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这些婚恋网站是怎么走红的?

2012-06-08 10:01:50来源:36kr作者:陈小蒙

假如你是现在城市中单身男女中的一员,假如你访问过国内的婚恋网站并是其中的一名会员,你可能就会有这样一个感受,这些婚恋网站实际做得并不够好,可以说是不尽如人意。它们不好在哪?今天,我们就来吐吐槽,给当下

假如你是现在城市中单身男女中的一员,假如你访问过国内的婚恋网站并是其中的一名会员,你可能就会有这样一个感受,这些婚恋网站实际做得并不够好,可以说是不尽如人意。它们不好在哪?今天,我们就来吐吐槽,给当下的婚恋网站挑挑刺儿。

挑刺之前,让我们看看这些网站是怎么走红的。

虽然剩男剩女问题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但我们说,实际国内婚恋网站开始走俏,还是最近两三年的事儿。而它们的走红,跟两个因素不无关系。

第一,铺天盖地的电视营销。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所以诸如《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爱情连连看》这样大型的电视相亲节目能够在全民中掀起观看热潮。传统的电视营销不仅为婚恋网站打足了广告,走红大江南北的电视节目实际也在引导社会舆论:即男女相亲不是什么私密尴尬的事,每一个人都可以怀揣着一个幸福梦高调大方寻找另一半。在这股潮流的鼓动下,无数单身男女毅然成了婚恋网站的注册会员。

这些婚恋网站是怎么走红的?

第二,社交化平台的崛起同样培养了新的用户习惯。实际婚恋网站在上个世纪,本世纪初都有,但是受众并不广。那时候,用户将自己的私人信息放到网上实属罕见,更别提是为了结婚的事。而诸如豆瓣,人人,开心,QQ空间这样的社交化平台的崛起,一方面改变了用户对个人信息隐私的看法,另一方面,也让“个人页面”这样一种展示机制变得泛化,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变得稀松平常,也让各种“个人秀”变成了一件司空见惯的事。而当下的婚恋网站,很大程度正是建立在上述的这三个概念上。

认清了上面的两点,我们才来说,婚恋网站要崛起,基本的一点还是因为剩男剩女的基数够大,用户需求明摆在那。认清了这两点,我们才来说,尽管用户需求摆在那里,尽管国内大型的婚恋网站为用户提供了平台,但是实际上它们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用户需求的问题。所以,有些用户用完之后大叹不靠谱,黯然离去,也有些用户转而投向其他的手段(我们下期介绍)。

婚恋网站“错”在哪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平台”问题。

一. 为什么剩男剩女需要一个平台?二.他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平台?实际先回答了第一个问题,才能更好地回答第二个问题。现在大小城市中大部分的适婚男女都属于上班族,白领阶级。一方面,他们日常的生活相当程式化,下班或者周末去认识一大批新的异性,时间成本耗不起;另一方面,很多单位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比如IT类或者石油类工作,男性比例要远远高于女性比例,又比如时尚媒体类工作,女性比例要远远高于男性。而大部分人的工作又缺少流动性,人际关系相对固定,所以,男女双方都很难碰到合适的对象,也就是缺少所谓的平台。在这样的困境下,优秀的姑娘,尽管单着,却永远跟同样优秀同样单着的男生没有交集。所以,剩男剩女蔚然成风。

很多婚恋网站正是从这种社会趋势中找到了发展的温床,变成了所谓的“婚恋交友平台”。这类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面的困境,而且通常有如下特点:

第一.不同于泛化的社交平台,目前国内大型的婚恋网站通常都定位自己为“严肃的婚恋网站平台”,并将目标瞄准了社会上所有以结婚为目的的单身男女。他们的用户基数足够大,确实能够为单身男女提供丰富的“异性资源”,解决了他们圈子过小的问题。

第二.跟传统的线下认识不同,线上认识异性的时间灵活度更高。用户现在可以将上下班的各种碎片化时间有效利用,根据自己当天的状况和需求查看异性的资料,或者跟他们聊天互动,而这类沟通持续的时间通常也不会很长。跟线下见面拿出一晚上或者西装革履相比,这种认识的方式显得不那么兴师动众,门槛也更低了。

第三.网络互动实际还是一种“隔着一层面纱”的互动,从用户行为的角度来说,有些在陌生人前囿于出口不怎么活跃的用户,在网络上倒是巧舌如簧游刃有余。这些婚恋网站同时为他们打开了交友的一扇大门。

但是我们说,这些婚恋网站看上去解决了用户的平台问题,时间问题,但实际并没有满足用户需求,因为归根结底,用户可能很难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找到心仪的对象。而这里实际又牵涉到四个原因:

