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29日,百度Create 2021在“希壤”APP召开,这是国内首次在元宇宙中举办的大会,可同时容纳10万人同屏互动。
李彦宏还向外界透露了百度AI技术和业务的最新进展:百度深度学习平台飞桨已凝聚406万开发者,服务超过15.7万家企事业单位,创建了47.6万个模型; 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 2025年将扩展到65个城市,2030年扩展到100个城市;集度的首款汽车机器人,也将于2022年亮相,2023年量产。
以下是百度create大会上李彦宏演讲实录,以飨读者。
大家好,百度Create大会是专门面向创造者的科技大会,向创造者们致敬!
今天,我们的相聚方式,既梦幻又现实,这就是当下时代。“人机共生”进入生活方方面面。
在中国,我们有着更强烈感受,几乎每个终端都带着芯片,家电、社区、城市也因此智能了起来,我们尝试过无人驾驶的汽车,越来越熟悉无人值守的收费站、无人售货的超市。中国战略性地提出,要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国有着海量数据和丰富场景,也有着完善的产业链,更有着鼓励创新创造的政策。毫无疑问,中国是AI成长的深厚土壤。
看全球,我们坚信,技术应用门槛不断降低,创造者们也将迎来属于人工智能的黄金10年。未来10年,AI将成为改变世界的有力工具,千行百业被重构,人们的生存空间将大大拓展,技术的价值将被充分开发,创造者们不仅会取得个人成功,更将为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贡献力量。
回望历史,社会进步主要是由技术创新驱动。第一代创造者用蒸汽改变了人类社会,第二代创造者用电力照亮了人类文明,第三代创造者进一步用信息重构了地球村。今天,随着技术浪潮不断奔涌向前,我们来到了人机共生的时代。而新一代创造者,他们手中改变世界的工具,正是人工智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11年前开始深耕人工智能领域,我和百度的同学们,竭尽所能,为大家提供改变世界的“AI工具箱”。
拥有了“AI工具箱”,每位创造者都可以成为“披荆斩棘的哥哥”和“乘风破浪的姐姐”。
我之前多次介绍过,百度飞桨是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功能丰富、开源开放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相当于“智能时代的操作系统”。这里,我分享两个小例子。
有一位大学生,他的家乡在甘肃省古浪县。在他的记忆中,沙尘暴严重时,人在户外待不过一分钟,全身上下嘴里都是沙子。怀着改变家乡生态的梦想,他决定和同学们一起做“沙漠治理机器人”项目。而帮他打开 AI世界大门的,正是百度飞桨深度学习平台上一门零基础入门课程。借助飞桨平台,他和小伙伴们如今做出了治理沙漠的原型机。我相信,不久后,他们研发的沙漠治理机器人将穿梭在戈壁滩中,让绿色在大地上生长。
有一位博士生,借助百度飞桨平台的视觉和文本能力,和团队开发了濒危语言辞典项目,显著降低了濒危语言向汉语的转译难度。现在,这个功能已经集成进国家语言保护工程,正在云南和广西测试。AI技术成为了留存语言DNA的工具,让那些可能再也听不到的美丽语言,能够永远地被记录。
只要拥有一些最基本的电脑操作基础,有一定文字理解能力,哪怕对算法一无所知,也能通过飞桨来设计和生成AI模型,让硬件实现智能化。这些年,我们引以为傲的百度飞桨平台,已经凝聚了406万开发者,服务了超过15.7万家企事业单位,覆盖数十个行业,创建了47.6万个模型。
我们没有止步于此。“AI工具箱”里,另一件“传说级”的武器是大模型 。
不久前,我们刚发布了全新的大模型品牌“文心”。百度从2019年开始就用海量的通识知识训练大模型,文心大模型是真正能实现落地的知识增强大模型。在不同类型大模型中,百度也发布了全球首个百亿参数预训练对话生成模型 PLATO-XL,参数达到110亿,可实现“有逻辑、有内容、有意思”的中英文多轮人机对话交互。它训练出的对话式人工智能,可以俏皮可爱、也可以老练深沉,轻松融入各种自然语言场景。
百度的生态公司百图生科,也利用自己构建的生物计算平台和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大大减少了典型蛋白质结构预测时间,从当前业内标杆的30分钟缩短到5分钟以内。通过大模型,可以缩短新药研发的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靶点发现准确性和效率,AI 应用于生命科学,正在探索出一条实际可行的道路。
以上AI工具的背后,是百度大脑。百度大脑是我们AI技术积累和产业实践的集大成。经过多年研发沉淀,百度大脑不仅为创造者准备好了“AI工具箱”,更为社会和产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技术“大底座”。
百度大脑日调用量突破1万亿次,其中的飞桨深度学习平台、昆仑芯片、以及语音、视觉、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AI技术和平台,已经成为助力各行各业的新型基础设施。
AI工具箱,由创造者共同搭建,理应为创造者共同使用。这也是为什么飞桨等平台,从诞生之日就是开源开放的。我们的使命是“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我们提供技术平台,给没有技术资源和研发能力的机构和创造者,让大家去做擅长的事情,共同推动整个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这也符合我们的初心。
接下来,我要和大家探讨的下一个问题是:AI将会为我们拓展哪些新的发展空间?
