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终端与小米 哪个更创新?

2014-07-04 09:34:18来源:福布斯作者:

今年一季度,按照市场占有率,世界前十大手机公司中,中国占了六家,其中有排名第四的华为手机与排名第七的小米手机。在中国内地,小米手机排名第三,华为手机排名第五。国产手机枭雄中,只有华为手机与小米之争,才会擦出火花……

据Trendforce最新的调查结果,今年一季度,按照市场占有率,世界前十大手机公司中,中国占了六家,其中有排名第四的华为手机与排名第七的小米手机,而根据另外一家公司Counterpoint Technology Market Research的数据,在中国内地,小米手机排名第三,华为手机排名第五。国产手机枭雄中,只有华为手机与小米之争,才会擦出火花,才吸引了那么多的关注。

最能引发争论的,是在手机领域小米模式对华为终端的挑战,进而在移动互联时代,未来属于哪家公司,谁是真正的创新者,如何更有效地创新?

去年底,华为公司CEO任正非以“大公司如何做到‘不必然死亡’?”为题,发表了其在2013年度干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话从特斯拉与宝马的汽车之争提到对“创新”的认识,指出“我们只允许员工在主航道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不能盲目创新,发散了公司的投资与力量。……要防止盲目创新,四面八方都喊创新,就是我们的葬歌。”

今年初,中欧创业营的李善友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提及任正非的文章,并对比了华为手机与小米手机的成绩,认为华为公司在创新上存在战略失误。演讲稿以《华为身处‘创新者的窘境’而浑然不觉》为题发表:

“对比一下华为手机与小米的成绩。华为是一家成立25年的企业,小米是刚刚成立3年的手机公司。2013年,小米的出货量仅是华为出货量的36%,收入却是华为的60%,利润是华为的200%,净利润率是华为的350%。从这些数字能看得出来,华为手机虽然在销量上超过了小米手机,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有 机会的业务已经被后来者给追上了。”

最近,一篇《终端之战:小米模式不是华为的菜》报道称:

“之前,华为公司创始人、总裁任正非在与华为消费者BG管理团队午餐会上曾指出:‘华为消费者BG(Business Group)应该坚持走自己的路, 我就是我!不要盲目对标苹果、三星、小米!我希望消费者BG不要在胜利之后就把自己泡沫化,不要走偏了。所以电商也不要说销售额,要说能做到多少利润。”

福布斯中文网转载了张利华(曾供职于华为公司,现从事研发管理与技术创新领域的培训及咨询业务)的文章《任正非给了谁一个大大的耳光?》,文中说:

“未来5至8年,会爆发一场专利世界大战,华为必须对此有清醒!’任正非不仅在 给华为提醒,也在给所有的中国企业提醒,同时给那些像小米这样从未走出过国门(最近有报道小米跟中国的山寨厂家们一样还是在马来西亚实现了销售)特别是在 欧美日发达国家和地区未实现过突破,只会关起门来觉得自己已超苹果的厂家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小米粉丝为数众多,华为大军坚强忠诚,争论不免有些激化。福布斯中文网携手新加坡PATSNAP公司(智慧芽),从两家公司专利池的角度,来对比其创新能力。

据TrendForce的研究报告,2014年第1季度智能手机的全球市占率排名前三分别是三星、苹果、和并购Motorola后的联想。华为和小米也入选前十。

华为终端与小米,哪个更创新?

以下通过对小米、华为专利状况的比较,分析前述争论是否符合实际。

我们看到,按照市场占有率,世界前十大手机公司中,中国占了六家,但只有华为手机与小米手机之争,才吸引了那么多的关注。因为华为在中国算得上是一个“老牌”的科技巨头,而小米公司只是一个仅四年的新秀,正式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互联网电视自主研发的创新型科技企业。主要由前谷歌、微软、摩托、金山等知名公司的顶尖人才组建。

从小米的创始人团队构成可以看出,小米公司有专利的意识。

华为终端与小米,哪个更创新?

2012-08-28,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主要从事技术开发及技术转让,知识产权运营、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知识产权许可、知识产权咨询、培训及商业信息咨询等业务。截止目前,智谷公司已公开专利123件,主要涉及移动通信、视频处理。

华为终端与小米,哪个更创新?

2010年4月成立,同年12月提交了第一件专利申请,名称是“一种添加联系人信息的方法”。根据目前公开资料显示,小米科技在四年的时间内共提交了超过1000件专利申请,分别涉及中国、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

华为终端与小米,哪个更创新?

小米科技在申请国外专利时,通常借由PCT途径进行。下图的申请实例中,同族专利从在中国提交申请到国外同族专利公开,经历了近3年的时间(从2011年3月到2014年初)。

华为终端与小米,哪个更创新?

以中国专利为代表,分析小米专利的技术构成。

华为终端与小米,哪个更创新?