一. 这些网站通常向全社会的单身用户开放,没有特定的目标群。而这就导致,剩男剩女的过于基数庞大,尽管用户认识异性的时间灵活度变高了,但是筛选异性的时间成本却高了很多。在这些网站上,用户往往覆盖了各个年龄段,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等背景不同的三教九流。很多用户面对浩如烟海的异性个人资料往往毫无头绪,而网站的搜索功能也不尽如意。更重要的是,网站本身的服务还远没有达到个性化:某些用户可能对异性的外貌,学历,职业,年龄都有一些要求,尽管他们自己可以选择不联系不合适的人群,但是却无法阻止这些人不联系他们,不给他们发消息或者送秋波。最后,由于用户的基数过于庞大,这些网站的异性推荐,不管是机器的,还是人工的(工作量会很庞大),都做得不尽完善。

二. 网站上的用户信息,从内容,结构到展示都过于模式化。放眼望去,如果不细看一些文字介绍,每个用户的信息都呈现同一性,而这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导致用户粘度不高。

更重要的是,每个用户的个人主页上虽然包含不少信息,但是跟人人,新浪微博等社交平台相比,网站上实际体现用户性格,兴趣,爱好,价值观,个人经历的个性化信息并不多。这就导致,很多用户实际并不能看到他们想看的信息。举个例子:几乎大部分的用户在兴趣爱好一栏都会把各种时髦光鲜的选项选上,比如阅读,音乐,电影,旅游,和各种体育运动,似乎人人都成了志趣高雅之士。但是,不同于人人,新浪微博,豆瓣,网站页面没有任何可以证实他们这一说法的内容。所以用户实际很难判断,这些人只是在作秀,还是真的喜欢真的很有研究。所以,尽管花了不少时间研读这些资料,用户实际很难对这个人产生一个准确而直观的判断和认识。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个信息悖论:即当每个用户的信息都过于密集和个性化时,对其他用户来说,他们查看并筛选信息的成本就更高了。但另一方面,假如每个用户的信息呈现都过于模式化,对其他用户来说,他们就可能只是瞎子摸象。关于这个问题,下期会有具体论述。

三.这些网站本身并不“鼓励”用户之间的互动。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些网站的一个重要赢利点,便是“出售信息”。为了防止用户双方过早地移步其他的沟通方式或者社交平台,导致网站本身平台的功能被弱化,网站本身也没利可图,这些网站目前并没有提供其他诸如人人,豆瓣,微博这些社交平台的入口,也不允许用户随意发布关于自己联系方式的信息。

这些婚恋网站是怎么走红的?

此外,在网站上,为了获得其他用户的联系信息或者查看其他用户发给自己的消息,用户需要升级为付费会员或者购买虚拟钱币。以百合网为例,假如不是会员,用户每查看一条信息,收件方或者发件方就需要支付一颗红豆,其他网站的收费标准也是大同小异。而这种高昂的收费模式实际限制了用户收发信息的积极性,也削减了用户的参与度。

当然,这些网站会说,这种收费模式同样是为了男女双方在联系时更加负责任,减少与闲杂人等的无效沟通和时间损耗。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另一个问题是,这些婚恋网站本身没有开发出一系列配套的提高用户参与度的服务和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用户都成了“僵尸”用户,一个月不登陆一次。所以,这些网站的盈利模式本身还存在一定问题。

第四点.这种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方式本身还有一个缺陷,即它们遵循的是从线上到线下的互动模式,而非从线下到线上的模式。就双方的第一次互动而言,个人认为后者更加科学。因为线下互动包含的信息更全,双方可以从对方的面容体型,言谈举止,性格气质等方面做判断,对异性建立更加直观而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假如男女互相看上眼,然后再进行有意识的互动,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的,都会更加有效。

而从线下到线上的互动模式就会有一个问题,光是一个个人页面,很多用户实际很难对异性产生一个准确判断,他们可能在网上跟某人聊了半天,结果见真人的时候还是有出入。此外,正是这种信息的不确定性,导致部分用户为了保证成功率,同时给无数个人发消息送秋波,有点疾病乱投医。然后,这批用户又会同时跟回复他们的好几个人保持联系。这样,对他们自己来说,他们不仅需要不厌其烦地就其他人提出的相同问题回答,而且,说话双方因为缺乏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也只是就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答来答去,非常无趣。最后,对这部分“广撒网”的用户来说,因为同时要跟好几个人保持联系,不仅精力分散,时间成本也高了。

所以,实际到底有多少人通过婚恋网站找到幸福,这个数字占到他们全部用户的多少,我们不得而知。

最后,我们说,结婚几乎是全天下人的事,所以婚恋的市场会一直存在。目前,中国的婚恋网站在整个婚恋产业中所占的份额并不大,发展空间依然很大。尽管目前的这些婚恋平台并不尽善尽美,但在用户需求强劲而其他更为优质平台的崛起之前,这些平台的需求依然存在,它们的存在也确实解决了一些用户的问题。因为这篇文章原本就是给现在的婚恋网站挑刺,所以难免有鸡蛋里面挑骨头的嫌疑。读者们可以留下自己的意见。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