最近,我出版了一本书,叫做《智能交通—影响未来10年到40年的重大变革》。那我就结合这方面的思考,为大家讲述AI带来的新发展空间。
先分享一个故事。今年10月,百度在北京亦庄的Apollo自动驾驶实验基地,迎来了盲童学校的孩子。他们不仅惊喜地触摸无人车的激光雷达、车内的显示屏,还开心地乘坐了无人车。孩子们说:“希望以后的车都能实现无人驾驶,这样视力有障碍的人,就可以和普通人一样出行了。”工程师跟我说,“看到孩子们对无人车的渴望和信任,再苦再累都值了!”作为一家技术立身的企业,我为技术普惠深感自豪。
当然,还有很多切实问题亟待解决。限购、限行还要持续多久?拥堵能缓解吗?如何减少交通事故?我们离无人驾驶还有多远? 可以说,智能交通将是这些问题的最优解,智能交通将是影响未来10-40年的重大变革。
我们希望构建的智能交通,是从自动驾驶出发、基于聪明的车、智慧的路的智能交通,是把人工智能、5G通信、云计算等技术,是深度融合到交通领域的智能交通。它可以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减少90%道路安全事故。全球每年有135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平均每24秒就有一人丧生。在5-29岁的青少年和青年人群中,道路安全伤害是排名第一的死因。94%的交通事故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误判、疲劳、酒驾等。自动驾驶将消除人为因素。随着技术成熟,自动驾驶会比人类司机更安全。
第二,系统解决拥堵问题。中国汽车保有量约2.8亿辆,大城市通勤高峰期的通行速度只有二十几公里。到2030年,汽车保有量将会达到4.5亿辆。我们迫切需要为交通寻求新解决方案。
未来的城市智能交通,不仅要有“聪明的车”,还要有“智慧的路”。例如,部署在亦庄全域300多个路口的AIR智能道路系统,拥有和百度Apollo技术同源的感知、决策与控制能力。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让智能道路系统可以“眼观六路”;而昆仑芯片、Apollo、飞桨深度学习平台加持的路端边缘计算平台,则是智能道路系统的“大脑”,它可以不断自学习,持续演进。AIR智能道路系统,是路端的“自动驾驶系统”。
全国数十万个城市路口,因为AIR智能道路系统,将实现“城市级”的信控实时优化,未来出行有望畅通无阻。全国数百万公里的路,因为AIR智能道路系统,通过车路协同,可以实现对车辆的安全护航。
百度实践证明了成效。在河北保定核心区,过去两年年均机动车增长7%,但拥堵指数却通过部分路段信控优化下降了6%。在广州黄埔区,每辆车遇到红灯的平均次数,从三四次下降为1次左右。“一路畅通”的背后,不是依赖“好运气”,而是人工智能技术,是智能交通。
我们通过结合图神经网络的仿真发现,假如一个城市全部路口都实现了智能化和城市级的区域信控优化,能够提升15%-30%通行效率。
我们判断,5年之内中国的一线城市将不再需要限购和限行;10年之内,基本上拥堵问题就可以解决。
第三,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可以助力碳减排。百度希望通过车、路、行三个方面助力减碳。百度8月发布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在过去的一个季度,提供了11.5万次服务,这让萝卜快跑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提供商。2025年我们希望将服务扩展到65个城市,到2030年扩展到100个城市。
