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的软件企业在庞大的国际软件市场面前纷纷跃跃欲试,但同时众多的障碍也在困扰着中国软件企业的发展。目前中国软件产业与印度、爱尔兰的差距是确实存在的,这个差距的缩小有待于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
随着10月14日首届上海软件外包国际峰会的举办,中国软件企业开始向世界软件外包市场发起冲击。
世界经济的发展正在使各国、各地区间的产业关联度正在不断增加,全球软件技术和软件产品的升级周期不断缩短,世界软件市场的需求也在增加,为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软件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在此背景下业内专家指出,软件企业发展的方向就是外包,这已经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据美国《商业周刊》的统计,美国的软件产值中,三分之一需要通过对外发包来完成。
中国的软件企业在庞大的国际软件市场面前纷纷跃跃欲试,但同时众多的障碍也在困扰着中国软件企业的发展。
国内软件基地之争
已经错过了一次国际软件发展高峰的中国软件企业显然不想再次错过一次机会,而这样的迫切愿望还不仅仅表现在企业身上,在拼命寻找经济支柱的城市也在想抓住这个“金元宝”。
上海举办的这个软件外包高峰会议,用一位知名软件企业总裁的话讲就是,这标志着上海正在将软件产业作为其重点发展的产业来推动。上海的用意已经很明显,希望能成为中国软件外包的最大基地。
与此同时,已有官方人士透露,北京也将在近期召开同样的软件外包高峰会议,同样的意图也在北京身上显现。而据了解,目前中国除上海和北京之外,还有大连、深圳、西安等城市在软件外包方面具备了很强的实力。
具体到上海,虽然上海在软件企业的综合实力上是数一数二,但是在软件外包的出口方面并没有取得绝对的优势。拥有中国最大的从事软件外包企业的大连以及具备人才优势的北京,目前都对上海构成了很大的压力。缺少大规模龙头软件出口企业的上海,将要面临国内竞争者的压力。
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城市都有良好的软件产业发展基础,而在此基础上推进软件外包将是整个城市的发展战略。因此业界已经开始有人担忧,这样的竞争局面是否在未出国门之前就出现国内的混战,更加令人担心的是在中国目前软件业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各城市出现低层次的同构竞争。因为较低层次的软件外包项目利润本身就很薄,如果一旦出现国内竞争加剧可能会损害中国软件企业的利益。
中国软件业还有内伤
中国的软件出口始于上世纪80年代,起步较晚,直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企业没有固定的接单渠道,因此软件年出口额始终在几万到几十万美元徘徊,只有一些中小型的合资企业、外商独资软件公司的出口业务比较稳定。
总体来说,目前中国没有信息软件产业的企业和产品,中国的软件产业处于较为低弱的地位,因此中国软件企业亟需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目前中国软件产业的现状,微软(中国)公司总裁唐骏认为目前中国发展软件外包亟需提高三个竞争能力。
首先是中国企业严重缺乏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唐骏指出以前中国主要是对日本软件外包,在日本市场上其实是处于没有竞争对手的局面,但是走向欧美市场后就会面临许多的竞争对手,中国企业在欧美市场上明显缺乏市场拓展经验和人才。
而缺少软件的管理人才也是业界的共识。软件是艺术和工程的结合,如果缺少了软件艺术人才,将难以开发出国际顶尖的软件产品。而软件外包中每个独立操作软件工程师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怎样使许多的独立体组合成合力体,这需要软件管理人才的协调。唐骏认为中国目前最缺的就是软件的管理人才,没有能够负责大型软件的项目经理。
真正的软件工程师现在还很少。虽然现在软件学院的发展是个好的趋势,但是数目远远达不到未来的人才需求,因为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的软件市场。而且目前能够与产业相结合的软件人才更是匮乏,跟不上未来的需求。
与外企恶战不可避免
由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历史原因,现在中国软件外包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日本市场,虽然未来日本的外包业务还会有增长,但是最大的软件市场是在欧美。中国企业要进入欧美市场,与印度和爱尔兰等传统软件强国的竞争不可避免。
而在目前国外已经形成规模巨大的软件企业的情况下,中国面临的难度不小。怎样与国外的企业竞争,中国软件企业可能要另辟蹊径。
因为印度对外开放比中国早,而且有大量的印度软件工程师在美国工作,为印度软件外包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印度也抓住了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高峰,成为了软件强国。
中国在进军世界软件市场的过程中,像印度这样的传统强国将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对手。因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著名软件企业的高层人士分析,目前中国和印度软件产业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英语背景和对编写大型程序的操作能力上。由于中国软件人员缺乏编写大型程序的经验和与国外软件公司沟通的英语能力,因此导致了许多国外大型软件公司在与中国软件企业合作时产生不信任。
