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社区和平台的衍生路线

2014-03-13 08:02:35来源:映社作者:

平台不是简单连接供求的台子,而是被构建成多层的生态圈。在构建过程中,强势的参与者逐渐将某些核心层固化了下来,形成了特定的标准,具备了相应的规模,最终将上层开放给更多参与者共同构建。

语言学习的内容,是以图文、音频、视频、Flash等各种载体形式呈现的教材和练习素材。

语言学习的工具,是对辅助记忆、检索、阅读、听与复读、语音分析评价等需求的解决方案。

语言学习的系统,是通过对内容和工具的封装,引导学习者按某种路径完成特定区间内的任务,最终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语言学习的社区,是在为分享、问答、批改、讨论、互动任务等行为搭建的线上环境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关系形态与氛围。

但实在很难有一种东西,天然叫做语言学习的平台。

几乎所有后来具备了或可能具备某种平台属性的东西,都是先将一个层面做透,再逐步演进而来的。

平台不是简单连接供求的台子,而是被构建成多层的生态圈。在构建过程中,强势的参与者逐渐将某些核心层固化了下来,形成了特定的标准,具备了相应的规模,最终将上层开放给更多参与者共同构建。打个通俗的比方——扑克牌,核心层是一套道具,上层是以这套道具为基础,衍生出的无数玩法,经过历代演进,不论在游戏圈也好,在魔术圈也好,都早已成为了纵横世界的超级平台。

固化的核心层是关键要素。怎么设计玩法都好,但不能凭空弄出7种花色,每种花色8张牌。

然而,别人凭什么要用你这套核心层呢?

答案通常是:你基于这套核心层,做出过用户倍加认可的东西,用让人叹服的实例,给出最有力的验证。当你将上层开放出来的时候,别人能在此基础上,更容易地做出不错的成品。就像好的词牌会被无数词作填写,好的歌曲会被无数歌手翻唱,就像第1代iOS将自带的核心程序展现到极致,让用户为之疯狂,才会有无数开发者涌入,让这个生态圈愈加繁盛。

以下分别在社区、系统、工具、内容四类产品中各选一例。他们的平台化尝试虽也未必成功,但对于那些只想搭台却不屑于踏实做好任何一层的人,总归算有点参考价值吧。

从社区到平台

国内主流语言学习网站大多是泛社区。除了讨论主题定为学习以外,单从产品形态上看,与其它社区几乎没有任何本质差别。基本都是从BBS和垂直门户玩起,陆续跟进互联网新生的其它形态,做自己站内的博客、站内的播客、站内的SNS空间、站内的问答、站内的微博、站内的IM、站内的电商……

而语言交换(Language Exchange,和语伴互助学习)则是语言学习特有的形态。基于网络的语言交换最早是交笔友,互通邮件。在信息闭塞的时代,合适的语伴往往不太好找,于是以MyLanguage Exchange为代表的早期语伴平台应运而生,这类平台所起的作用很像婚恋网站,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检索数据库里的语伴信息,但只有年付24美元成为黄金会员,才能顺利与其他人通过电邮取得联系。

早期语伴平台的问题是形式单一,主要作用就是牵线搭桥,没有针对语伴间交流学习的具体特点,提供比电邮、IM、BBS等通用工具更贴切的产品化方案。这通常会造成两点后果:1.很多人找语伴非常积极,但大部分人还没有自由互动的能力,找到后往往不知道该怎样互动,最终不了了之。2.找到语伴后,对网站的依附性迅速减弱。网站只是找人的地方,很难成为活跃的场所。

直到2007年,随着Web2.0的进一步爆发,italki、Livemocha、Busuu等众多语言学习社交网站蜂拥而起。这三个网站分别代表着三种类型:Busuu的主体是人机交互的学习系统,作业、对话等社交功能是学习过程中的组成环节和重要补充;Livemocha是人机交互学习系统与语言交换平台并重,它的学习系统极像Rosetta Stone软件的在线简化版,入门学习者可免费使用,而在上面找母语人士作为教师则需通过平台付费;而italki则是与前两者不同的纯社区,不提供任何人机互动的学习系统,只是将批改、问答、讨论这几个语言交换学习中的关键环节产品化,让互为语伴的用户能在社区内获得比电邮等通用工具更贴合学习需求的交流体验。

纯社区的蓬勃发展,给italki带来了大量有明确学习需求的高粘性用户。正是在拥有以不同语言为母语的海量用户的基础上,italki在创建两年后开始平台化,与使用培生线上ELLIS系统的Eleutian合作推出了Eleutian SpeakENG。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类型和价格的课程包,通过网站交易,用信用卡、PAYPAL等方式付款,最小的课程包售价只有1.5美元。