接下来,我想说说汽车机器人。
汽车机器人,则是我们对汽车发展的未来判断。2021年3月,百度成立了独立的智能电动汽车制造公司集度。在成立后的207天,集度就进入了simu car(软件集成模拟样车)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开发阶段,创下了领先行业纪录。集度的汽车机器人,贯穿了三个产品理念:
第一,汽车机器人拥有L4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让汽车机器人能“自由移动”。
第二,人车交互及语音语义的精准识别,让车与人能“自然交流”。 这意味着,车与人的交互,可以像朋友一样面对面交流。它理解你的情绪,实时响应你的需求,是一个贴心的智能伙伴。
第三,汽车机器人可以自我学习和迭代,能够“自我成长”。它会不断学习用户使用、交互习惯,基于行为数据,不断优化自动驾驶及智能座舱的各种体验。
集度,通过打造拥有情感和智慧的革命性汽车机器人,正酝酿一场出行方式的长远变革,用沉浸、安心和充满共鸣的体验,重塑人机关系。
2022年上半年集度将公布首款概念车,并在2023年量产交付首款汽车机器人!我对集度的未来充满信心,对集度的汽车机器人非常期待。
这些汽车机器人,可以跟人、道路、与自己的同类自主地沟通,并根据沟通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动作。它们就像大海中的鱼群,自主有序地、游刃有余地移动,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成为人类的智能助手。
可能你会认为,这是遥不可及的未来。但是,很多过去认为遥不可及的未来,都已变成理所当然的现在。用技术改变世界,这也是百度作为一家技术公司的信仰。
我想说,智能交通这样规模巨大的产业,不只是大企业才能参与,每一位创造者都可以参与其中。目前,百度Apollo已成长为全球最活跃的自动驾驶开放平台,拥有全球生态合作伙伴超过210家,开源代码数70万行。这些数字会不断增长,越来越多创造者将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
AI没有边界。无论是智能交通的应用,还是航天事业的探索,创造者始终在用科技创新拓展人类能力边界。接下来,我想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带大家逛一逛中国空间站。
李彦宏:刚才大家看到的是我的数字人在空间站里的景象,希望不远将来,我们都可以亲身体验在太空漂浮的感觉。技术不仅重塑着千行百业,它也能大大拓展人们的生存空间。今年,百度和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达成战略合作,这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和好奇,人工智能与航天和深空探索的结合,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呢?我们征集了大家问的最多的几个问题。今天借这个机会,我也请来了著名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先生,一起聊一聊AI和航天。
李彦宏:欧阳院士您好,这次我们活动预热,网友知道您会来到现场,我们看到大家反应都非常热烈,也对您提出了不少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现在中国已经可以从月球采样返回,什么时候可以实现中国的载人登月呢?
