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公96年大学刚毕业时,月薪加起来只有1500还不到时,在上海的幸福生活。请各位有耐心的读下去:
我和老公都是96年夏天毕业的,读的是纺织院校,分配在国营单位,我上班第一个月基本工资330(本科),他是300(专科)。
我是外地学生留沪,所以没有住房,好在单位里有集体宿舍,15元/月,条件极差,连食堂都没有。老公(那时候刚认识,男朋友都谈不上)是上海人,有合用的老式公房一间,总之我们俩是不用解决住房问题了。
96、97年的消费水平应该和现在米价上涨之前的差不多,我们那时候所有的工资奖金补贴加在一起,一个月也就1000出头吧,现在回想起来,确实过得清贫,可是那时候一点没觉得。
从我们正式谈朋友开始,我们的经济就合并了,所以我很不理解,为什么有的恩爱夫妻可以一辈子实行各自的经济,你用你的钱,我用我的钱,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呵呵。
那时候没有什么别的消费,就是吃饭。老公是个懒人,从来不会自己做饭,我住集体宿舍,也没有条件做,一般都在外面吃。
早饭,外面买点心,1元以内,偶尔也买个1.8元的鸡蛋饼。中饭在厂里食堂吃,控制在3元以内,晚饭我们经常在外面吃碗面,我比较胖,经常吃辣酱面,2元,他比较瘦,我就让他吃大排面,3元。这就解决了吃饭问题,是不是很省?
当然也有改善的时候。我第一个月正好是高温季节,加上高温奖拿了900元,我买了辆永久牌自行车(呵呵,上海的名牌),200多吧,这样就解决了交通问题。他有一俩老旧的自行车,尽管有点远,不过也是骑车上班,而且只要不是非常远的地方,都是骑车去,我们一起骑,远点也不觉得累了。
我第二个月的工资就低下来了,只有700多,我买了个电炒锅(不沾涂层的,我好喜欢,呵呵),反正在宿舍用电不花钱,所以我下班没事了就开始慢慢自己买菜烧饭。那时候我在车间实习(实习期要一年,好剥削啊,现在是违法的了),要翻班,生活不规律,他在设计室,做日班,所以我们没多少时间能碰在一起。每当有时间在一起吃饭了,我总是早早地去买好菜做好等他下班到宿舍来吃,那时候我做的菜饭,放点菠菜,放点粉条,放点肉糜,在电炒锅里炒一炒,把饭放进去,做一大锅,他胃口小,可是每次都吃好多好多。呵呵,回忆也是一种甜蜜。
自从有了这个电炒锅,我们的伙食明显改善了,省钱倒有限,只是我经常可以给他做点好吃的,有时候还可以多做点第二天带着吃中饭。
他为了多挣点钱,下班后还去厂里消防值班(反正回家也是一个人),在消防室住一晚上还能拿钱(拿多少我忘了,反正是不多)。这样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更少了,消防值班时是不允许随便离开厂的,他跟门卫混熟以后就经常溜出来,和我一起吃个晚饭,没多少时间就要回去,在一起的甜蜜时间总是那么短。现在想想,金钱,时间,和幸福也并不是没有关系。
那时候最大的伙食改善就是去小浦东鸡粥店去吃一次鸡粥,买半斤三黄鸡和其他东西,喝瓶黄酒,边喝边聊,就是好幸福的享受了。我们大概一周总要吃一次鸡粥,消费在20元-30元。现在小绍兴的鸡我都不感兴趣了,偶尔逛街找不到吃东西的地方才勉为其难吃一次。
跳舞可能是我们除了吃饭以外最大的消费了。老公喜欢跳舞,也跳得好看,我们如果正好休息天碰在一起了就会去跳舞。当然那时候厂里经常会搞活动,有不花钱的舞跳,所以10元一场的舞会我们也很少去。老公运气特别好,每次搞活动都能抽到大奖,舞会散场拿着奖品送我回家,真是别有一番幸福在心头。
我住到他那间小屋之后,烹饪条件有所改善。尽管他家的厨房是公用厨房,他长期不开伙,属于我们的地方只有很小的一块,但是我还是很满足:公用的另一家相处满和气,有管道煤气了(尽管炉子是最老式的要用火柴打的那种),有个台子可以给我切菜,更重要的是有个碗橱可以给我放东西了。这些文字现在看看挺可笑,但是我刚搬过去时就是这样的心情,啊,好开心啊,条件改善很多啊。
