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苹果命名"The new ipad"的目的不是显而易见的么?舆论如此关注苹果,难道看不出苹果此举的用意吗?苹果这么做是在为下一步动作做铺垫,其实这款ipad只是一个过渡产品,果粉不用失望,竞争对手也不要高兴太早。认清苹果的用意,不要再被其迷惑了。
苹果新品为何只升级硬件
从去年的iphone5变成“iphone4s”,再到今年的ipad3变成"The new ipad",为什么苹果这两次的新品发布都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进行硬件升级?其实这是微软、谷歌、三星、诺基亚等系统、硬件产品的竞争者没有对苹果现有产品造成威胁。苹果完全有能力预测半年内产品的发展趋势,如果他觉得半年内没有一个竞争对手能对其现有产品造成威胁,那他就没有必要发布新产品,只是对现有产品的硬件升级就够其竞争对手追赶一段时间了。
如果苹果过早的发布新品,那将会对其产品未来的发展造成影响。笔者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苹果现有的ipad和iphone等产品已经领先于其他同类产品,苹果的竞争对手看到苹果的成功后,都争先恐后的在模仿苹果的产品或者在其产品模型基础上进行产品开发,这些竞争对手在花费大量精力模仿苹果已经开发成熟的产品时,苹果这时已经在着力研发下一代产品。而苹果的这些竞争对手非常不给力,一直都不能对苹果现有的产品造成威胁,那苹果就没有必要发布新品。如果急于发布新品,那其竞争对手就会放弃对苹果现有产品的模仿,转而去追随苹果最新款的产品,那如果苹果之后没有更新的产品推出,便会有被超越的风险,所以苹果确保其市场地位处于领先即可,不会急着推出其已经准备好的新品。
简单的说就是,苹果保持对其竞争对手“半步领先”,让其竞争对手不能看清他下一步往哪个方向跑,只能选择跟着苹果的步伐前行。如果苹果“领先一步”,那其竞争对手就容易判断出苹果的下一步究竟要往哪个方向跑,这样苹果的竞争对手就可以制定相应的策略。我相信苹果公司现在可能已经有iphone5和ipad3原型样品了,只是没到投放的时候,如果苹果觉得其市场领先地位受到威胁的时候,他才会出手发布新品,不然苹果会偷偷地不断积累其技术领先优势,并保持其市场领先地位。
子品牌子产品 苹果ipad全线开战
为何新版ipad命名为"The new ipad",笔者认为李开复说的有道理,苹果是打算要把ipad子产品提升为ipad子品牌,为平板电脑全方位竞争做准备。Android系平板电脑的样式越来越多,而苹果依旧是使用ipad一款产品征战平板电脑市场。不过随着ipad的普及,苹果自身在平板电脑市场上的上升空间也变小,同时消费者对平板电脑的需要变得多样化,无论是尺寸、配置、价格都影响消费者选择平板电脑,而如果苹果还是一味固守一款产品吃遍天下的理念将会失去很大一块平板电脑市场。所以苹果这么做可能选择逐渐将ipad作为子品牌,然后推出不同的ipad子产品,例如苹果旗下子品牌iPod有iPod Nano, iPod Touch, iPod Shuffle等子产品;子品牌Macbook有Pro, Air等子产品,ipad也会采用这样的命名方式。毕竟如果只用ipad+数字的命名方式,不利于苹果推出不同型号的ipad子产品。
苹果备战微软 win8是最大隐患
另一方面,苹果不发布新款平板电脑可能是在等微软的win8平板电脑亮相出售。第一款运行微软Windows 8的平板电脑或将于今年年底正式问世。在苹果与谷歌在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领域的操作系统市场上正厮杀惨烈的时候,win8将会是苹果接下来发展的做大隐患。在智能手机市场,虽然ios系统不是占有率最高,但是iphone手机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智能手机市场利润。而在平板电脑市场,android系的平板电脑根本没有对ipad造成威胁。而有巨大改变的win8操作系统则是苹果目前最大的隐患。虽然很多人不看好win8,就像当初不看好ipad一样,苹果知道外界的观点很多时候都是打酱油的,win8大刀阔斧的改革显示了微软与苹果决战的决心。
win8既支持平板电脑,又支持PC是其最大的亮点,库克喊的平板已经可以超越PC的说法是说给外界舆论听的,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平板的ipad的定位是什么。笔者还坚持认为平板不会取代PC,二者最终的结局就是融合,电脑既可用键盘鼠标操作,也可以触屏操作。笔者前段时间在《平板取代PC是扯淡 PC融合平板是趋势》那篇文章中已经详述过了,这里不再累述。真正的ipad3在等待PK win8平板。
结语
苹果、谷歌、微软三大科技巨头对操作系统的控制欲望都非常强烈,在传统PC受到冲击时,微软敢于大刀阔斧改版windows值得称赞,而谷歌的android和苹果的ios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的系统占率不断攀升,未来的系统之争将会有更多好戏上演。而对于新版ipad命名为"The new ipad"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笔者只是把个人见解与大家分享,欢迎各位拍砖指教。
(转载请注明出处 王利阳博客http://www.wangliyang.com/index.php/archives/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