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人们谈论着创业、融资、上市这些字眼,抢占着风口上最佳的站位,梦想着一朝功成,走上人生巅峰。似乎不创业不做个APP,就错过了好几个亿。这个时代,企业甚至成为某种“宗教”,“情怀”成为卖点,人们消费着物质和精神,渐渐忘了产品本身的意义——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在这个时代,牛电科技几乎是个异类。它的创始人有互联网圈的传奇大咖、有国际顶级的设计师,这样的黄金组合凑在一起,却做了前期投入巨大、传统生产商垄断几乎已成定局的电动车行业。
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尖子生,对美好产品有着近乎偏执的坚持。他们精益求精,踏实而创新十足,为这个世界创造了更加迷人的产品。事实上,牛电科技2015年6月1日发布的第一代产品小牛电动N1,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完美主义,什么是比用户还要强迫症的好产品。
从几个细节,可窥一斑。
创始人。胡依林(Token)是牛电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火遍知乎的《All in or nothing, 满满一碗鸡血汤》即出自他手。从这篇自传一般的长文中可以看出他是如何“不疯魔不成活”,对于热爱的事情,有着近乎偏执的执着。作为一个知名设计师,他说自己现在就是一个产品经理,因为产品是设计价值的最佳体现。他想要“把中国设计和中国制造对接起来”,终极目标是做一台“Top in the world”的电动车。豪言背后是“无数个通宵,无数个推翻重来的方案,无数遍建模,无数个Prototype”,“尝试着把所有不可能变成可能”。他和他的团队如此死磕了一年多,才造就了2015年六一发布会上的那惊鸿一瞥。
自建工厂。如果有人说牛电这次做电动车只是一次玩票行为,那么牛电自建工厂则是对这些流言的打脸。作为一个几乎已成“定局”的行业,依照现在所谓“成熟”的开发模式、方法论和流程,同时将开发工作外包给车架代工厂和外壳代工厂的话,通常三个月就能造出一台电动车,成本不过百万元。“但是我们也要去做这样的车吗?出货量大又足够便宜?不追求品质、技术和体验?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打算从设计、技术、体验入手去还原一辆电动车本来的面目。”胡依林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小牛电动80%的零部件都是重新开发的,如今牛电科技常州工厂正成为小牛电动量产和品质的后盾。
车身工艺。牛电科技首席设计师Joseph Nelson说:“我们所做的不是发明一台电动车,而是让它变得更好。”一件事情,把它做到60分很容易,但做到90分甚至更高,才能突显其价值。与市面上脆弱的电动车机身相比,小牛电动的双臂围栏车架来自Honda的全球优秀供应商,采用全机械臂自动焊接,整体刚度提升了 30%,并采用电泳保护,防腐防锈。此外还有航空级铝钛合金整铸后摇臂、前后双液压减震系统、汽车级圆锥滚子轴承、硅基全LED大灯、玻璃纤维后扶手、同样铝钛合金防倾倒后脚踏等,很好地保证车身的硬度以及质量。
为了这些细节上的改进和优化,牛电科技团队开发了206套精密模具,进行了无数次调试和测验,这也对整车的成本控制和生产制造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不难看出,这个团队骨子里的确是一个充满着完美主义和强迫症的团队。终其根本,他们考虑的是如何做出一辆更加「体贴」的车。
此外小牛N1电动车的核心部件支持2年3万公里质保,电池3年质保,全国共3000家O2O维修网点。免除了用户的后顾之忧。
目前N1已经上市半年多,但牛电科技仍在对它进行测试。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从生产线上抽调一两台车,由工作人员分三班倒去做产品生命周期测试,这也是汽车行业通用的测试方法。从研发到生产到测试,小牛电动的每一步,都是以汽车级标准要求自己。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牛电科技创始人的坚持,“大兴土木”地自建工厂,严苛的品质要求,对细节的锱铢必较,都足见其ALL IN精神:全力以赴,倾尽所能,“还原一台电动车该有的样子”。当然,这些强迫症、处女座、完美主义者的努力终于有所回报,消费者的口碑是最好的宣传方式。而除此之外,小牛电动对产品质量的死磕,也定将引领整个行业乃至整个产品界回归初心,为我们创造更加极致的消费体验。感谢小牛电动,感谢这个时代所有用心做好产品的企业。
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