华为公司1987年成立,1995年提交第一件专利申请“基于程控交换机的蜂窝式集群系统的通信方法和系统”,到2003年时,总申请量超过1000件。至今已申请专利超过9万件。

华为终端与小米,哪个更创新?

华为终端与小米,哪个更创新?

华为公司的国外专利申请途径主要是PCT,其国外专利申请中,50%是PCT,之后再进入美、欧、日、韩等国家。另外,华为公司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等东南亚国家的专利布局较少。

在专利全文中限制“手机”、“phone”等关键词及主要分类号后,华为公司在全球共有8500件相关专利,年均公开600件。下图是其专利公开趋势:

华为终端与小米,哪个更创新?

华为公司2013年年报显示,其子公司“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华为终端(香港)有限公司”(“华为终端“)主要从事移动通信产品及电子产品的研发、生成、销售及售后服务。

华为终端公司所申请的专利中,部分专利是与北京邮电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同申请的。

两家公司都是2010年前后开始有专利公开,都从事移动通信产品和电子产品,因此在专利上具有可比性。以下比较其专利申请趋势、国家分布、技术组成。

如下图示。在公开数量上,华为终端的专利申请在2010-2012之前都明显超出小米科技,但2013年开始,两者的公开量差别显著缩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华为终端在2007-2009之前申请了1300多件专利,这些专利会在2010-2013年相继公开(专利从申请到公开大约有18个月的保密期)。

华为终端与小米,哪个更创新?

同样,归结于华为终端(Huawei device)的专利申请早于小米科技,加上从国内申请到国外申请大约有1~3年的延迟公开,因此目前两者国外专利差距较大。但两者存在相似的方面,如都申请了较大比例的PCT专利,都是以美国、欧洲为专利申请国。如下图示:

华为终端与小米,哪个更创新?

下图是两家公司在主要技术类别的比较。通过对比,可见华为终端的专利主要集中在通信技术上,例如无线网络、数据传输等;而小米科技在数据处理上的专利比重最大。

华为终端与小米,哪个更创新?

更具体地,下图是华为终端公司所申请专利的主要技术组成图,可见其技术类别受到其网络设备专利的影响较大,主要是由网络设备向移动终端的技术扩展。

华为终端与小米,哪个更创新?

专利是衡量一家技术型公司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快的智能手机时代,专利成为打击竞争对手,维护自身市场地位的一种策略。

但专利数量并不完全说明创新能力。对比乔布斯末期的苹果与微软,2010年,微软在美国获得专利3,094项,排名第3,苹果563项,排名仅46位。微软近来年均花90亿美元研发或者收购技术,过去的10年,花掉690亿美元。但是,在此期间,只有苹果的产品创新取得了突破。苹果以4,000件专利,市值超过微软与英特尔之和,更于8月初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而安卓系统仅凭600项专利就在两年内占据了智能手机近一半的世场,微软的仅占2.4%。

诺基亚、摩托罗拉、黑莓都是移动通讯专利巨头,但都成为被颠覆的对象。

从三星与苹果的专利对比来看,苹果公司以相对很少的专利数,开创了智能手机行业,而三星则以更多的专利数,实现了对苹果的赶超,并且能与苹果打一场旷日持久的专利战。

华为终端与小米,哪个更创新?

苹果与三星公司的专利主要在中、美、欧、日、韩申请,而在东南亚各国申请较少。

华为终端与小米,哪个更创新?

华为终端与小米,哪个更创新?

通过对比华为与小米的专利池,我们得出什么结论呢?首先我们如何理解创新。其实创新的归宿不是技术本身,而是通过技术创造出优秀的产品与服务,实现商业价值的快速成长,尤其是能引发颠覆效应。与华为整体的专利数相比,小米仅相当于其零头,但如果用华为终端与小米相比,从技术与产品的综合创新能力来看,小米已经领产品风骚,华为终端正以技术强势后发制人。

· 小米科技的初创团队多有谷歌、微软、摩托罗拉公司的履历,因此应该具有积极创新、专利保护的良好意识;

· 小米科技的专利申请增长快。从专利申请看,近两年的专利申请量与华为负责移动通信产品的华为终端有限公司的申请量相接近;

· 华为终端、小米科技在专利申请的主要技术、主要途径、布局国家上相似;但华为终端的技术受其网络设备技术的影响较多,小米在数据处理的专利上比例较大;

· 小米科技除独自申请专利外,还参与组建了技术交易公司“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华为终端则与国内各大学有少量共同申请的专利;

· 当前看来,华为与小米在专利数量上差别巨大,但这不足以说明两者目前在创新能力上实力悬殊。

· 智能手机正在从3G向4G, 向LTE转变,华为的专利与技术优势有机会显示出来,看小米如何再次证明自己。

华为终端与小米,都要好自为之。

关键词:华为小米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