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游和海豚浏览器们因何衰亡?

2014-07-04 10:19:29来源:砍柴网作者:公子不服

6月11日,UC并入阿里巴巴,宣告放弃独立上市。作为国内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变量,俞永福最终还是选择投入阿里的怀抱,除了不能拒绝的收购金额外,另外一个原因是移动浏览器未来的不确定性。借此我们重新关注下国内的移动浏览器市场。

6月11日,UC并入阿里巴巴,宣告放弃独立上市。作为国内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变量,俞永福最终还是选择投入阿里的怀抱,除了不能拒绝的收购金额外,另外一个原因是移动浏览器未来的不确定性。借此我们重新关注下国内的移动浏览器市场。

红海之下的玩家们

2010你iPhone4的发布以及Android的快速普及,带动了移动浏览器的发展,UC从塞班转型,欧鹏本土化发力,QQ和百度则一扫PC时代的乏力,而海豚等新生代浏览器借海外崛起,更有猛犸这种拉风的个人浏览器。总之,爆发的移动互联网让PC时代稳定的浏览器市场瞬间红海,经过3、4年的发展,目前移动浏览器市场的玩家主要如下:

遨游和海豚浏览器们因何衰亡?

巨头:QQ浏览器、百度浏览器

遨游海豚们安好?

随着6月11日UC宣布并入阿里巴巴,国内的移动浏览器市场格局基本确定,下图是中国IT研究中心(CNIT-Research)发布的《2014年Q1中国手机浏览器市场监测报告》,UC、QQ、360、百度分列前四位,如果加上用户数上亿的手机百度,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移动浏览器又被BAT巨头控制了。2010年兴起的移动浏览器风潮最后却被巨头抢得先机,不妨回顾一下第三方浏览器中的佼佼者:遨游和海豚,为什么他们没有大成?

遨游和海豚简介

遨游浏览器原名MyIE,即“我的IE”之意,是一款基于IE内核的PC浏览器。2004年其更名为Maxthon,中文名遨游,正式发布1.0版本。随后凭借卓越的安全性和易用性,2007年下载量破亿。2010年遨游正式发布移动浏览器,并隔年在硅谷设立分公司,进军海外市场。2012年遨游发布云浏览器,基于遨游领先的Html5技术,实现了跨屏优良体验。目前移动端全球下载量已经破亿

海豚浏览器,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全球第一款支持多点触控和手势操作的移动浏览器,可以说其公司成立之初就是为移动而生的。海豚浏览器基于Webkit内核,凭借丰富的可扩展插件和定制化功能,获得了市场的热烈反响,其先后在硅谷和日本设立办公司,并获得了红杉资本、经纬创投、美国高通等战略投资。目前全球用户突破8000W

不难看出,遨游和海豚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领先的技术实力、较早的海外布局、卓越的用户体验、不小的用户规模,等等。但是目前,在移动互联网仍然大爆炸之时,二者似乎有疲软之势,有被纷杂的信息掩盖的风险,简而言之,就是没有存在感。

红海之下的浏览器市场

自2010年始,基于Android和iOS的移动浏览器市场开始大爆发,而遨游和海豚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迎来机会开始获得了第一批用户。但浏览器市场不同于一般的工具应用,由于其PC时代强大的入口效应,不管是行业巨头还是创业公司都不肯放过。于是还没等遨游海豚大展身手之际,移动浏览器市场早已经杀成一片红海,而玩家范围之广绝对是其他互联网应用领域不可比拟的。笔者梳理了下,主要有下面这些玩家:

1,国内互联网巨头

QQ浏览器和百度浏览器是其中佼佼者,QQ浏览器凭借塞班时代的积累以及强大的渠道优势,迅速坐稳了行业第二的位置(UC第一),百度则不甘其后,借搜索优势强推百度浏览器,并在去年收购91后与自身渠道合力硬生生将百度浏览器做到了上亿的用户规模。阿里则通过先入股UC再换股收购,在移动浏览器市场来了个逆袭。

2,国内浏览器巨头

在PC端占据强大份额的搜狗浏览器和360浏览器也纷纷推出其移动浏览器,但不同于PC端,移动端二者的三级火箭理论效果并不好,360手机位置与搜狗输入法带的量很有限,好在360分发上的优势弥补了这种缺陷。总之凭借其在PC端的用户基础及品牌效应,搜狗浏览器和360浏览器在移动端也算分了一杯羹。

