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裁员风波”的途牛,虽然三季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扭亏为盈,但要使股价真正反转向上,还得拿出让人兴奋的财务数据。
裁员离职风波不断
部分途牛的员工可能至今仍心有余悸:
2017年12月21早上9点半左右,有爆料称大约400名途牛员工突然被辞退,要求员工收到通知后立刻收拾东西走人,研发部的甚至连电脑也不需要拿回来了;
2017年12月22日,途牛正式发布裁员通告,声明称:“公司基于加强长期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用户体验的战略规划,近期对研发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实现统一管理。”还表示途牛将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相应人员权益;
2017年12月23日,途牛再次回复,表示经过调查,裁员人数实际上不超过200人,占公司比重比例不超过3%。
春节临近,在这样的关头遭遇这样的事情,没有人能好受,哪怕离职员工拿到的补偿看着还行。据报道,这不是途牛第一次裁员,2016年8月,途牛CMO陈福炜被媒体爆出离职,而部分地方分公司已有管理层主动离职或被解聘,部分基层员工也证实存在“被离职”现象。
和裁员几乎同时发生的,还有途牛的亏损。从2014年上市以来,途牛一亏再亏,2016年度第二季度,更是巨亏7.7亿元。在非美国会计准则下,2014、2015、2016、2017前两个季度的净亏损分别为:4.087亿元、13.405亿元、22.088亿元、4.391亿元,过去4年净亏损累计44亿元。
裁员、亏损,途牛却表示,这很正常。
裁员节流为盈利?
途牛的工作人员回应裁员时表示,这是优化组织架构的需要,便于实现统一的管理。通过核心项目的集中运营,加速提升产品,服务效率提升,从而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几分道理,对于正在遭遇困境的企业来说,无疑是最能收到效果的一种策略。网友爆料称,携程、同程等在线旅行社都曾经在转型中大量裁员,证明了这确实不是一件新鲜事,尤其是对于途牛这样连年亏损的公司来说,裁员是一种相当快速且直接的节约成本和开支的方法。
但是,用裁员来达到盈利,听起来总感觉让人不那么舒服。一个企业,如果需要靠裁员来实现这个目的,那难免让人怀疑:其内部是否出现了一些问题。
而此次根据离职员工爆料出来的,则是途牛研发体系人力过剩;加薪体系不合理,合适的员工没有得到应有的加薪;管理层混乱,规则施行总是出现意外;计划性裁员比较频繁,员工没有归属感和荣誉感。
裁员是一把“双刃剑”,需要三思而后行。沃顿管理学副教授亚德里安·乔戈尔曾警告说:“单纯的裁员是不明智的做法……没有一家公司仅凭裁员就能获得成功。”其中一个风险是:裁员可能会裁掉那些拥有重要知识与经验的员工。
何时真正扭亏为盈?
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激烈的OTA市场竞争中,途牛尽管一直在强调差异化,但与携程等巨头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问题到底出在哪?明年能否交上靓丽的成绩单扭亏为盈?
根据不久前途牛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在连续亏损之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的标准下,单季度首次实现盈利3970万元。但这与携程12亿元的净利润相比,显得尤为寒酸。而在美国通用会计标准下,途牛三季度依然亏损2930万元。
这主要是因为,途牛主打的跟团游和打包旅游产品整体利润比较低。但是,在今年第三季度的净营收中,途牛打包旅游产品的净营收占总营收的四分之三。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当下,盈利模式的过于单一,加上核心管理层的流失,途牛的形势显然不容乐观。
途牛的股价走势已经清晰地反映了资本市场的谨慎和担忧。2014年5月途牛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后,股价曾走出了一波短暂的上攻。至2014年8月8日创出24.99美元的新高之后,此后3年多的时间,一路震荡下行,在今年11月2日创下了6.69美元的新低。
从11月2日至今,途牛股价在三季报的刺激下,短暂向上进行了攻击,11月20日最高上摸9.88美元。此后又震荡向下,截至牛牛观察发稿,12月26日收盘价为7.90美元。分析人士称,途牛股价若想真正反转向上,没有大的利好,看来还不是不行的。
那么,未来的大利好在哪呢?金融等新产品异军突起?被携程或京东收购?……暂时依然难以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