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调查之创客故事3——奋斗就是人生

2015-05-04 11:03:01来源:陕西日报作者:刘曌琼 许瑶

创业从来就是一条既绽放鲜艳花朵又布满荆棘的起伏之路,有喝彩有掌声也必然有失落有泪水。每一位创业者都必然经历过一段艰难的奋斗之路。也许我们不应单纯用成败来评判创业者的价值,因为任何一位敢于突破自我,迈出创业创新这一步的人就是强者。

每一位创业者都必然经历过一段艰难的奋斗之路。记者走近三个年轻的怀揣着美丽梦想的创业者,听听他们的创业故事。

李玮琛:让技术改变聋哑人的生活

德国海归、掌握核心技术、可穿戴设备研发、关照聋哑人群,当这些元素结合在同一位创业者身上时,自然是非常引人关注的。与李玮琛的见面是高新区创业广场,那天他正在参加一场关于创业创新的讨论会。李玮琛总说,创业于他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
李玮琛和她的团队

1989年出生的李玮琛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从沈阳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后他去了德国马格德堡大学读研深造,并在德国宇航局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然而,一次偶然的经历让李玮琛决定放弃留在德国,选择回国创业。

去年初,李玮琛回国与朋友在一家餐厅吃饭,这家餐厅的特别之处在于所有服务员都是聋哑人。尽管顾客和服务员都表现得很努力,可双方交流仍然不畅,点单上菜都很慢。李玮琛发现这些服务员除了有聋哑缺陷,和普通人再无区别。他想如果能够打破交流障碍,就可以提高聋哑服务员的工作效率,还能让更多的聋哑人走出家门、走向工作岗位。考虑到在德国学习的生物信号传感、数字运动追踪、人工智能等技术,李玮琛决定尝试开发一套可穿戴设备来实现聋哑人和普通人的交流。

2014年9月,李玮琛回到西安创业。找人、找钱、找市场、产品研发,这些事李玮琛几乎都是从头开始做的。很快,经过努力一支包括李玮琛在内6人组成的DTing创业团队成立了。为了找到产品研发需要资金,李玮琛的团队与超过50家企业谈合作谈投资,遗憾的是均没有成功,最终在去年12月底他们与西安光机所谈成合作事宜,并获得了资金和实验室设备支持,团队的办公室也搬到了光机所。

有资料显示,全球语言障碍和听力损失的残疾群体达3.6亿人,这个群体均面临紧急自救、生病就医、教育和与健听人士交流等困难,在国内同样有2千多万的聋哑人群体。李玮琛团队研发的DTing生物信号复杂手势识别设备就是将聋哑人使用的自然手语翻译成健听人士熟知的语音或文字,同时在智能手机上实时展现出来。打通有声世界和无声世界隔膜,从而解决无声群体面临的各种生活困难和导致的社会问题。

“目前世界上有3、4个团队在做类似产品研发,但还没有成果出来。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语法与英语不同,特别需要一套适合中国聋哑人使用、符合中国市场的产品。DTing生物信号复杂手势识别设备的核心板块已完成,现在可识别100多个常用语词汇,识别精准度在90%以上,成品今年9月份就可以出来了。我们准备先将产品提供给一些聋哑学校,让聋哑儿童学习使用。能够帮助这些边缘人群是我从小的心愿,我常常告诉自己一定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没想到现在真的可以实现了!”李玮琛说。

尽管产品现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未来的市场仍然考验重重,但一路克服困难坚持下来的李玮琛始终认为技术离不开人,一切产品和创新都不能缺少人文关怀,而为此付出再多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王一鹏:依然火热的导演梦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用诗人汪国真的这句诗来形容王一鹏的创业之路再合适不过。

初见王一鹏,这位留着干练圆寸、嘴角总是挂着笑容的90后阳光大男孩让人印象深刻:带着黑框眼镜,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将一条短短的外拍影像反复播放修改,精益求精以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加班,对王一鹏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

\
王一鹏和他的团队

王一鹏的言谈举止与同龄人相比多了几分成熟稳重,这可能与他很早开始影视拍摄实践有关,年纪轻轻的他从事纪录片拍摄已经有五年多时间了。由他导演拍摄的《民乐园》、《水墨宏村》、《秦腔新生代纪实》等纪录片分别获得过国内、省内多个奖项;他的作品参加过昆明麻园影像展,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中国大学生电视节等多项国内大型纪录片展,他本人也曾加入央视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的拍摄团队。

当2012年王一鹏从陕西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系毕业时,他放弃了国内著名门户网站的高薪聘请,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选择创业的初衷很简单,那就是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一名纪录片导演,他与另两位青年导演共同成立了一家名为“青年影像”的影像工作室。