不过,专家表示软件产业的发展是与国家整体的行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软件要与产业密切结合才能得到发展,而中国在这个方面远远超过了印度。中国软件外包的优势还在于国内市场的广阔,由于国外软件大公司不能放弃中国的市场,因此必然要在国内设立研发机构,这样就能为中国培养一批有编写大型程序经验,并且与国外公司有良好沟通能力的软件人才。
因此,中国经济本身所散发出的无限吸引力和自身软件人才的不断成熟,为今后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超过印度等国家创造了条件。
目前中国软件产业与印度、爱尔兰的差距是确实存在的,这个差距的缩小有待于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中国的国内市场和经验发展是印度所无法比拟的,中国在软件外包国际市场上比印度更有潜力。
降低软件成本已经成为软件产业发展的趋势,而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可供选择的市场。
业务外包的弊端
如果一个企业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它们通常用外包的方式把问题处理掉。这是计算机业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迈克尔·戴尔1998年对《哈佛商业评论》所说的话。
戴尔先生的话主要是针对IT行业,但是在IT行业也好,其他业务也好,这话让你想起了多少外包的实例?“经典的例子”,戴尔先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说,“是拥有2000人的IT部门。谁也不知道他们的工作内容如何解决?将其外包给某服务供应商,但愿他们能够解决。但是如果你五年后再来看,情形并不一定如意。”
现在离戴尔说这一席话已经五年了,他说得没错,情形并不如意。PA咨询公司(PAConsulting)去年所做的一项国际性调查显示,66%的企业对其外包合同不满意。只有39%的企业说他们将与现有的外包商续约,15%的企业说他们准备将外包业务重新收归入企业内部。
星期五,英国铁路基建企业网络铁道公司决定将三个铁路维修外包合同从Jarvis公司收回。Jarvis公司是网络铁道公司的承包商,发生了一宗致命事故和两起出轨事件后,该公司屡被曝光,最后它宣布放弃自己所承包的铁路维修服务。
对外包不满的还不只是企业。如果你去问顾客,你会发现大量顾客对银行、航空、公用事业的服务非常不满,你会听到他们怒气冲冲地抱怨,说他们为什么要与外包公司经营的电话中心打交道。
问题究竟何在?在一开始,外包是一系列可靠而行之有效的原则,实施者也是称职的经理人。但是到了后来,外包就走上了其他管理趋势的老路:不那么称职的经理人也开始外包,因为它时髦,因为管理顾问们说外包是好办法,总而言之,因为外包似乎是削减成本的绝佳方式。
上周我与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会面时,波特教授告诉我,外包已经成了赶时髦行为。很多企业希望能借此削减成本,最后却以失望告终。服务供应商们一开始的报价总显得很划算,等到续约时,价格却贵了很多。
到了那时候,议价能力已经转移了。公司将业务外包后,发现自己已不能再做包出去的工作。承包人则处于更有利的要价地位。波特教授还说,外包还有其他隐藏的成本,比如无法控制工作质量。
反思外包问题,我们还需回到起点。外包并非新鲜事,它是工业史上常见的行为。如约翰·米克勒斯维特(JohnMicklethwait)和阿德连·伍尔德瑞奇(AdrianWooldridge)在其所著的《公司》一书中所述,亨利·福特拥有过土地,土地上牧养的羊生产出汽车坐椅所需羊毛。约翰·D·洛克菲勒也拥有木材地,用以生产装石油的木桶。
随着企业的发展,它们开始专于部分流程,如设计、组装汽车,或是开发、提炼石油,而从他人处购买羊毛或者木桶。
近年来,面临削减成本的压力,企业开始考虑新的问题:我们是否需要自己的安全人员?是否可以购买这种服务?既然有专门从事餐饮的公司,我们又何必自己经营员工餐厅?
因计算机技术日趋复杂,许多公司转向IT供应商和咨询公司。这些供应商知道哪里可以买到最新的设备,知道如何安装、组合、维修。实际上,他们常常却并不知道。这些IT承包商们不仅经常无法让系统运作起来,而且似乎对使用这些系统的企业业务一无所知。雇员和IT供应商两者拍桌子争吵,这已成了现代企业生活中的家常便饭。
关于外包,有很多企业似乎都疏忽了一点,那就是外包并不表示某项工作的管理结束了,而是意味着另一种管理开始了。这是一种不同的管理,而且往往更艰难。在这一管理模式下,你不是在要求本企业的雇员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而是要让外面人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既要让他们高质量完成工作,还不能动用招聘、解聘、升职、奖励这些熟悉的手段。你可以和承包商去争吵,或者威胁取代他们,但是一旦他们侵入了你的组织和系统,换掉他们又谈何容易?
你可以订立“服务水平协议”,列出你所期望的所有明细项目,但这都是生硬的办法,只能是业绩不佳时的马后炮。有些公司能很好地处理与供应商的关系,但这需要有很高技巧,有时候服务供应商在另一个大陆,技巧要求就更不用说了。如戴尔先生所说,外包的企业常把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变成另一个更不能解决的问题。
企业另外要做的一件事,是回到一个基本原则上去:决不能把最重要的工作外包出去。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从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铁道维修看似铁路公司的分支业务,或是咨询顾问们所说的“非核心业务”。但是铁路公司外包出去的其实是公司安全的信誉,还有什么比这更核心的呢?
对任何企业来说,另外一个核心是客户。只有与客户保持经常的、亲密的接触,企业才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但与此同时,还要察觉接下来的业务走向。很多企业放心大胆地把业务交托出去,其弊端现在就已初露端倪;我想,未来的商业史学家可能更会对此表示震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