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幕之一:降价幅度为何这样大?
近日,记者走马桂林手机市场,采访了一些手机销售商,得到的印象是,如今的手机降价实在是太快了,一百两百的根本已经算不上降价,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降价都屡见不鲜。往往是刚刚花2000元买的手机,没过几天就听说降到1000多一点。让消费者搞不懂:我买的手机倒底值多少钱?
下面是记者通过业内人士得到的一些手机的降价情况: nokia 6230 上市时间2004 年4月,上市4980元,现价2950元,相当于上市价格的59% ;moto E398 上市时间2004 年7月,上市3680元,现价2800元,相当于上市价格的76% ;三星E708 上市时间2003年12月,上市5280元,现价3500元 ;相当于上市价格的66%;三星S508上市时间2003 年10 月,上市2980元,现价1850元,相当于上市价格的62% 。这些手机大多在半年之内降价幅度都超过了30%。这还是国外品牌,据了解,国产手机的降价幅度就更加厉害了。有些国产机型,甚至可以在几个月内,就能从两三千元降到千元以下。一位销售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感叹:“现在的手机价格,隔一个礼拜就不同,几乎可以说一月三变!”
说到手机降价幅度如此之大,某国产品牌手机代理商告诉记者,这是手机厂商的销售策略。现在手机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逼得很多手机厂商尤其是国产手机厂商,采取急功近利、榨取式的定价策略。一般来说,新手机上市时,厂商都要搞促销、打广告,为了将这些成本回收,厂商都会将新手机价格定得很高。一般来说,这个价格往往是高出成本很多,售出的利润相当可观,厂商抱定“捞一把再说”的想法;另一方面,价格定得高,也为下一步的降价留出空间,通过大幅度的降价,来诱惑消费者。“现在新上市的新品手机,一般最多3个月价格就会狂降,以刺激人们购买,而半年后则干脆清盘甩货,弄得我们这些代理商也十分被动……”这位代理商感叹道。
手机上市价格定得高,还另有名堂。这位代理商透露,去年4月至6月因非典销售不好,许多厂家只能压缩生产。他所代理手机的厂家,去年4、5月的产量只有以前的45%,所以上市的价格定得很高,在这次会上,厂家就说如果不是这样上半年的收入任务就难以完成,并且决定从当年9月开始大幅下降,解决库存的问题,同时给代理商提高代理的销售提成。当记者问及提成达多少?他神兮兮的说;“具体地我就不好说了,总之不会让我们代理商吃亏。”记者问:这样做岂不是剥夺消费者的钱给代理商?”这位代理商笑着说:“这是你说的,可不是我说的。”
内幕之二:手机新款式为何层出不穷?
除了价格的降幅大,消费者在手机市场感受最深的,就是现在新款式的层出不穷。一个普通的国产品牌,往往也能在一个月内推出好几款新机,这在过去根本是不可想像的。一位从事多年手机销售的业务员告诉记者,以前卖手机时,什么款式、什么价格他随口就讲出来,“现在款式实在太多了,别人问起来,不翻一下资料根本答不出来了。”
“新款式层出不穷,里面其实有很多猫腻!”一位自称“对手机素有研究”的手机爱好者告诉记者。他说,不可否认一些新款式确实有功能上的创新,但是不少国产手机的所谓新款式,实际上只不过是换个壳而已,也就是典型的换汤不换药。
为了说明问题,他举例说,今年5月12日,他花1780元购买了某品牌的一部手机,而几乎同期他的一位朋友买了同一品牌的另一型号手机,价格是1280元。他将两部手机对比,结果发现自己的手机仅比同事的手机多了关机未接电话显示的功能。他感到奇怪,于是征得同事的同意,将两只手机外壳打开,发现使用的是一模一样的主板,不仅印刷线路板的版号相同,而且两只手机的一二级菜单也完全相同。“我本人是学无线电专业的,对手机主板这类线路原理太清楚了,两种同质的手机,外壳稍有不同,仅仅多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功能,而价格却相差了500元,这说明手机价格的水份太大了。”他显得有些激动。
那位代理商也告诉记者,在手机生产行业内,不同手机共用一个主板,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事情。因为目前手机的核心技术,基本还是掌握在国外品牌手中,国产厂商没有办法在核心技术上竞争,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在外观上大做文章。一个新的主板,可能大家会一哄而上,然后就各显神通,看谁的外壳做得漂亮,看谁的促销力度大,所以虽然市场新款式看起来层出不穷,但其实很多款式都是大同小异;另一方面,换一个外壳,或者多加一个没有什么用处的功能,就可以冠之以升级版或者新款,价格上也就借机抬高。
内幕之三:玩障眼法蒙骗消费者
据那位手机爱好者透露,还有些店铺干脆明目张胆地玩障眼法,欺骗对手机不了解的消费者。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中山中路一家规模不小的手机店,店内的广告宣传牌上有多种新品手机及价格。他指着上面“摩托罗拉V988++”,问营业员:“小姐,这是不是新款手机?”“对,是摩托罗拉公司的新款手机。”“那它与V988+有什么区别。”“当然有区别,它多了3分种录音和话音拨号功能。”
