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手机上浏览微信订阅号,还是打开电脑登录各大网站,身为西安人的你有没有感觉到,近年来宣传推广西安、陕西的文章、视频、MV是越来越多了。不说西安的美食小吃、古迹名胜,就连西安的艺术场馆、新兴地标、美丽街景、神话传说、非遗技艺、民间工艺,也都在微博、微信和网络上有了属于自己的阵地。陕西文化、西安文化借着便捷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像长出翅膀一样飞向全国。
陕西文化遇上“互联网+”,会出现什么样的深度融合,创造什么样的新生态呢?
用“奇特”方式说陕西文化
从7月底开始,一部以西安为背景的网络剧《生活真奇特》在各大视频平台强势登陆,并迅速在很多西安人的朋友圈里刷了屏。该剧制作团队是地道的“西安造”,导演就是曾监制MV《陕西木有啥》的西安人阿齐。虽然拥有中国首部网络剧制作人等头衔,但80后的阿齐给自己的标签却是“本土文化捍卫者”。“你说陕西木有啥,每寸土地都有时光一茬……”2014年初,这首长达25分44秒的陕西方言歌曲《陕西木有啥》在网络、微博、微信上被疯狂转载,还被大世界基尼斯官方认证为“世界最长的中文歌曲”。
今年,阿齐又推出了计划拍摄百集的网络剧《生活真奇特》。从大明宫遗址公园到大华·1935,每一集《生活真奇特》都可以感受到现代西安的面貌和脉动。“刚刚播出的第四集、第五集,仅西安观众的点击量已经达到了20万,而且还在不断攀升。”这个数字给了阿齐很多信心。“这次我想用新的形式、奇特的方式展现西安年轻人当下的生活。让全国、全世界都了解,西安也是很潮的!”这番努力也得到了回报,在《生活真奇特》全国观众点击量排行中,广东、上海和北京名列前三,观看人群中20岁以下的超过7成,真正成为90后追捧的西安自制剧。
“陕派文化”进驻新媒体
自从在央视春晚上走红全国,著名相声演员、西安青曲社班主苗阜就一直惦记着要“中兴西北相声、推广陕派文化”。8月26日,由青曲文化和百视通网络电视公司合作开发的“陕派文化新媒体公共服务平台”举行了开通仪式,9月中旬就将在IPTV正式上线。“我们不光是通过IPTV向全国4700万户观众推送陕西文化,还打算通过互联网、手机APP进行广度宣传。”当日,苗阜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我们需要从陕西文化中寻找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元素,用合适的艺术形式进行包装,再用新媒体的手段把它传播出去。”文化底蕴厚重、发展脉络清晰、看似粗犷实则细腻、可持续和传承生命力强劲,这是苗阜为“陕派文化”总结出的几大特点。
“陕派文化新媒体公共服务平台”目前正处在测试阶段,苗阜表示希望能够深度挖掘陕西地域传统文化,将其与新媒体结合,更好地在全国进行推广。“这个平台里规划了几大板块,有青曲社的自有节目,有关于陕西的一些文化访谈,还策划了一些陕西风格的栏目剧,会用曲艺、相声等更幽默有趣的形式介绍陕西美食、地理地名知识等,还计划依托陕西高校资源推出一个陕西人自己的大型讲堂——终南文化论坛。”
微信公众号“组团”点赞西安
其实不只是阿齐和苗阜,有无数媒体人、文艺工作者每天都在微博、微信和网络上推介着陕西、西安。微信公众号“陕西忒别忒”上周刚刚推送了一篇文章,题为《世人谓我爱长安 其实只爱长安某某某》,从西安古色古香的千年建筑、周秦汉唐的历史故事到现代时尚的文艺清新、学风醇厚的高校学府、特色忒色的美食小吃,一一历数。“陕西忒别忒”编辑王欢告诉记者,“我们推送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原创,很多隐藏在西安街头巷尾、不为人知的特色小吃、苍蝇馆子都是一家一家去找的……西安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现在也一样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希望西安年轻人也能增强文化自信,说起现代艺术,不是只有北上广。”目前,“陕西忒别忒”已创造了一条微信阅读量超过10万的纪录。 不少身在外地的西安人也经常在朋友圈里推送有关陕西文化的内容。30多岁的赵先生是西安人现家住上海徐汇区,他就是“老妖带你吃西安”的拥趸。“虽然我常住上海,但是我希望能让身边的朋友们多多了解西安,有空去西安体验一下。”
此外,西安图书馆、西安美术馆、西安音乐厅,甚至西安的各级区县政府、机关都拥有微信公众平台,都在推介古老的西安文化,以及崭新的西安形象。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博士后、青年学者石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文化创意产业是将现代思维、理念和技术手段与历史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而‘互联网+’具有新颖的载体、新颖的定位和新颖的形式,如果能与陕西文化碰撞、深度融合,一定能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更多外地人、年轻人了解西安、了解陕西。”
名词解释
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