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在美国IPO,注定会是今年中国乃至全球互联网领域、资本市场的头等大事。目前,其总市值稳居2000亿美元以上,遥遥领先于腾讯、百度;马云也以超过 200亿美元身价,毫无悬念地压倒王健林成为内地新首富。
除了猜测阿里上市到底诞生了多少个千万甚至亿万富翁之外,业界关注的焦点则是:谁将成为下一个阿里巴巴?在这中间,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网贷行业,吸引了最多的目光。
因为和电商一样,中国网贷市场站在互联网、金融、实体经济的交汇点上,潜力也十分巨大;专家预测,迟早都会达到万亿元级甚至十万亿级的规模。在这样的土壤上,未来诞生一家估值达千亿美元级别的巨头,并非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虽然目前P2P行业仍然未完全度过野蛮生长阶段,而无论是陆金所还是积木盒子、人人贷等,自身的体量还都相当弱小。但想想十年前,以当时电商市场的举步维艰,谁又能预料到阿里巴巴以及京东,能够达到现在的规模?
当然,超越阿里巴巴之路,注定是漫长而曲折。虽然互联网金融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了决策层的高度认可;但P2P行业要想真正破局,证明自己的价值,至少还需要迈过几个门槛:
成本
以淘宝(天猫)、京东为代表的电商,是如何成功改变中国消费者的线下消费习惯,建立起庞大的在线零售帝国的?2014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已经突破了万亿元大关,并且仍保持了超过30%的增速;在整个社会零售中的份额,也达到了8%以上。
答案或许就是因为高效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在线平台,节省了大量的线下成本,使得消费者真正享受到了低价的乐趣。从阿里的“双十一”到京东的“6.18”,无论玩多少营销噱头,最后真正撬动市场还是价格。
请注意,此处的关键词貌似低价,但实质上是低成本。如果商家不能通过电商降低成本,肯定不可能给消费者持续提供低价产品。
无独有偶,虽然互联网金融的引爆,是因为余额宝提供了远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率,但如果借款人(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不能真正降低融资成本,这场狂欢终究难以维系。换句话说,互联网金融不仅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还要解决融资贵的问题,才具有真正爆发的潜力。
P2P行业也意识到了这种压力。从今年3月份以来,根据网贷之家的统计,网贷平台的行业综合收益率已经连续七个月下降,目前大概是17%的水平。不过,考虑到平台服务费(管理费)、担保费等外部费用,业内人士估计,借款人需要承担的平均融资成本,仍超过20%甚至25%;与传统的民间金融相比,成本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当然,目前也有一些平台,比如积木盒子、开鑫贷、小马bank等平台,已经开始把融资成本降低到更低的区间。以积木盒子上线的百拓商旅优质企业信用贷项目为例,综合融资成本只有10%多一点;这一融资成本,在很多地方不仅远远低于传统民间融资渠道,甚至也低于正规金融渠道(加上各种中间隐性成本的话)。
前段时间,传出百度叫停18%以上回报率网贷平台的消息。虽然这种一刀切有些过于简单粗暴,也未必完全合理,但确实也值得整个行业深思:动辄靠20%甚至30%以上的收益率来吸引投资人,虽然一时风光,但造就的很可能都是“烟花型企业”。
中国P2P行业能否避免一时风光的命运,迎来持续的爆发?成本肯定是一个重要的考量。
信心
2003年,淘宝网刚上线、京东开始全力转型线上之时,当时电商行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除了用户基数不够大之外,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信心问题。
那个时候,大家虽然注意到网上买东西更便宜,但产品质量如何保证、万一有假货怎么办、我付账了对方不发货怎么办等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整个市场的信心。
据说京东最初的种子用户,都是因为信赖刘强东本人,所以选择这个网站的。但这毕竟不是整个常态,如果整个行业不解决信心问题,终究不可能做大,只会自己作死。
这个时候,我们注意到,淘宝在国内开创性地引入支付宝这个支付工具,解决了买卖双方的信任关系。同时,针对网店又引入评级制度,让用户可以自己来参与投信任票。而京东则推出正品承诺,解决了假货的困扰;同时,之后通过自建物流,解决了配送的瓶颈。
