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愈来愈火的当下,以Airbnb为代表的共享企业出现爆发性的增长。尤其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搭上了共享经济,用共享的思路解决吃、穿、住、行等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尤其是一直居于媒体头条的滴滴,一直以共享经济自居,那么滴滴这样的商业模式真的是共享经济吗?笔者对此有一些微议。
分享了就是共享经济吗?
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下,只要能够分享就是共享经济!但其实共享经济的内涵并没有这么简单。
"共享经济"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这个术语最早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
但共享经济的现象自古就有,1000年前,一列车队从长安至洛阳做商贸交易,有一位年轻人需要从长安至洛阳探访亲戚,他在客栈里打听到有车队要去洛阳,于是找到这个顺路车队询问是否可以一同出发,车队队长同意。之后作为回报,这位年轻人请车队人吃了顿肉喝了顿酒,到达目的地后大家分开了。
而"共享经济现象"却是在最近几年流行的,这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一个由第三方的信息技术的连接平台,实现了个体之间闲置资源的分享。可以说,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和普及,催生了共享经济的发展,但互联网不是共享经济的必备条件。
满足供需双方就是好的共享吗?
出行领域中的共享经济之所以能够流行,首先是因为消费者希望有更舒适的出行方式;其次道路资源的稀缺性与高峰期可使用车辆的稀缺性形成矛盾。于是分享道路上既有车辆的空座成为发展趋势。
另外,共享经济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在分享闲置资源的同时,不为社会增加额外的负担。
反观在国内,被称之为共享经济的滴滴,但分享的并不是闲置资源,而是全职车主的工作时间。另一方面,因为过多的额外车辆的上路,占用了原本稀缺的道路资源,造成了交通拥堵,影响了其他人的出行效率。
什么是真正的出行共享?
出行领域中真正的共享经济是在不占用额外的道路资源的情况下,分享出自己的闲置座位,车主和乘客共同受益的一种行为。而且这种行为不会对他人造成负面影响。在出行领域中,真正属于共享经济的不应是快车和专车、而应是拼车行为。
类似嘀嗒拼车等拼车平台符合出行共享经济的三个原则:
第一:闲置性。行驶在路上的空座具备闲置性,是总体充裕的,是可以用来分享的,是对正在使用中的道路资源的一种共享。
第二:稀缺性。大城市的道路资源十分有限,拼车本身就是分享既有道路车辆上座位的行为,而且这种分享会大幅减少交通拥堵,利于整体车辆的通行,还有着巨大的环保效应。
据国内共享互助出行平台——嘀嗒拼车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9月1日上线截至2016年8月31日,嘀嗒拼车减排量高达130万吨。这个数量级别的碳排放,大约需要3500公顷,即接近19个奥体公园面积的森林耗费一年时间才能吸收完毕。
第三:多赢性。正是因为这些真正的共享经济的存在,利用了在道路上行驶的空闲座位,才能够减少城市的碳排放,释放出更多的道路资源,不仅让分享者和使用者受益,还可以实现社会多方面的共赢。
资本与补贴不能建立起合理的共享经济模式,它更多的涉及人与人的连接,人与人的信任。它并不是一个信息连接平台,更不是将分享变为有利可图的商业行为。它并不代表能够解决一切行业的问题,但真正的共享经济,会因为互助平等,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