价值》:大数据蓝海
- 《Mobile 2.0》:媒体的变革与未来
- 《OrzDream》:探讨Android 应用市场的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