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从「故事会」到「看不见的手」

2017-03-31 15:18:27来源:威易网作者:

社交网络的「蒸发冷却效应」描述的是高价值成员的离开造成社区「温度」降低并逐渐变成一个平庸组织的过程。

开篇先讲个故事:

王哥,1970年出生,黑龙江人,老家在河北,是个地地道道的贵州人。1984年,王哥作为国家代表队的225名运动员之一参加了第23届奥运会。1990年,王哥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到一个穷山沟上了小学。1990年到2002年,王哥在十三年里读完了小学、初中和大学,还学习了金融、进出口贸易、医学、武术、外语等多项技能,期间还去西双版纳当过伞兵,并入职了香港皇家警卫队。2002年,王哥学艺有成,下山到山东莱州的一座山里炸大理石,之后目睹了老板的无良,毅然决然地辞职。2004年,王哥当上了一名画家,在非洲做野生动物动态描绘,同年,王哥染上冰毒,开始了一段更加传奇的生活……

这是前段时间轰动知乎的「海贼-王路飞」的经历,他一人分饰244个角角色,两年时间成为知乎史上「阅历」最丰富的答题者。

知乎用户对「海贼-王路飞」的行为是这么评价的:「所有人都是一边在池子里游泳一边撒尿,而他是站在岸上往池子里撒尿。」

在「海贼-王路飞」闹剧发生之前,知乎把自己标榜成「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优质内容平台,而闹剧发生后,知乎在很多用户的眼里已然变成了地摊上的《故事会》,口号应该改成「与世界分享你刚编的故事」。

有人拿「平台无罪」论为知乎辩护。但「平台无罪」背后其实包含两层逻辑:一是平台规则不彰,二是平台故意违规。如果前者造成的问题还勉强能让平台脱罪,那么对于「故意违规」给用户造成的伤害,或许并不值得原谅。

知乎的「故意」甚至不止违规这么简单:

一、删除或屏蔽对自己不利的言论

近一年来,知乎上有一个很流行的问题「XXX作了哪些恶?」,很多知名公司上榜,知乎也不例外,而当其他公司已经收到上千条「诉状」时,「知乎到底作了哪些恶?」这一问题却因「包含主观个人判断」被关闭。

这种事情对知乎来说不是第一次,2014年4月19日,以「张佳玮」为首的知乎大V集体攻击知乎运营不当,几天内出现上千条对知乎的质疑,面对大V纷纷出走和如洪水般的骂声,知乎删除和屏蔽了大量文章和问题,今天再回去检索,那一段历史似乎已经被抹去。

同样的现象还出现在对利益相关公司的包庇上,作为知乎重要的投资方,腾讯和搜狗在知乎上很少遭到批评。当谷歌这种向来好评如潮的公司都不免遭到批斗时,腾讯话题下的负面回答却寥寥无几。

二、处罚标准模糊,迫害不听话大V

在知乎上,「大V」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很多大V因其曾在特定领域贡献出过高质量回答而吸引了众多粉丝,出场便自带流量。在某种意义上,大V才是知乎的客户。

然而,对于大V的态度,知乎又极善运用权术,一方面赋予大V权利,对其回答的排序赋予高权重,另一方面又需要大V「听话」,不许剑走偏锋发表过于独特的言论。在此背景下,很多大V莫名被封号,还有一部分大V在知乎的逼迫下删改答案。

四年前,在问题「普通大学生如何能请到李开复?」下,大V「Gay」一句抖机灵的调侃被知乎做出永久封号的处理;三年前,大V「胡离经」因发表的言论「疑涉及政治敏感内容」被封杀,为避免比人再次发言,知乎连续9次封杀此人后续注册的帐号,即使其回答中并无任何政治敏感内容。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彩虹小马、百度、互联网领域有过出色回答的大V「ytytytyt」,一年前竟因为在专栏里调侃「管理员的姐夫死了所以我知道你很难过」,而被管理员封杀。

三、一本正经地侵犯他人著作权

作为最原始的变现方式,「知乎书店」曾为知乎带来超过2600万的销售额,三年时间累计出品电子书超过300本。而组成这些书的内容,是数以十万计的网友回答。

但是,如果去问问这些用户,知乎在收录他们的回答时有没有征求他们意见,有没有拿到一分钱稿费?答案一定令你咂舌。因为在知乎的逻辑里,用你的内容是看得起你,发个私信已算仁至义尽,不需要授权。

再拿大V举例,「唐缺」在知乎的好几条回答被编入《知乎周刊》的电子书,而他本人始终不知情,「Kaiser」曾发现自己的回答在知乎未提前沟通的情况下编入电子书且被署名为「联合作者」,本人也并不知晓。

(对于版权问题,知乎用户协议在知识产权条目第4款是这么说的:为了促进知识的分享和传播,用户将其在知乎上发表的全部内容,授予知乎免费的、不可撤销的、非独家使用许可,知乎有权将该内容用于知乎各种形态的产品和服务上,包括但不限于网站以及发表的应用或其他互联网产品。)

四、有观点,却假装没观点,还强制用户同意其观点

除了大V,知乎曾经和现在有很多神奇的功能,比如「友善度」和「折叠」,它们的共同点是没有明确的审查规则,好恶完全取决于知乎管理团队的心情。

「友善度」从2015年到2016年施行了一年时间,过程中无数用户因「不友善内容」被封号或删除答案,这个制度被很多人称为是文革思维。「折叠」功能还在一直施行,原则上,被折叠的回答代表对问题本身没有帮助,而事实上,知乎官方经常通过折叠的方式把很多他们不想让用户看到的回答隐藏掉。

除此之外,知乎只显示赞同量不显示反对量,迷信高票答案而忽略反对票的意义,这实则是无形中的舆论引导,让用户以为赞同数多的回答就代表了多数人的观点。

社交网络的「蒸发冷却效应」描述的是高价值成员的离开造成社区「温度」降低并逐渐变成一个平庸组织的过程。曾经,我们以为知乎的「堕落」会来自开放注册后大批普通用户的涌入和高质量大V的流失,如今看来,站在上帝视角的「看不见的手」才最有可能是打破社区良性成长的毒药。



 

关键词: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