欧阳自远:问得太好了,我先介绍一下我们已经做过的探月工程的一些具体的进展。关于探月工程怎么开始的呢?当时我们国家很英明,虽然建国不久,我们还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所以我们国家下大力气要发展技术,要实现我们能够进入空间的能力,所以我们逐步的也能够发射导弹、发射火箭、发射卫星、发射飞船等等,这是非常有远见的,组织庞大的力量。
但是有一个问题,到月亮上干什么?月亮上有什么问题值得去探索?所以国家要我做这么几件事。
第一,中国探测月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管你以前谁做的,我反正是后来做的,我一定要比你好。
第二,我总要一两个项目你们谁都没有干过,而且是很重要的,我们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在准备,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了,那你做什么呢?第一,地形、地貌,你得做全月的图,还有立体图,做它的成分等等,做地球和月球空间的环境,这些别人都做过的,我们做得都比人家好。我们下一步要转入建立月面科研站,同时也载人登月,我们同时也向火星进军,而且天问一号也已经去了火星,我们以后还要向更遥远的小行星带、向木星、卫星等等,我们要进发了,我们逐步的拓展我们中国的探测能力,我们一定要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要建立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强国。特别是今年5月28号,习近平在两院院士会议上讲了一句话,当时我们激动得很,他说深空探测是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我们还要去探测小行星,我们还要去探测木星,要进行行星际的穿越探测。
李彦宏:网友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人工智能能为航天做哪些工作?我先说一下我的理解,请您指正。AI很重要的两个能力,一个叫做感知,一个叫做控制。这两种能力都已经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感知能力,从月球、火星传回的海量图片数据,我们可以利用AI感知能力,来识别和分析月球、火星、地表情况,相比人工筛查效率能够提高千百倍。AI控制能力也已经广泛体现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当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汽车线,整条生产线都是AI控制的机器人在操作,完全自动化,深空探测当中AI感知和控制能力就更为重要,比如火星和地球的距离遥远,光信号从地球跑到火星就需要好几分钟甚至更久,这意味着在火星上深空探索的机器人必须要完全依靠自主学习外界环境,并且自主做出决策判断。所以AI感知和控制能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也了解到未来我们可能会在月球南极建立科研站,可以用AI技术让科研站更加智能,比如未来月球科研站内核可以是集感知与控制一体的,具备自学习能力的AI大脑,可以帮助月球基地的建造、无人值守的科学探测以及资源开发利用。我也期待我们的无人汽车可以开到月球上去。
那么您觉得航天事业还有哪些工作是人工智能可以参与进去的呢?
欧阳自远:彦宏,我非常赞成你的观点,AI的技术一定会给航天各个领域逐渐的深度的融合,发挥它的巨大作用。我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我们的嫦娥三号、四号要落在月球上,它是费尽心机找一个平安的地方,结果它拍了1476张照片,拍一张立即分析,不行,它马上就动了,一秒钟都不要,又快捷而且又精确,就这样最后拍完了以后它选定了一个位置落下去,确保平安,最后它完全成功,四条腿落在一个平面上,然后它把那个轨道搭下来,月球车从着陆器上慢慢走下来。所以人工智能以后必然会越来越多的渗透到利用在航天技术方面,使航天技术变得感知能力和它控制的能力越来越精确、简便,而且快速的能够实现目的,
这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很重要。你比如说我们建立月球科研站,第一个问题你要有能源,所以现在的说法都是希望用机器人上去,用月球的土壤把它3D打印,变成太阳能发电板,然后机器人去一块一块铺设起来,这样的话就有太阳能电站了。所以我想这是必然的一种结合,这也是科技发展下一步的越来越会更高级、更完美,所以你说的太对了,我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密切的结合,就是我们在技术上更快的来提高。另外在效果上更准确的获得我们需要的数据。
这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很重要。你比如说我们建立月球科研站,第一个问题你要有能源,所以现在的说法都是希望用机器人上去,用月球的土壤把它3D打印,变成太阳能发电板,然后机器人去一块一块铺设起来,这样的话就有太阳能电站了。所以我想这是必然的一种结合,这也是科技发展下一步的越来越会更高级、更完美,所以你说的太对了,我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密切的结合,就是我们在技术上更快的来提高。另外在效果上更准确的获得我们需要的数据。
李彦宏:欧阳院士描绘的未来令人期待,这也是科学探索的迷人之处。关于太空探索,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就是究竟人类是不是宇宙当中唯一的智慧生物,外太空到底有没有外星生命,外星生命是否也会发展出类似于人类的智慧和技术。在很多科幻作品当中都提到了人类对于外星生命的探索,比如科幻故事《三体》,关于人类与外星生命的探索和交流也有很多经典的科幻电影,远的比如《ET》,近的像《普罗米修斯》《降临》等。人类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去观测太空,去聆听来自太空的声音,期望发现外星文明,哪怕是一丁点的蛛丝马迹。
