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唱吧”会火到这个程度,也不会有多少人会预料到陈华蛰伏出山后的再次创业会取得这样的成功。从意义和价值上来说,唱吧完全不亚于微信带给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冲击和影响力。
寻找到用户真正的刚性需求,在移动平台上和用户的社交属性相结合,让用户的碎片时间被真正利用起来,在迭代开发的过程中根据用户反馈来不断优化用户体验。
国内音乐应用千千万,但为什么到头来却是一款问世不过两个月的“唱吧”成为了市场上的大赢家?让我们先看看它的潜在竞争对手。
虾米音乐
虾米的价值集中地体现在他们的一批音乐人和高水准用户身上,尽管同样是UGC模式,但它却更多地将目标瞄准在精英用户身上。
豆瓣音乐
豆瓣为了保证音乐品质不得不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里,而这样一个流动性较差、入门较高的小圈子,普通的受众明显是无法轻易进入的。
虾米和豆瓣完全可以把自己的音乐人资源和用户圈子结合起来,他们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巨大的优势。
微信
微信在最新版新增了视频通话功能、有着自己的开放平台并且仍在不断优化和改进,相比“唱吧”,微信有着更为自由和开放的多元化功能,有着更庞大的用户群,这些都是后者目前难以企及的。
相比“唱吧”只可以录歌然后单纯听歌,同时具有语音和视频通话功能的微信无疑可以让用户拥有更丰富的体验,它甚至不需要再特地进行什么重大改进,只要提醒并引导用户,就能够对“唱吧”造成致命威胁。
QQ音乐
QQ音乐同时在线人数突破1000万,已经成了国内最大的在线音乐播放服务,其背后的优势还有整个腾讯的社交平台以及自称的正版资源。
借助已经成熟的QQ用户资源,QQ音乐可以在数以亿计的市场上短期内做到大范围内的渗透和覆盖,这恰恰是“唱吧”所欠缺的。
微博
现在“唱吧”的社交关系还主要建立在微博平台上,如果到时新浪微博等等也介入这一领域,那么“唱吧”又能拿出怎样的手段来应对前者成熟的用户平台和关系脉络,如何来应对他们更加广阔、更加活跃的用户市场?
如果新浪或腾讯拒绝或限制“唱吧”微博平台接入,并推出自己类似的应用或功能,那么“唱吧”届时将完全难以招架。
社交网站
虽然现在社交媒体影响力在微博的冲击下不断减弱,但他们还有着自己规模庞大的用户群体,现在只要他们也有自己像“唱吧”那样一款火爆的应用。
社交网站完全可以在桌面、移动端推出类似的功能或应用,可能就会立竿见影地提高自己的流量、吸引更多的用户。
对“唱吧”来说,以社交为突破口意味着它在一开始就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并且定下了一个良好的基调,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唱吧”在自己的成功征途上还有好长的一段路要走。
我们必须承认,“唱吧”到现在已经取得了奇迹般的大成功,但它同样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它到如今还没有没有自己的社交平台、缺乏在听歌行为之外能够更有效对用户保持吸引力的社交活动以及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多而导致的同质化现象,这些都是它在社交化方面的缺陷。
另一方面,虽然现在依靠降低门槛的确能吸引到用户,但在未来,“唱吧”却或许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大量蜂拥而进的用户素质参差不齐,极有可能导致整个社区的参与度和活跃度减少等问题进一步引发高质量用户不断流失的雪崩效应。
更关键的问题是国内开始逐渐重视的版权问题,可以确定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未来几年内版权问题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之前因为版权归属权限模糊而已经享受了若干年福利的互联网相关服务将面临严酷的考验。
最新的《著作权法》草案第二稿已经删去了之前新歌发布三个月后就可以被翻唱的规定,这意味着像“唱吧”这样的唱歌类应用——其中绝大多数都属于翻唱——之后将在法律上处于尴尬的灰色地带。
这些问题和隐患如今都因为“唱吧”的火爆和流行而被人们忽视、掩盖,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有可能是其致命的软肋。
那么,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唱吧”究竟是将来国内互联网的Draw Something还是Instagram呢?其实这并不重要,实际上,这甚至根本不能成之为问题。
Draw Something可谓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典型,但它赶在衰落之前将自己2亿美元甩给了Zynga,而10亿美元作价打包给Facebook的Instagram如今依然广受人们欢迎。
不论如何,他们都赚到了钱,足够多的钱,如今估值高达7500万美元的“唱吧”也做到了这一点。做到这一点,无论是对陈华和他的“唱吧”来说,还是国内互联网创业公司来说,都已经可以说他们已经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