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 年巴菲特以3250万美元的高价收购了《布法罗晚报》。随后,该报与布法罗排名第二的《信使快报》开始打起了价格战。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巴菲特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与《信使快报》比拼“烧钱”。结果,1982年《信使快报》就因每年在早报业务上亏损 300 万美元,而倒闭。之后《布法罗晚报》更名为《布法罗新闻报》,仅在打败竞争对手的第一年,其税前利润就高达 1900 万美元。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年均盈利在 4000 万美元左右。
这种烧钱补贴的行为可用经济学概念——“掠夺性定价”来解释。其含义是指一个厂商试图通过牺牲短期利润的低价,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这种掠夺性定价显然是不公平的,这种低价行为,是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的故意行为,吸引消费者挤走竞争对手,行为人在一定时间达到目的后,会提高销售价格,独占市场。
回到中国的出行领域来看,近几年来,很多号称基于“汽车共享”的网约车平台,都试图通过不断地烧钱补贴用户,来达到拓展版图的目的。目前趋势很明显,大型的网约车平台正在不断整合,资本正在聚集,而“掠夺性定价”的现象也在逐步显露。可以看出这样的垄断是对社会资源的集中,而非有效整合资源,并不符合“共享出行”的真正理念。
那么如何实现共享经济在出行领域的核心价值?
近些年逐渐兴起的分时租赁或可成为出行领域的颠覆性力量。分时租赁的特点在于,分离了汽车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省去了传统汽车租赁复杂的租用手续,并以其去门店化管理、自助式运营,节约了人力成本,极大提高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乐视投资总监孙可认为,共享经济的产生需要三个必要条件,以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来看,分时租赁是唯一全部符合的汽车共享方式。
一是技术条件的成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让供给和需求都能实现快速、精准、高效的匹配,为广泛而复杂的共享运营提供了可能。中国已经出现了分时租赁技术服务商,其中有一家名为微租车的企业,是国内最早致力于研发分时租赁底层技术系统的。他们采用CAN总线控制技术,实现了对超过240款车的逆向控制,覆盖85%的燃油车和100%的已知新能源车。同时,微租车的分时租赁管理系统,有效地解决了车辆管理、车辆调度、清洁等细节性问题,使分时租赁得以落地执行。
二是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也成为分时租赁的一大优势。相比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动力驱动成本较低。同时,政府也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出台了很多补贴政策,也降低了购置运营车辆的成本。从而使分时租赁在平台规模、效率的大幅度提升的同时,边际成本大幅缩减,真正实现了共享经济的核心价值。
相比于网约车,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在价格上占据绝对优势。从成本来看,新能源汽车拥有政策优惠和电力驱动特性带来的低成本。加上分时租赁由于采用去门店经营、无人值守、自助运营的形式,极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和固定资产投入。这样的低成本能够实现较低的市场价格。而网约车市场则会随着垄断的出现和人力成本的增加,而带来价格逐步上升的现象。
笔者认为,随着汽车租赁市场的发展,有人的租车服务,将会细化成面向少数人群的高端市场,而基于共享经济价值理念的分时租赁,则会成为主流的出行方式,引领共享出行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