除了这类合作视频课程以外,italki在实时授课平台方向走得更远。与很多纯电商平台相比,italki最值得称道的是明确区分了正式课程、口语陪练、即时辅导这几个经常被商家混淆的基本概念。正式课程必须定制出系统的学习计划,教师必须专业并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口语陪练则很自由,只需要是有教学热情的母语人士,能和学习者对话练习,帮助纠正作业中的错误;即时辅导更侧重临时的答疑解惑和即兴练习,强调服务的及时性。

从社区到平台的关键点是:社区预设的线上关系已得到大量用户认可,但相互间供求达不到自然平衡,而部分用户还需要更高级的服务。

从系统到平台

之前说过,系统实际上是通过对内容和工具的结合与封装。根据封装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封闭性系统和开放性系统。早期的Rosetta Stone、Tell me more、Efekta都是封闭性系统,工具和内容都是自己产出的,用特定的工具承载特定的内容。例如,虽然Rosetta Stone在 V3版本之前各语种完全是基于同一套图片和同一条学习路径来设计的,但并未将文本和音轨内容开放出来,不允许合作者利用这套系统来开发一门新语言的课程。

而Duolingo的Language Incubator则反其道而行,让更多人参与到开发新语言课程的过程中。开放性系统的内容层和工具层相对独立,在基本学习模式不变的的前提下,合作者可以按照规范流程添加自己的内容,生成新的课程。例如2009年创立的EnglishCentral,首先是将视频播放、语音识别、闪卡记忆等几种工具结合,形成一套自主学习系统,继而进行了平台化。

EnglishCentral的平台化以B线合作为主。涉及的主要有三方:一是培训机构,包括线下授课(例如美联英语)、线上授课(例如Openenglish)、电话授课的各种类型,用EnglishCentral的形式来辅助教学;二是媒体机构,提供源源不断的高品质视频素材,以此为原料生成课程;三是出版机构,真正的教研内容上游把控者,EnglishCentral将他们的优质内容多媒体化,为沉默的书本制作具有强互动属性的配套学习系统。

从系统到平台的关键点是:系统本身非常完备,有较高的研发壁垒。学习路径开放,能够不断延展。可接入的内容标准化程度高,存在大量的潜在供应方。

从工具到平台

这条路线乍看似乎是最近的,从产品形态上最容易实现;但从运营角度看却又阻碍重重,纯粹的工具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帐号体系,除了社交类型的以外,用户很少会有注册的念头。

有道词典2013年推出的“云图书”功能,正是一次这样的平台化尝试。

云图书实际上并不只是普通的电子书,而是涵盖了上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多种交互类型——阅读、点读、播放与复读、答题、闯关机制。内容由合作机构提供,有道根据每本书的内容编排特点,选择上述一种或几种交互形式进行产品化封装,然后上架到云图书store里售卖。

从工具到平台的关键点是:工具实现的是某个被反复调用的功能,拥有了庞大的用户基数。基础服务和衍生服务之间存在紧密相联的共同使用场景。

从内容到平台

这条路线无疑是最曲折的,内容和平台之间似乎天生就是一对矛盾。

所以,从内容到平台之间,即使能发生转换,也绝不可能一步到位。

以ChinesePod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为例,可看到如下几个转变节点:

  1. Podcast内容制作与发行:专注于利用专业的音频制作优势,大量产出高品质教学节目。
  2. 从内容扩展到社区:基于各语种Podcast粉丝群,建立SNS社区,引导用户之间的互动。
  3. 将内容组建起体系:将碎片化的内容按照学习阶段和侧重方向组装成课程包,形成体系。
  4. 由内容衍生出服务:在免费内容基础上,提供抄本、练习、在线语音辅导等付费服务。
  5. 在内容上叠加工具,形成学习系统:2012年新亮相的OpenLanguage对每段对话内容都配上标准化的整句翻译、逐词对译、语法讲解、播放与复读、测验、作业、语音评价(近期新增的功能,技术由Nuance提供),并在产品内嵌入了词典和闪卡工具,囊括了语言学习中用到的各种交互形式。
  6. 数据分析:追踪收集用户的各种学习数据进行分析,精确衡定个人语言能力的方方面面。
  7. 平台化:将多年的实践积累打磨成一套整体解决方案。一方面与个人教学者合作,帮助制作发行各类语言学习内容,并统一推送给用户;一方面与学校合作,提供专属订制的SaaS服务。

从内容到平台的关键点是:已将某个品类的内容做到非常成熟,针对细分领域的特点有极其丰富的运作经验。内容生产有专业的标准化流程,大部分操作环节不依赖于个别人。

但这一切并不是充要条件。二者立足的基点相距太远,即使具备了上述条件,绝大部分内容生产方也不会有向平台转型的足够动力。即使像ChinesePod团队这样的特例,也是在构建起周边的社区、工具层,经过历次的并购、调整后,才迂回走到了现今的轨道上。

幸好,平台化从来不是唯一的道路。将任何一个层面做透的产品,本就已经比无论多大的画饼都靠谱得多。

关键词:社区在线教育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