他让营业员拿出样机,看了看说:“怎么机上没有标明是两个加号?”记者也拿过手机看,印的型号是“V988+”。营业员对此有些不知所措,一位柜台组长过来告诉我们:“V988++”确是摩托罗拉的新款手机,营业员刚才拿的是“V988+”,所以造成了误会。”我们要求他拿出“++”手机,他犹豫了一会说;“噢,对不起,V988++今天没有货了……”
我们走出手机店,他说,你看到了吧,我昨天就看过这里卖“V988++”,因为今年初我为爱人买的就是“V988+”,所以十分清楚,他们卖的“V988++”,其实就是“V988+”,但价钱要贵几百元。像这样的事,许多手机店都有,一般来说,消费者都不会太注意这样的细小差别,往往就被蒙骗过去了。随后,他与笔者去了另外几个手机店,发现有两个手机店也在把V988+当成V998++在卖。
内幕之四:为什么消费者容易上当?
尽管手机价格上存在这么多猫腻,可现实是手机的销售依然红红火火,即使价格再虚高的手机,依然不乏捧场者。这是为什么呢?两位知情者认为,一方面是市场缺乏规范、业者缺乏自律,另一方面消费者盲目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手机价格的种种不良之风。
据了解,虽然这几年手机市场发展非常迅猛,但由于缺乏引导,手机的大多数消费者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建立起理性消费的观念。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在国外手机市场,手机的核心功能和质量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而在国内市场,核心功能和质量反而是次要的,消费者最关心的,除了价格,就是外观、铃声之类次要的因素和功能。一款手机只要样子漂亮,即使功能十分欠缺,也有可能卖得很好。
代理商告诉记者,一些手机产品的质量实在令人难以恭维,有着居高不下的返修率(有的高达30%),这在业界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其产品依然卖得很好,堪称是中国手机市场的一个奇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这是因为厂商非常聪明地掌握了消费者的心理,首先,生产出来的手机肯定是非常漂亮的;其次,不惜大做广告、大搞促销乃至于血拼价格战,务必要把消费者拢入怀中。而同时,又把忽略质量省下来的钱,用在售后维修上,建售后服务点,招兵买马,充实维修力量,这样一来,消费者的手机即使有了质量问题,也能很快得到解决。这反倒给消费者一种“售后服务好”的印象。可以说,厂商是非常精明的。
去年10月,记者连续曝光手机市场“水货”泛滥行为之后,桂林手机行业中的一些经销商,准备联合发起诚信经营的倡议,向社会和消费者承诺诚信经营,但愿意加盟的商家并不多,最后活动流产。一位不愿意加入诚信联盟的经销商在解释不愿加入的原因时说,他们也希望抵制水货,诚信经营,但目前许多新品手机炒作的大多是外观或可有可无的功能,如果好销又会迅速换一个外观,可以说国产手机厂家追求的是外观变化,而不是功能,作为经销商我们很难向消费者承诺。如果有较真的消费者拿两款主板相同,外壳又相差不大,但价格相差上千元的手机进行比较,他们怎么向人家解释?
消费者知情权是否遭到侵犯?
以上种种所述的行为,厂家(商家)是否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我国《消法》明确规定:“消费者有知悉其购买、使用商品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和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根据这些法律规定,厂家的那些促销“策略”,即无论手机的外观设计多么优美,但功能非常接近,成本差异很小,价格相差如此之大,是不是与之相违?
对这个问题,记者询问了一些业内人士。有的手机经销商认为只要实行明码标价,就不存在价格欺诈,而且厂商价格定位自有理由,卖点不同自然价位有别,这是“—个愿打,一个愿挨” 。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共用一个主板,只不过换一个机壳就可以多卖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这样的行为实际上己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不管怎么说,消费者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对手机很难有全面的、实质的了解,犹如“雾里看花”,在购买手机的过程中,他们处于弱者。而作为强势的厂商一方,这样做显然是不对的,也是需要管理部门进行监管和规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