3,创业团队

除了海豚浏览器和遨游浏览器外,猎豹浏览器也凭借小米手机巨大的销量以及优秀额公关传播(抢火车票)等获取了一定规模的用户,而市场上更是出现了类似猛犸浏览器这样的个人小作坊产品,这是移动互联网不同于PC时代的新产物,当然不管是技术基础还是后续资源,猛犸浏览器等产品注定不可能获得成功,其销声匿迹也是必然。

4,国外浏览器

Safari和Chrome比较特殊,毕竟苹果手机和Android手机是移动终端的主流,而在浏览器市场真正用心做中国市场的非Opera莫属,即欧朋浏览器。凭借良好的本地化,欧朋浏览器甚至让不少用户以为是一款国产浏览器,这种接地气的用户体验使得欧朋浏览器在安卓市场一度非常火爆。

所以,整个移动浏览器市场已成红海,虽然遨游、海豚们都宣称有数千万的激活用户,但跟巨头们动辄上亿的用户规模相比还是相形见拙,大而稳定的用户数量是其成为平台并规模化盈利的基础,这似乎离遨游和海豚的初衷越来越远。

独立浏览器之路越走越窄

包括遨游、海豚浏览器在内的第三方移动浏览器可以说起了个大早,但没赶上集,因为独立浏览器之路并不好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浏览器本身已经没有什么技术壁垒,更快的访问速度?更丰富的插件?还是更本地化的服务?或者多终端同步?其实现在所有的浏览器都具备了,真正比拼的是配套的资源,这其中包括分发渠道与内资源。

1,分发渠道

移动浏览器通过本身亮点吸引用户已经很难了,其更多的是拼渠道。UC是拼预装,收购了PP助手后又有了国内最大的iOS越狱渠道(91已死,不解释)、QQ浏览器、百度浏览器、360浏览器背后则是中国应用分发三大家,所以到头来浏览器拼的其实是渠道。要么用自家的渠道分发,要么用资金狠砸,毕竟移动浏览器这样的产品不同于PC浏览器,功能同质化严重,屏幕太小可发挥空间有限,使得产品差异性质很难体现出来。

2,内容资源

配套的资源很容易使得用户对浏览器的使用产生粘性,比如,九游除了是UC一直以来的现金牛以外,也是UC用户粘性的基础之一,毕竟丰富的游戏资源对提高用户使用浏览器的频率大有帮助。同样的道理多看对猎豹、搜索对百度等等,都是资源补充形成的品牌优势,即浏览器本身必须有配套的内容补充才更有竞争力和粘性。

3,渠道与资源某种程度是互补循环的。通过渠道获得曝光率和用户规模,内容则使得渠道获取的用户形成粘性,形成使用习惯。这个过程反而使得浏览器本身的技术产品等因素不再重要,最后比拼的是一站式的配套服务资源。

4,APP与WEB之争

独立浏览器之路为什么越走越窄?或许该这么问,浏览器之路为什么越走越窄?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移动终端上APP占据主导位置,在传统PC上,浏览器基本上是单一的入口,但移动生态中,应用商店之下的APP模式是主流,APP们使得网络浏览途径分散化,而应用商店下完即走的特性使得其并不具备PC浏览器的入口特性,所以整个移动端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强入口,顶多是微信这样的超级APP。因此,遨游海豚们身处的是一个WEB并非主流的移动生态,并在前有巨头后有追兵的情形下,想要脱颖而出实在是难。

遨游海豚之殇

遨游海豚一直标榜的海外市场很大程度上迫不得已,因为国内市场的竞争太过激烈,而虽然艰辛万苦打下一片海外市场,妄想借势杀回国内,但除了长了点虚无缥缈的想象力外,用户并不买账。就像毕业的大学生,发现不好找工作,于是出国镀金了两年回来,发现还是找不到工作。海外市场的胜利虽然一定程度证明其技术及产品的有过人之处,或许运营上有特色,但在野蛮生长的国内市场显然是国外的小清新不能适应的。Linkedin、Groupon这样的纯硅谷公司都不一定适应,所以海外背景很大程度是华而不实的东西而已。

除此之外,在资源的比拼上遨游海豚们落下巨头们一大把,UC从塞班时代就起家,有10年的移动互联网运营经验和技术基础,而百度、腾讯、360们在渠道又是遨游、海豚们不可比拟的,所以从一开始比赛胜负就决定了。

最可悲的是,浏览器是否有未来就得打上个问号。之所以遨游和海豚能在2010年崛起,很大程度上与那时匮乏的APP应用有关,经过3年的野蛮增长,浏览器逐渐式微。或许遨游海豚们一开始想的是用浏览器链接人与信息,最后只是做了一款无关紧要的工具,像闹钟、计时器一样手机必备但价值不大。正应了雷军那句话,找对风口多么重要。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