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IT认证的证书可以意味着高薪高职,也可以代表一种对未来梦想刻骨铭心的追求。回忆我的大学时代,我和同寝室的室友用我们自己的经历体验了一回IT认证。最后得到的甜酸苦辣,五彩斑斓,至今仍然回味悠长。
我们就读的大学是一所理工科大学,工科的底子非常厚。学校中不管是哪个系别,都有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情结。就拿我们就读的自动化系来说,整个系400多人,是学校的第一大系,我们的精力非常充沛,时刻渴求着新鲜知识。
那时候IT认证考试刚刚兴起,我认为我们寝室算是一个特例--一个寝室七个人全都尝试了IT认证,在全系独一无二,在那届毕业的大学生群体中也应该是很罕见的。
不像现在的IT认证那么功利,我们真的是想通过IT认证学些什么,然后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改变命运。当然,IT认证只是认证,不会真的就掌握一个人的命运,但它确实成了其中一部分人改变命运的转折点:我们在同学聚会时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至今仍然为之嗟叹不已。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小东是寝室里第一个参加IT认证的,他用实际行动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成了寝室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小东的成绩并不怎么样,但是他很钟情于计算机,高中时就自己攒钱买了一台PC机。大学的时候,我们所在的自动化系当时正在进行课程改革,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计算机和通讯系的前沿课程。小东在"纯自动化"的工科课程上表现并不出色,不过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他倒是非常乐意下苦功夫去钻研。
大二的时候,Oracle认证刚刚进入市场,小东抓住时机,参加了Oracle的认证培训。小东是我见过的第一个玩命学IT认证的。他的拼命近乎走火入魔,人一下子内敛了很多,变得不再多说话,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书和上机。
当时Oracle认证的国内代理不超过十家,好处是证书含金量高,缺点是淘汰率高,而且认证价格昂贵--全程考核8500元,这个数字我铭刻在心:这对我们这帮穷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价",它等于我们整整一年半的零用钱!
为了省钱参加考试,小东甚至每天只吃两顿饭,小菜只吃榨菜和辣酱,人瘦得跟猴子似的。我们一个寝室的同学,大家的关系都很好,看到他这样拼命都很心疼他。几个好心的同学便隔三差五地拉小东出去吃夜宵、打牙祭,可是小东却捧着书,说什么也不肯去。大概他是怕欠我们的人情吧。
凭借艰苦卓绝的努力,小东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小东参加的那届Oracle考核是大陆地区的第三次考核,只有三个人通过,小东就是其中之一。半年以后,硅谷的一家高科技公司录用了他,小东瞒着我们不声不响地办了退学手续,另外搞到了签证,于是顺势去了美国。小东出国的消息震惊了整个系,不知是偶然还是必然,Oracle认证从此一下子火了起来。此后不久,在小东的指点下,他在电机系的女朋友也顺利通过了Oracle在大陆地区举办的第四次考核,也通过相同的方式去了美国。
前不久我们大学同学聚会的时候,小东正好在大陆出差。他给我们打电话说,他到了美国后又跳了几次槽,现在替IBM做DateBase 2。他和他女朋友已经在拉斯维加斯登记结婚了,两个人年薪加起来超过40万美元,在硅谷外围买了房子,有了车,他爱人还为他培育了小东二代,估计一年之后就会问世。他们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
微软认证双子星小东的离去给了剩下的人极大震撼,每个人都后悔当初没有早早参加IT培训。怀着一个类似的幻想,大家一下子都去参加了IT培训。阿哲和蒋健都选了比较流行的微软认证,有事没事经常在一起切磋。室友们给他俩起了个绰号:微软认证双子星。
阿哲是从MCSE学起,过了MCSD,再加网络证书,后来升级到了MCP。我真是佩服阿哲,他的英语底子非常差,但自从参加微软认证后,每天都捧着一本朗文字典,读原版教材居然读得津津有味。
阿哲手持MCP证书,毕业后在就职应聘时一路过关斩将,最后被上海通用汽车录取,负责IT网络管理,月薪也有6000多元,在寝室里引起轰动。我们毕业时寝室吃的"散伙饭"就是阿哲买的单。更让人吃惊的是蒋健,他只有一张MCSE证书,但他是那种头脑灵活、参加IT认证后懂得活学活用的人,而且他还比较喜欢钻研前沿技术领域。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蒋健靠着一张证书,获得了通用电气的青睐,被招去做毕业实习。按照蒋健的话说,他是"用一张IT证书换了一个机遇"。
微软到学校来招人,全校500人应聘,第一轮面试后只留下30个,蒋健十分幸运地凭着GE公司的实习经历和一张GE主管的推荐信通过了考核。
