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悄悄上架了一款5G手机——大松手机。
跟过去格力推出的4款手机一样,大松手机遭到“低配高价”的质疑。这款5G手机目前销量不到2千台,但已经是格力系列中销量最好的一款。
5年前,董明珠高调喊话,“格力要做手机,分分钟的事情,销量做到1个亿。”高调进入手机行业后,格力连续出了4代手机,没有一次翻出过水花。
董明珠变得没有那么硬气,在9月的一场访谈节目中,董明珠没有再强调格力手机的品质、销量,首次谈到失败,“格力空调做20年才有200亿的利润,手机的时间还长。”
尽管屡屡遭到嘲讽,手机业务也并未给格力带来盈利,甚至还对格力品牌有损,但为什么董明珠还要执意造手机?
1. 为什么董明珠要执着造手机?
2015年,智能家居的风口涌动。以智能电视为代表的智能家居趁势崛起,Strategy Analytics报告显示,到2023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到1550亿美元,家居智能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格力也不甘落后,曾传言会向魅族投资10亿元,以达成合作。这桩合作最终无疾而终,有魅族员工曾向媒体透露,两家的意愿没有达成一致。
不久,魅族和海尔宣布联谊。彼时,格力可选择的对象还有中兴、华为、联想等品牌。
不过,格力再没有传出跟手机厂商合作的新消息,然而竞争对手们,已经纷纷跟手机品牌合作,只有格力被剩下了。
董明珠也没有很担心,在她看来,做手机并非难事。她数次公开表示,“格力做手机,分分钟的事情。”
2015年1月,董明珠透露要进军手机行业,2个月后,董明珠在一次会上展示了格力1代。从格力1代开始,格力开始了屡战屡败的造手机之路。
在格力手机的介绍中,董明珠频繁提及“智慧管家,一键完成5个设备配网”。在2014年的年报中,格力对手机业务的描述是:“抢先争夺智能家居入口,成为连接各个家电设备并搜集数据的平台。”
不难看出,格力期望通过手机业务来抢占智能家居入口。
如果手机能研发成功,格力不仅能抢占入口,不需要联姻、受限,假手于人,还能完成从传统制造企业到拥抱互联网的转型,大步甩开同行,也能为格力的单一空调业务发展更多支柱。可谓一举多得。
但出乎董明珠意料的是,格力手机一直未能打入主流市场,而且不受用户青睐。
没有销量作为基础,智能家居入口就无从谈起,现实跟董明珠设想的美好局面大相径庭。
2. 用空调思维做手机
性价比太低,一直是格力手机最大的“槽点”。
以格力1代为例,搭载4核处理器,5英寸720P,200万前置摄像头,售价1600元。而当时的热门机型Note2使用8核64位,5.5英寸1080P,1300万像素,售价仅799元。
手机性能低一半,价格还要高一倍。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格力之后的几款手机上。格力2代,搭载骁龙820处理器,售价3300元。同一款芯片,努比亚、vivo同系列在3千元以下,小米5更在2千元以下。格力3代,搭载骁龙821,依然被升级了内存、相机和电池的锤子秒杀。
如果说性价比只是检验手机的单一标准,那泯然众机,脱离市场就是格力手机的“死因”。
在激烈的国产手机市场,格力除了屏幕尺寸越来越大,堪比遥控器,整体抗摔外,基本没有独家的前沿发明。格力最近发布的5G手机,以前置相机为例,格力还停留在1600万像素,而荣耀、OPPO等大牌厂商早已经换成3200万。
格力手机和主流手机厂商之间,差了整整一代的距离。
2016年,董明珠在一次峰会上推销格力手机,她拿起又落下,喊话国内手机厂商,“你们敢这样做吗?我的手机从2米高的地方摔下来不会坏。”
同样的话还有“格力的手机三年不会坏”“手机屏幕用的是夏普,最好的材质”,在董明珠频频强调手机质量时,也暴露了格力的需求,做一个硬件上不会坏的产品。
然而,对用户而言,解决内存、有更好的分辨率和性价比,才是购买的原因。
