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传统媒体在忙着向新媒体转型,忙着做微信号,忙着开APP。但有人提出了两个尴尬数据,一个是7:23,平均每个智能手机用户装了23个客户端,每周至少打开一次的只有7个;一个是2:98,中国至少有850万个公共微信号,平均50个微信用户就有一个公共微信号,这数百万微信号有价值的只有2%,98%都是打酱油的,在2015年,有一半的公共微信号会“休眠”。
陕西媒体最近都很忙,忙着在移动互联网上发力。因为这是一条新路,而且绝对话语权在BAT这些大鳄手里,传统媒体基因打底的陕西媒体人做什么都会被人指手画脚。因为和大鳄比起来,陕西传媒跑步的姿势确实很难看。
华商系是陕西传媒体最富变化活力的,没有之二。华商在组织架构、利益分配方面的动作调整之大,陕西其他媒体只能在梦里想想。即便如此,华商在移动端的主打产品华商播报也被人指摘“不切实际”,并给它下了诊断书,能活20个月。
谁都不是算命先生,是否公允还看结果。但能有这样的讨论,益读社认为是好事,因为陕西极其缺乏这样的争论,希望有其他朋友也能如本文作者“小九”一样,对陕西媒体的转型得失加以客观点评。
以下为“小九”发表的内容全文,代拟了一个标题《华商播报能活多久,20个月?》
最近几个月,关注陕西本地新闻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出现了一个叫华商播报的供稿单位。从名称上来看,这个产品肯定和华商传媒集团有关,但目前很多供职于华商报、华商网的员工也不太清楚这个产品的隶属关系。下面简单谈谈我个人对这个产品的看法。
华商播报这个产品的前身叫做华商圈,其核心功能就是阅读华商报电子版。那个时候,华商报电子版在网络上是收费的,因此这个功能成为了安装华商圈用户的首选。除了提供免费的电子版阅读之外,华商圈还用自动抓取的功能,做了一些类似“西安女娃”、“西安爆料”的栏目版块。但由于内容不新,而且经常会出现错误,最后都沦为了鸡肋功能。
在改名叫“华商播报”之后,这个APP开始出现一些滚动更新的本地新闻。较华商报第二天见报的新闻,这些内容比较简略,偶尔也会出现错误。按照华商上层设计,华商播报作为一个独立运营方,需要付费购买华商报生产的这些新闻。这个设计本身并没有问题,但仅有顶层设计,没有发展成长的根基,说到底还是不切实际的。
门户网站之所以称之为门户,一是渠道硬,二是内容硬,两者缺一不可。在陕西的互联网圈里,相对做的不错的是大秦网,依靠腾讯渠道之硬,不必多说,剩下的事情就是做内容吸引用户,然后去圈广告。大秦网的模式是用少量的人,去大量转载内容,偶尔生产原创,大部分的精力都在广告上。所以大秦网每年的广告收入,是陕西其他网站,包括华商,西部,新浪等等的总和还多。
目前华商播报这个产品还处于圈用户的阶段,对记者的政策是鼓励投稿,但质量参差不齐。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渠道也不行,内容也不硬的死循环。好的内容可以拓宽渠道,但是渠道宽了,内容的质量不可能提高。归根结底,有没有人使用这个产品,还是要看内容硬不硬。想不通这个道理的,参考一下澎湃新闻就可以了。
华商播报的主要内容提供者,即华商报,核心生产力就是一线记者。这些记者较网媒记者而言,有比较丰富的采访经验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在目前的机制下,华商播报以稿酬的形式鼓励记者多投小稿,短稿,但对稿件质量把关并不严谨。就目前部分稿件的质量来看,这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从目前华商播报的推荐路数来看,基本上是重复10几年前,一些网站使用标题党、擦边球等手段,简单粗暴吸引用户的一条老路。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没有,因为内容不硬,再好的厨子也不可能变出一桌好菜来。
综上所述,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个人并不看好这个产品,预计产品寿命周期大约在20个月左右。
扫一扫关注作者“益读社”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