微软的面试淘汰率很高。第二轮面试中主考官只提了一个问题,就是XML技术。无数计算机系的高手都不知道,惨遭淘汰,蒋健却凭着自己平时的积累侃侃而谈,一个人说了5分钟,主考官大为惊讶,很多前沿的内容他自己也不知道。面试一结束,主考官就送给蒋健一件微软员工才有的T恤,还叫蒋健不要去应聘其它公司,直接到微软上班就可以了。
一年后蒋健做了微软的客服主管,月薪五位数,也买了房子和车。在毕业后留在国内的同学中,蒋健的待遇和经历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两个另类就参IT认证学习而言,寝室里有两个另类:一个是我,一个是乾乾。我们都不是单纯就技术领域来学习IT,而是希望获得一个技术的背景,然后转型涉足更加广阔的空间。
乾乾不是学理工科的,他是管理学院的,因为住宿床位不足,就挤到了我们寝室。他的特点在于能够十分明确地把IT培训与自己的专业、职业设计结合起来。他认为今后IT技术必然要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从而脱离单纯的Coding层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依现在来看,果然被他说中了。
他去考了思科的网络架构证书,考了两次,终于考出来了。拿着证书他先是去了一家小型的网络系统集成商那里打工,积累经验之后跳槽到了金蝶。据说他现在是做CRM和ERP的负责经理,项目动不动上千万。聚会时要找到他很困难,因为他是个"飞人"--一天到晚坐着飞机在全国各地出差。
我是寝室里唯一的一个双学士,既学自动化又学经济学。我当然希望将文理两科的优势充分融会贯通,因为我想做个企业家或者学者,不是程序员。
所以几经考虑,我选了SAP R/3认证。我看中它综合性的IT管理,兼容流程控制、财务、资源管理、生产日程、销售订单跟进、人力资源和应用服务发展等。学费很贵,但是我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只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假如我有在商业领域丰富的经验,我学SAP的收获一定会更大。
我的职业回报应该还算丰厚。还未毕业,我就加盟了易趣网,担任战略规划,"人小鬼大"地搞起了电子商务;然后我在IT管理认证的基础上结合电子商务,写出了不少电子管理类的论文,发表在各大媒体和学术杂志上。2000年中央电视台召开"年度经济人物评选"的时候,我还是网络业界推选的评委代表呢。
两个未圆的梦一个寝室七个人,并非人人都能从IT认证上获得高回报。如果学习方式、方法或者目的不对路,很可能就会一无所获。
田是小东的下铺,小东是怎么学Oracle认证的,他全看见了,所以他受到的"刺激"也最大。他选了Novell认证。
那时候的Novell认证几乎是最早进入中国IT培训市场的海外IT认证,它特别专注于高端市场应用,因此特别难。Novell master的跨平台解决复杂网络问题,就算是已经在业内从业好几年的专家也觉得困难,更不要说一般的非计算机系的学生了。田尝试过,但是失败了,没有考出证书来。另外因为田还没有通过英语四级,所以毕业以后他没有在上海找到工作,黯然回到了江西老家。但愿他一切都还顺利。
小康的例子挺让人惋惜的。他家境非常优越,本人也非常喜欢IT,但是他的缺点在于总是跟着市场潮流走,哪个认证热门就学哪个,没有认准一个目标,不能持之以恒。他先后报考了Oralce、微软和Java,但是每次都是三心二意,半途而废,什么证书都没有考出来。毕业后,他父亲安排他去了日本留学,据说到了日本又开始读IT认证了。
回首来时路几个同学聚在一起,偶尔谈起IT认证,都有一番感慨。沟通之下,我们得出了几条公认的IT认证学习的经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首先,我们都认为要摆正心态,IT认证不仅是"镀金",而且要抱着苦读的心态,认真、努力,甚至是拼命地去完成学业。要做好"蜕掉一层皮"、脱胎换骨的准备,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其次,IT认证也要讲求策略。从小东和小康的两个反差极大的例子可以看出,IT认证"学得多不如学得好,学得好不如学得巧,学得巧不如学得早"。尤其是对于日新月异的IT而言,其认证是随着市场需求而变动的。只有先于市场高潮把握机遇,守株待兔,才能获得收益。等到认证成了人人皆知的热门,再去投资学习,那风险就相当大了。
第三,认清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比单纯参加IT认证意义更大。这一点对于很多不愿意从事底层编程,却希望获得IT背景以便向IT商业领域发展的人而言更加重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比明白自己想要得到哪张证书更加重要。
同学们提议为参加IT认证干一杯,理由是我们都要感谢IT认证,如果不是考试在后面逼着我们,我们永远也无法想象自己身上的潜力竟是如此巨大。仔细回想起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参加IT认证也是人生万里长征的一步,每个人发展的道路可能各有不同,但是通过勤奋努力,追随、把握梦想的精神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