正是在这些标杆性企业的引领之下,整个电商行业逐步建立起来整个行业的信心,使得用户基数迅速扩大。在P2P行业,我们也看到,不少主流的网贷平台,也正在以各种方式帮助市场树立信心。
比如以真诚透明为宗旨的积木盒子,就在国内率先启动了投资者观察团,邀请投资人、媒体零距离走进风控流程,同时设立法律援助基金等。理财范、人人贷、地标金融等不少平台,也在投资人参与、法律救助、信息透明等,采取了类似或者其他的举措。这些,都有助于整个行业信心的建立,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人和借款人参与。
但遗憾的是,还有很多网贷平台,甚至个别主流网贷平台,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业责任感,甚至在很多实际做法上背道而驰。行业信任感一天不彰,每个市场参与者都有可能沦为受害者。
监管
当然,很难简单地把互联网金融行业和电商行业,简单地加以类比。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区别,就是电商所对应的零售行业,总体是一个相对开放、轻监管的行业;而传统金融行业,却一直受到严格的政策监管,以确保金融稳定以及资金安全。
因此,互联网金融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监管层的关注。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多次调研互联网金融企业,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之中也提出了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而在国务院明确P2P划归银监会监管后,银监会又提出四条红线,即平台明确中介性质、不设资金池、不自担保、不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日前,银监会创新部主任王岩岫又在一个会议上,提出了P2P监管的十大原则。虽然条款有所增加,但是仍然是以“四条红线”为核心。
可以说,国家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方向已定,而P2P监管的大原则也已经基本清晰。更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大原则的出台过程,并不是有关部门闭门制定的,而是在充分保障投资人利益的前提下,吸纳了陆金所、积木盒子、人人贷、有利网等主流网贷平台的不少积极、合理化建议。这种更加开明、开放、脚踏实地的监管思路,无疑会进一步坚定整个行业的信心。
当然,只要政策一日未最终落地,从业者、投资人仍会有疑虑。监管政策作为P2P行业大生态体系之中的重要一环,其落地会规范行业自身发展。毕竟P2P做的是和钱打交道的业务,只有真正的规范,才能健康发展。
创新
实际上,从互联网金融诞生之日起,一个争论就没有平息过: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质疑者认为,余额宝本质上没有什么金融创新,只是增加一个新的销售渠道而已。网上销售保险、基金等产品,本来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支持者认为,把原来高收益理财产品的门槛降低,使得更多普通用户可以享用,本质上就是一种市场创新。象余额宝投资门槛只有1元,积木盒子、人人贷的不少P2P平台的门槛只有100元;即使在P2P领域门槛相对较高的陆金所,也只有1000元。而传统的信托等高收益率理财产品,门槛则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非普通的屌丝阶层可以触及的。
当然,这种争论短期之内很可能还会持续。不过,在大数据的驱动下,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创新也已经上路。比如之前的阿里小贷、京东的供应链金融,都已经在利用电商交易产生的大数据。
P2P行业也一样。基于企业、个人消费行为的大数据金融产品,比如企业和个人信用贷,也纷纷亮相不少主流网贷平台。预料随着中国征信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种公共数据会更加开放,真正具有大数据基因的创新性金融产品的也必将不断涌现。
结语
任何公司和行业的成功都是不可简单复制的,阿里巴巴之后的下一个超级帝国是谁,出现在什么行业,在什么时间?一切还都充满太多的未知数。但是中国有句古话:“三人行,必有我师”,处于仍处在发展早期的P2P行业来说,更应该秉承虚心学习之态度,去进取、去发展、去超越,“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