一位参与制造格力2代手机的前员工透露,当时团队以质量出发,也在性能上做过努力,但国内的手机性能更迭太快。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格力从技术上追赶市场是费劲的。
空调技术和手机技术的交叉点太少。做空调需要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等工厂设备,智能手机依靠显示屏、电池、摄像头、芯片、PCB和外壳。
一个新的产业链,需要全新的积累,在上下游的地位也会发生逆转。
在空调领域,格力出了名的对供应商、员工严苛,一位格力员工在书中回忆,时任格力电器董事长的朱江曾制定了12条“总经理”禁令,其中一条甚至专门规定海绵条贴法,要两头按好,中间一抹,减少噪音。禁令规定,任何员工少这一抹,发现两次立即开除。
放在手机的产业链条上,严苛的要求让很多零部件供应商避而远之。2015年,《华夏时报》曾报道,格力在测试摄像头中用于调焦的音圈马达时,要先将组装好的手机在桌子上敲击很多次,然后再测试能不能拍照。如果正常,才能成为格力的零部件供应商。
空调和手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产品,空调是功能性产品,手机是社交工具。两个完全不同的产品,造就了两套不一的思维方式。
董明珠的空调经验难以成功复制到生产手机上,以空调的经验去造手机,就注定是一个悲剧性的收场。
3. 骑虎难下的手机业务
在董明珠眼里,没有失败,或者说她不允许有失败。
一代一代的格力手机遭到吐槽,董明珠都没有放弃,甚至还出现在开机画面上,她也在各种场合推销格力手机。
根据2020年的半年报,格力和海尔、美的在智能家居上的差距已经显现。上半年,格力电器在智能装备业务收入仅2亿元,占总营收的0.3%。美的集团的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业务收入是95.23亿元,占比近7%。海尔智家搭建的物联网生态收入已接近38亿元,同比增长96%。
老朋友小米的IOT业务,已经遥遥领先,率先收割红利。2015年,小米在IOT与生活消费品的营收规模仅有50亿元,到2019年增长至621亿元,翻了12倍。在营收增长的同时,IOT的收入总占比也在上升,到2019年提升至30%,成为小米赛道上一道出色的板块。
小米的IOT与业务,早已攻城略地,杀入了格力的核心领地。截止2020年9月30日,小米IOT平台连接的IOT设备数量达到2.89亿台,同比增长35.8%。
2020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影响,格力单一的空调业务明显受困,营收同比减少近29%,净利润减少近54%。传统的空调领域技术越来越透明,在今年,格力的空调营收首次被美的超越。
董明珠曾经把格力的第二条增长曲线押注在新能源汽车上,2016年,董明珠豪携王健林、刘强东30亿入股银隆新能源,高调造车,但这一条业务线持续遇冷。
2018年,银隆陆续被曝出产业园停工、拖欠货款、产品积压和裁员,到2020年,银隆新能源汽车的股份9次被拍卖,拍卖价一再走低。
新能源汽车没有希望,但手机已经做了5年,多多少少还有点积累。2020年,格力将手机品牌改成大松,不愿意放弃手机这条业务线。
格力手机的员工表示,格力是大品牌,有能力,只是在摸索的路上需要一些时间。
然而,格力已经摸索了5年,销量最高的机型不过数千台,而董明珠看不起的小米,在成立5年后,出货量达到7000万台。
手机行业向来以销量论英雄,零部件供应商优先给大牌手机供货,以格力手机的销量水平,在手机零部件供应商面前并没有话语权。格力需要跟罗永浩一样,求着供应商为格力手机开生产线。
Canalys的分析师告诉豹变,格力研究手机多年,弃之可惜。如今,处在5G风口上,华为事件也许会为国内市场腾出更多空间,格力还有夺得一席之地的机会。
不过,格力手机首先要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