“最开始我们坐了好几个月的冷板凳!”王一鹏说,“毕业时一心想拍纪录片,别的方面也没有考虑太多。因为经验不足,等到工作室成立后问题越来越多。单纯靠拍我们感兴趣的纪录片维持工作室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找到能让工作室正常运营的方式。因此我们三个人不仅要自筹资金、器材设备,还要出去考察市场、跑业务。那是我第一次亲身体验到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是那么远!”后来因为业务发展不顺和团队内部的分歧,“青年影像”工作室最终还是解散了。

当被问到有没有想过要放弃时,王一鹏告诉记者他从来没有,因为他想要成为一名纪录片导演的梦想一直都没有改变。在王一鹏来看来,第一次创业的经历让他收获了宝贵的成长,也让他明白实现人生的梦想可能是一生的事业,也许时间会久一点、道路会漫长曲折一些,但只要坚定目标不断努力,梦想就会越来越近。

2013年4月,再次起航创业的王一鹏在高新区成立新公司“西安仲夏影视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以个人名义加入“仲夏机构”,主要从事宣传策划、微电影等视频广告等拍摄工作。王一鹏说:“成为一名导演需要很多的积累,我现在所做的工作都是对我专业上的一种锻炼和拓展,是一个新的学习的过程”。

第二次创业的王一鹏与第一次相比更加沉着理性,不再盲目追求短期的成果,而是一步步打好基础,让自己的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让王一鹏高兴的是,今年团队所做的两个创意文案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西安本地引起了很大关注。“现在除了公司工作,我还会特别留意一些素材和选题,为我的下一部纪录片做准备。陕西有这么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可挖掘的东西有很多,我想以后通过独立纪录片的形式把我们的文化传播出去。”王一鹏说。

只要心中追逐梦想的那团火不熄灭,梦想就不远。尽管有过失败,但王一鹏的第二次创业并没有让他远离纪录片导演的梦想,反而是更近了。

耿震宇:敢拼,因为青春正当时

“我订一份鱼香肉丝吧,你呢?”自从安装了微饭APP,大学生刘洋经常帮舍友们“订餐”,这样既不用排队等候,又节省了时间,通过微饭来“点餐”,此举非常受学生们欢迎。目前,这个让学生告别排队等餐困扰的个性化订餐服务“微饭APP”已经在西安邮电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等三所高校展开业务。

\
耿震宇和他的团队

“我自己就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目前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学生每日吃饭时间较为集中,会出现学生在食堂吃饭时排队订餐时间过长、取餐时间更长,并且经常会发生餐桌不够等难题。所以我们就有了研发‘微饭’的想法。”2013年大学毕业的耿震宇在一家销售公司上班,上班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顿和压力让他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当他和张军等几位大学室友交流了创业想法之后,四个人一拍即合,随即成立了“微饭团队”。

创业起初是非常艰苦的,团队经常开会讨论到凌晨,累了就在办公室这片儿地上席地而睡。由于资金有限,最困难的时候团队有3、4个月都是从超市买鲜面条煮熟配榨菜吃。一开始,团队将微饭服务器托管在一家网络公司,2014年10月,该网络公司倒闭得悄无声息,这让还在正常运行中的微饭直接进入瘫痪状态。“当时主要还是经验不足,处理事情不够严谨,所以才造成如此之大的失误。”耿震宇说,“后来经过我们团队的不懈努力、并肩作战才有了我们自己的西安墨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耿震宇告诉记者,从2014年9月到2015年1月,三所已展开业务的高校通过微饭来订餐的资金流动额高达1970万元。每一所高校的学生注册量都在1万人左右,注册人数占到了在校学生总数的35%以上,这也让团队早期投入的成本渐渐有了回报。

“我们创业初衷就是为了方便学生,微饭的菜单都是和学校食堂负责人协商好的,价格由学校来定,送餐服务也是学校勤工俭学的学生,也能够帮助一些有困难的在校生。今年3月份我们团队正式加入西安高新创业园,得到了法律、税务、管理、资金等多方面的创业培训指导和支持,这对我们日后在发展中怎样面对困惑和规避风险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微饭团队成员张军说。

“我们团队很快会推出APP的新版本,还会纳入一所新学校。其实点餐只是我们微饭目前的一个最起初基础服务内容,随后,我们将在建立固定用户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再拓展其他业务方向……”对于“微饭APP”的发展规划,耿震宇和张军总有说不完的设想。

软件的开发过程无法一步到位,都要经过不断测试、修改和完善,“微饭APP”也是如此。现在,耿震宇和他的伙伴们仍然需要随时面对各种大大小小的困难与挑战,不过每个人对未来都充满信心。“年轻人就是要敢拼,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耿震宇笑着说。

关键词:西安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