最早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在1977年发射,这个探测器燃料和核动力将车将在2025年完全耗尽,之后旅行者1号和它的孪生兄弟旅行者2号,携带着刻有人类文明信息的图片,将靠着惯性奔向太空的最深处。
这些努力和商业没有关系,对于每一位夜晚会仰望星空,对于这个宏大的宇宙充满好奇的人而言,他可能对自己能否坐上商业飞船飞出地球兜一圈没有信心,但是他内心始终关注着一个终极的话题,就是究竟人类是不是这个宇宙当中的唯一。这是人类对于自身意义感和归属感的终极探索,人类努力举起文明的火把,通过自己打造的科学技术能力,冲向浩瀚的宇宙,最终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在这个宇宙间不再孤独。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探索太空里最美好的、最有浪漫气息和人文主义内核的那一部分。
欧阳自远:彦宏,你说的太对了,太精彩了,真的,关于整个宇宙是不是只有我们的地球孕育了有高等智慧的生命?这个问题是自古以来甚至到现在,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别的都怀着一种殷切的期望能够给予回答,甚至有人说凭什么只有你地球有人类,别人就没有机会,别人也跟你地球一样,比如说也是有一个太阳管了五六个,其中有一个跟地球的大小、太阳的距离、地球的环境,也跟我们地球一模一样,你敢说人家就不会孕育生命吗?这也是可以有的。
所以这件事情一直以来灌注着人们期望得到答案。这个问题太重要了,你现在说一定会有外星人,没证据,一定没有外星人,没证据,都没有找到证据,因为原因很简单,太遥远了。银河系的半径十万个光年,我们现在哪怕科技那么发达,我们只能探测太阳系的行星际空间,所以我们飞三万年才飞出去,哪有探测器能够三万年连续干活?所以大家都怀着一种殷切的期望,能够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我们的地球38亿年以前就出现了生命,但是一步一步的进化,我们人类的出现才一二百万年。所以有可能银河系里面可能有些初等的生命,但是你要发展成人类现在,所有的科学家都希望有,但是他们都会给你回答“可能有,但是没有证据”,现在只能说到这儿了,谢谢你。
李彦宏:感谢欧阳院士今天来到我们大会的现场。我们所有的开发者都热切地盼望能够深度参与到令人如此激动的航天事业当中去,谢谢您。
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人们的惊喜和可能性,如同我们看到的月之亮面。而人工智能到底可不可控,它会不会反过来凌驾于人类、威胁人类的存在?如同月之暗面,是很多人都会关心的问题。
人工智能在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确实在安全、隐私、公平等方面,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挑战。然而,菜刀是用于做饭还是作案,核能是用于发电还是发射,全都取决于控制者。人工智能也一样,能否打造出负责任、可持续的AI,全都取决于创造者的历史责任感。
2018年5月,百度就提出了人工智能伦理的四原则,即AI 的最高原则是安全可控;AI 的创新愿景是促进人类更平等地获取技术和能力;AI 的存在价值是教人学习,让人成长,而非超越人、代替人;AI 的终极理想是为人类带来更多自由与可能。这是技术可以有所作为,也应当有所作为的方向。无论何时,我们谈论技术伦理问题,都应该在这个前提下去思考。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对潜在风险足够重视,又对技术创新充分信任。
这里说的信任,更是希望每一个用户、每一个关注科技的朋友能对技术创新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包容。比如,搭乘萝卜快跑每多走一公里、和智能音箱每多一次交互、用智能搜索每多识别一株植物,都在让我们的人工智能更聪明、更安全、更值得信赖!也让人与技术共同进步、共同进化的人机共生愿景离我们更近一步!
每一次技术创新,都会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促使人们去思考,文明究竟要走向何方。
在莫比乌斯环上,一只蚂蚁可以从一侧,不知不觉爬到另一侧。很多人也相信存在着平行宇宙,总有一天,生命和文明可以以某种形式互相穿越。这不是科幻,这是人类探索进步的脚步。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电影《星际穿越》科学顾问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就是探索引力波、时间旅行、和虫洞穿越方面的领先者。我们今天也请到索恩先生和大家交流,有请。
感谢索恩先生!深奥的理论物理指导着应用科学的研究方向。最终,我们将一起去发现宇宙的奥秘。
人类的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开启了人类智慧,促使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创新和创造中来。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参与的人越多,技术迭代的就会越快,下一次技术革命就会越快到来。百度不遗余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开源开放,让你我都能成为Creator。
一直以来,百度把探索人工智能视为星辰大海一般的征途。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社会即将到来,对此,我一直抱有坚定的信心。一起出发吧,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