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 2013 年 9 月苹果发布 iPhone 5S 之后,指纹识别就成为了识别高、低配智能手机的重要标志,「安全验证,只需一按」成了非常潇洒的事情。而2015年,「安全验证,只需一看」或许会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上。
虹膜识别技术初登舞台
5 月 13 日,vivo 发布新款手机 X5 Pro,功能上的一大创新点是「眼球识别」技术,可以通过扫描用户的眼睛来加密和开启特定的 APP;几乎是同一时间,日本老牌手机厂商富士通在运营商 DoCoMo 的夏季发布会上公开了新机型 Arrows NX F-04G,成为全球首款量产的带有虹膜识别技术的智能手机。
从操作手法上看,两款手机都是需要用户直视手机来进行识别,但在具体技术上差异还是比较大的。vivo 采用的是生物识别技术供应商 EyeVerify 研发的 EyePrint ID 技术,通过手机前置摄像头拍摄并比对用户眼白部分的血管脉络图像实现识别,并不是完整的虹膜识别技术,准确度略逊。而富士通方面的技术是标准的虹膜识别技术,这一套解决方案在今年三月的西班牙巴塞罗那 2015 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就已展示过原型机。硬件部分包括富士通开发的高输出红外 LED 照明系统,以及其合作伙伴 Delta ID 提供的主动式虹膜高速生物认证技术 ActiveIRIS。通过红外线扫描用户的虹膜结构,经过存储之后就能实现密码验证的功能。两种技术对比之后,富士通的方案在精度和准确度上都要略占优势。
虹膜识别技术优劣
与指纹识别相比,准确度高和环境变量小是虹膜识别的优势。虹膜测定技术会将人的虹膜信息转化为 512 比特的虹膜密码,「一个虹膜大约有 266 个单位的读取点,而其他传统生物测定技术只能读取 13-16 个单位」,根据富士通方面的数据,虹膜识别的错误识别可能为为 1/1500000,而苹果 TouchID 的错误识别可能为 1/50000,虹膜识别的准确率高达当前指纹方案的三十倍。同时,人的指纹易留存在接触的物品上,而虹膜信息则很难抓取,同时汗水、冬天戴手套等场景会限制指纹识别的使用,但只要使用手机,人肯定会睁眼,眼睛也不像手指皮肤位置那般易受外伤,出现意外情况的可能要低得多。
在手机环境下,虹膜识别尚存硬伤。首先,几种解决方案都需要用户端举手机,目光与检测原件垂直,呆板且不自然。其次,指纹识别一旦被触发,就意味着用户将要解锁并使用手机,但总不能说用户一看手机就自动解锁亮屏吧,这种触发的判断机制很难规定,这也是 vivo 目前只能用它加密 APP 的缘故。再次,类似 vivo 的解决方案,会受到光线、墨镜、夜晚黑暗、眼部疾病甚至眼睛大小的影响,虽然 vivo 在官方微博上明确指出自己的方案能在「夜晚和戴眼镜」时使用,但具体效果还需真机验证。
谨防过度设计,静待美好未来
当前智能手机同质化严重,硬件配置雷同,软件优化的跃升空间也已有限,在这种状况下,很多厂商开始寻找新的功能、技术进行突围,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不考虑用户的实际场景和需求,就会变成过度设计。很多设计看起来新鲜,但如果不能人性化的融入到用户的使用过程中,只能成为PPT上的亮点,新到手的玩法,过几天之后就束之高阁了。
进来很多评测机构,在面对新款手机的设计创新点之后,指出这些都只能作为给用户提供的一个新选择,却不能根本上给用户良好的有质变的感受提升,但这些“创新”的成本却是由用户买单的,为了厂商的“突破”,用户就要把高价买来的功能束之高阁,未免可惜。早在三星发布S5之前,就有消息说S5将搭载虹膜识别技术,而Note4也难逃这一传闻,但最终未有采用,估计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当前的虹膜识别,就处于这一阶段,相关硬件方案刚刚推出,软件方面也未有适配,或许静待发展,才是消费者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