这时候已经是97年夏天了,他那间小屋什么电器都没有,我住了一个月的时候正好他一个朋友要卖电视,我们就花了1700买下了这台二手的21寸松下原装电视,这台电视我们到现在还在用,画面非常清晰,颜色非常逼真,从来没坏过。
我们的工资时高时低,但是一直都没超过过1500。然而这样的生活我们每月都能有400-500元的节余,所以没过多久又买了台微波炉(300元,比格兰仕最低的品种还要低100元,但是很好用,用到我们搬新房时才坏)。有了电视,有了微波炉,我觉得我们的生活就不错了,没有洗衣机就手洗,那时候我们所有的衣服包括被子床单都是我手洗的,也没觉得麻烦,就是冬天太冷,我在98年12月份的时候还用手洗被套呢,手冻得僵掉都拧不干被套。
我们在结婚前买的另一样电器就是VCD。老公喜欢看片子,而我认为这是奢侈消费,可以放到结婚后有了闲钱再买,经不住他强烈要求,还是买了,好贵的,1800,现在DVD都只有几百元了。
我们是98年5月结的婚。尽管很节省,我们的积蓄还是不足以结婚。不过没关系,没钱有没钱的办法。
首先是房子,我们准备就用他的小屋做新房(哪有钱买房子?)。他找他做装修的一个朋友来帮我们装修了一下,也就是把家里的电线重新排了一下,刷了刷墙,刷了刷地板,刷了刷窗,就是装修了,他那个小屋实在也没什么好弄的。
最主要是家具,他以前那张床只有张床板,我们买了张床,一个衣橱,一个书橱,一个布艺沙发,一张桌子和几个凳子,一共花了1000多(呵呵,不可思议吧?)。那时我一个亲戚问我家具买了多少钱,我如实告诉她,她怎么也不信,非说我少说了一个0。
然后做了套窗帘,买了套床上用品三件套和一个大布娃娃,就是家里的布艺了。这样一弄,本来简陋的小屋真有点喜庆的味道了。
结婚最大的奢侈是拍了套结婚照。老公是学美术的,认为结婚照一定不能少,而且还很挑剔,要找拍得有水平的拍。找了好几家,我们在淮海路的侬侬婚纱订了一套2000元的(如果他不挑剔的话,1000元就可以搞定了)。
然后就是办酒的事。我至今很感谢我们两家的亲戚,他们都认为我们俩在上海这样生活非常不容易,所以每家都资助我们1000元,并且不要我们办席还礼,说办席是华而不实的东西。于是我们结婚就发了300多元的喜糖,给亲戚,同事,朋友,同学。因为我们俩在同一个厂,所以同事很多都是重复的,这样喜糖也没发多少钱。然后就是去我家旅游了一下,旅游的钱是我妈赞助的。
亲戚的钱加在一起,一共有8000元,我们把所有的事情都办完之后发现还有很多钱剩余,于是我们开始购置家用电器。98年5月结婚,7月才买了冰箱,洗衣机,完成家庭的电器化。但是有一样东西,那时候没有很多人有但我们都认为是必须的,就是电脑,我们在98年国庆节,向我哥借了一万元买了台联想电脑(那个时候电脑好贵的)。
1500元的生活慢慢结束了,我和老公相继跳槽,靠我们自己的收入买了128平米的房,现在我们自己有了不错的住房,有个天真活泼的女儿,月入万元多,准备在必要的时候买车。再回忆从前的日子,恍如梦中,但是甜蜜温馨。
现在上海白领打工者外地人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我和同事谈起租房的事情,谈起我们以前的生活,同事都不敢相信。
是的,生活的质量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但是在达到目标之前你必须有所付出。老公的小屋只有10个平米,要放我们所有的家具,厨房在楼下,三家合用,没有卫生,我也必须倒便盆。这样的生活我们过了3年,女儿出生后我父母帮我带孩子也一起住,10个平米(后来搭了个阁楼)住5个人,你能想象吗?我父母家是二室一厅,标准的新公房,倒便盆还是我5岁时的模糊记忆,但是在上海,很多人过着这样的生活,在住房改革之前,房子还不能自由买卖,这样的小屋,前楼朝南第一间,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呵呵。换个角度看问题,乐观点。
生活就是这样的。
在《夫妻二人月薪四千北京怎么过》的跟帖里,我看到有人问,北京1000怎么过。其实不论什么样的生活都能过,关键看你能不能吃那样的苦。
写这张帖,跟千千万万在上海打工的外地人共勉。
相关文章: